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上归国,大快人心。甚至比颗粒归仓,更能抚慰民心。
洛阳京畿,暗潮汹涌。坐拥千里国土,王上稳如泰山。二将八校,足可护吾王周全。
天佑吾王。
归国方知,临晋侯,老司空杨赐,月末已辞世。
陛下为其披丧,三日不朝。赠东园棺椁、衣物,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并下诏哀悼,命左中郎将郭仪为使,持节追赠杨赐骠骑将军、司空印绶。待到安葬时,又命侍御史桓典,持节送葬,兰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骑士轻车介士(武士),前后鼓吹,又令骠骑将军下属及司空仪仗队伍,送葬至先帝陵。公卿以下皆参加葬礼。赐谥号“文烈”。以其子杨彪袭爵。
时下,若父母丧,子女必须归家奔丧。尤其为人子,还需离职奔丧。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为朝野所不容。
正如时人皆有双重身份。此事,亦有例外。当,朝中重臣或戌边名将,身系国之安危,离职奔丧,于国不利时。即遭大丧,朝廷亦特诏,命其遥祭父母,不得奔丧。朝廷另派专使往其家,慰问吊唁,以替重任在身的孝子,行哀治丧。此特殊之仪轨,称为“多情”。
杨赐乃先帝授业恩师。陛下特命无需扶棺返乡,入先帝陵陪葬。新任临晋侯,永乐少府杨彪重任在肩。亦无需去职守丧。
话说,就近葬入帝陵。四时祭拜,亦十分方便。
刘备命二位府丞,幕府五校,悉数前往先帝陵送葬。幕府精兵,无敌猛将。寒兵玄甲,人马具装。杀气腾腾,自能震慑宵小。
有此一万精兵,常驻京畿腹地。何人敢擅起刀兵。
蓟王虽归,虎威犹存。
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登基,先帝身边旧宦,多未启用。反将曾在西邸,侍奉王美人母子的清忠五宦,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悉数招至身侧,引为近侍。
又擢升恩师为太仆,张温为司空。朝中内外,气象为之一新。
新官上任,尚有三把火。更何况是新帝。听其言,观其行。究竟是有道明君,还是昏君无道。终归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南宫,明光殿。
闻大将军所奏,陛下沉思不语。
须臾,转问殿内重臣:“大将军所请‘再增州牧’之议,诸位以为如何。”
“臣以为不可。”骠骑将军董重,先声夺人。
“哦?”陛下微微一笑,好言问道:“董骠骑,何言不可?”
“‘废史立牧’,取祸之道也。”董重先为其定性,再徐徐释言:“大汉十三州,下辖郡县,皆有武库,粮仓,兵士。若置州牧,一州之权,尽入一人之手。积少成多,累危成难。如黄巾乱者,百年罕有。若为百年之一乱,而常置州牧。乃至权臣辈出,世代沿袭。把控一州军政大权。将我大汉之土,变为一己之私。长此以往,外乱未除,内乱必生。为长久计,心腹之患,为祸更烈。”
权力垄断,世家蜕变成门阀。祸起废史立牧。
陛下轻轻颔首,正欲开口。不料宗正刘焉,亦出列:“自先帝以来,内忧外患,朝廷乏力。捉襟见肘,无以远控。乃至蛾贼荼毒中原,胡狄连年寇边。杯水车薪,民情似火。已牧镇之,亦是权宜之计。”
“太仆以为如何?”语出宗正,陛下不得不慎重以待。
恩师出列奏道:“臣以为,断不可废史立牧。黄巾为祸,必不久矣。若各州牧,有如王芬者,阴怀不轨。拥兵自守,互相攻伐。乃至人心思乱,群雄并起,逐鹿天下。那时兵祸延绵,百姓饥流。社稷不复,国祚不存。”
“卢太仆,言之有理。”陛下欣然点头。
“暗藏不臣之心,又与州牧何干。”大将军何进,出列再奏:“王芬乃是刺史,亦害先帝崩天。无非是所托非人也。诚如宗正所言,设立州牧,不过是权宜之计。待天下乃安,可再撤去,重置刺史,亦无不可。三公九卿,太守县令,皆无世袭。又何必担心州牧坐大。”
宗正刘焉,亦再出列:“州牧人选,陛下可慎重决断。如此,既能避王芬旧事,又可内安万民。两全其美。”
双方貌似各有道理。陛下一时难以决断。余光瞥见一人,不禁心中一动:“张司空。”
司空张温,稳稳出列:“臣在。”
“依公之见,此事如何?”陛下笑问。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张温奏曰:“若为治乱,可行。若为安民,则不可。” 富品中文
1。129 各方博弈()
张温,字伯慎,南阳穰县人。前为大司农,刚接替杨赐,受封司空。
张温言下之意,若为尽快扑灭天下反贼,当立州牧。若为长久计,则无需立。
陛下再问:“若不立州牧,豫州、江左等地反贼,该当如何?”
“可命左右车骑,携荡寇将军周慎,轻车将军曹操,并往讨之。”张温答道。
“杀鸡焉用牛刀。江左蟊贼,何须劳烦左右车骑。便是荡寇将军周慎,轻车将军曹操,西园中军校尉孙坚,三人足矣。”董骠骑,进言道。江东乃孙坚兴兵之地。先前,三千江东儿郎,坦胸血战,只余八百。正好趁此机会,回乡募兵,补足三千之数。
“如此甚好。”忽见大将军面露不悦,陛下话锋一转:“大将军与宗正之言,亦有可取之处。前有幽州牧王允,治世安民,为人称道。今冀州无人主政,或可试行州牧。”
略作停顿,陛下又问:“不知,诸位可有合适之选?”
闻此问,大将军何进表情得缓。正欲开口,不料被还未及入列的董骠骑,抢先进言:“臣,举交趾刺史贾琮,除任冀州牧。”
何进强压怒气,出列上奏:“交趾初平,贾使君不宜轻动。臣,举侍御史刘岱,为冀州牧。”
先前,先帝为修缮南宫,铸铜人等,大幅征税。陆康上表劝谏,被宦官进谗诋毁。以大不敬罪入狱。幸得侍御史刘岱,代为辩解,才未受皮肉之苦。后又借蓟王之力,逃出生天。今主政半岛,颇有政绩。举族迁入蓟国安居。
刘岱乃汉室宗亲。伯父刘宠,曾任太尉,今为蓟国四少师之一。名动天下。
果然。便有九卿进言道:“前太尉刘宠,乃其伯父。冀州与蓟国,唇齿相依,刘御史当避嫌。”
“宗正以为如何?”陛下再问。
刘焉出列奏曰:“臣举甘陵国相刘虞,为冀州牧。”
陛下却笑:“甘陵相,宜当入朝,朕另有大用。”
“遵命。”刘焉再拜入列。
陛下又看向太仆卢植:“卢公?”
恩师起身出列:“臣,举侍御史桓典。”
陛下欣然点头:“可是骢马御史。”
“正是。”宦官专权,朝政日非。桓典直而不避,因常乘骢马,京城人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便是蓟王,亦曾被其劾奏:函园逾制。后知蓟王修造王陵,并未逾制,这才作罢。
然其内情,究竟如何。不足为外人道哉。
虑及曾劾奏蓟王,殿内群臣,皆不置一语。恐延祸上身。
陛下遂问何进:“大将军以为如何?”
“臣,无异议。”何进奏道。
“董骠骑?”陛下初理朝政,力求面面俱到。
“臣,附议。”既是卢植所举,董重岂能生疑。
“如此,尚书令且拟诏,除侍御史桓典为冀州牧。”
“老奴,遵命。”自议政始,便不置一语的尚书令曹节,这才伏地领命。
“并州刺史张懿,讨贼不利。又被南匈奴王及使匈奴中郎将,联名劾奏,诸多不端。不宜再任要职。”陛下又言道:“不知新任并州刺史,诸位可有良才举荐。”
“并州,北上休屠各胡,中踞南匈奴,南下白波逆窜,军情紧急,民情纷乱。何不亦设州牧。”大将军进言道。
“何人可为朕分忧。”陛下欣然点头。并州贫苦,再置州牧,亦无不可。
“臣,举司隶校尉袁绍,为并州牧。”大将军,力排众议。
董骠骑,不甘人后:“臣,举五官中郎将邹靖,为并州牧。”
司隶校尉袁绍,本是大将军府长史。五官中郎将邹靖,初为北军中候,乃出董骠骑门下。陛下虽初登大位,却也心知肚明。遂不置可否,再问群臣:“朝中内外,还有何人可用。”
“臣,举后将军董卓,出为并州牧。”
陛下闻声抬头,正是太尉张延。
张太尉又道:“诚如大将军所言:并州军情紧急,民情纷乱。非良将不可牧守。先前,后将军曾调兵遣将,鏖战白波,不分胜负。今若能举一州之力,当可与白波一决胜负。”
“有理。”陛下颇为意动。
骠骑将军董重,眉头紧锁。后将军董卓,唯大将军何进马首是瞻。却不知张太尉,何时与大将军暗通曲款。
“卢公?”陛下又看向恩师卢植。
“臣,附议。”卢植奏曰。
“董骠骑?”陛下再问。
“臣,附议。”董重急忙奏对。
“大将军?”陛下三问。
“臣无异议。”
“如此,尚书令,亦同拟诏。”陛下这便定计。
殿内群臣,心领神会。陛下初开朝议,只问大将军、董骠骑、卢太仆三人。显然是将卢太仆,视作蓟王代言人。换言之,蓟王虽远在藩国,然陛下却事事征询其意。
窥一斑,而知全豹。
名义上,蓟王乃先帝托孤重臣。力排众议,扶合肥侯继任大位。
暗地里,蓟王又在洛阳西郭五里外,函园二崤城内驻有幕府精兵一万。左右二丞,幕府五校,智多近妖,武功盖世。此,才是今汉这艘二百年老船之压舱石。
大汉十三州,前后已有幽、冀、并,三州废史立牧。今日二人,一人为卢太仆所举,一人为张太尉所荐。陛下从谏如流,未曾任人唯亲,更未卖官鬻爵。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