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方看客,多半殒命。早在关羽所部齐射前,便惨遭连番屠戮。余下未死者,大多活到日升。侥幸活命者,十不存一。尤其是宗室诸刘,洛阳贵胄,几乎死绝。
百蛮朝贡使、郡国上计吏,亦折损过半。此次兵祸,影响恶劣。若无交待,国祚危矣。
追本溯源。始作俑者,便是新帝本人。
有道是众怒难犯。
“陛下知错否?”董太后流泪相问。
新帝艰难开口:“知错。”
“事到如今,该当如何?”董太后又问。
“累及朝之栋梁,险断大汉国祚。二宫血流成河,皆因朕而起。朕当一力承担。”新帝答曰。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说完,董太后冲窦太后盈盈下拜:“太后以为,该当如何。”
“陛下狂病难愈,不宜再为君。”窦太后轻声答曰。
董太后又转视何后:“灵思皇后以为如何。”
何后亦颔首:“妾,实无异议。”
1。56 痛并乐极()
“大事不成,乃是天意。”新帝亦未争辩:“废帝诏书,笔笔皆是为君之过。事已至此,朕无话可说。”
董太后垂泪言道:“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陛下才将及冠,何其急也。”言下之意,十常侍日渐衰老,而新帝却如日中天。不出十载,大权在握。何必急于求成。
要说三位帝后中,痛之深,责之切。自是陛下生母,永乐董太后。本以为“兄终弟及”,前后两任皇帝,皆出董氏外戚。母凭子贵,当可坐享一生荣华富贵。岂料新帝竟假嫡母皇太后上寿之礼,趁洛阳贵胄齐聚,突施冷箭,发兵围剿十常侍。
只可惜行事不密,十常侍狗急跳墙。发“矫诏”调动西园卫,欲“清君侧,挟天子”。
兵乱一起,难以收拾。乃至死伤惨重。
众怒难犯。再加蹇硕当场诵读《废帝诏书》,已成事实,覆水难收。
便在此时,何后忽问:“大将军何在?”
新帝眸中戾气一闪而逝。二位太后亦才发觉,“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的大将军何进,竟不在当场。
“大将军何在?”何后又问。
便有太尉张延,近前奏对:“时,西园卫与虎贲郎,竞相厮杀。流矢来袭,百官多有负伤,陛下遂命我等入阿阁躲避。唯有大将军及虎贲中郎将,率众板楯虎贲,守卫陛下。后战况胶着,陛下相继遣王虎贲与板楯虎贲,楼下御敌。唯剩大将军守护在侧……”
见张延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何后心忧兄长下落,这便言道:“太尉但说无妨。”
“稍后,忽听大将军怒喝:‘王匡何在’。阿阁内便有人答曰:‘王匡在此’。形势突变,箭如雨下。便有死士伏于各处,不分敌我,还欲刺杀陛下。我等急忙冲出护驾。彼时,大将军似也受创,满脸血染。待蓟王幕府精兵抵达,扑灭兵乱。大将军已不知所踪。”
张延所言,句句属实。先前何进背刺陛下,百官并未曾得见。待楼内忽现死士,不分敌我,乱射一通。百官这才记起陛下安危。危急关头,幸被张温窥见。这才怒发冲冠,领百官冲出护驾。
至于“大将军偷袭不成,反被新帝手起剑落,削去一耳”等,前后诸情。百官阿阁辟祸,并未得见。虽心生疑窦,却也不敢乱言大将军谋反。
“阿阁鞠城,何来刺客?”心头一沉,何后扬声问道:“可留活口。”
太尉张延答曰:“有。”
“速速带来。”董太后亦道。
“喏。”
须臾,便有何府死士,气若游丝,被抬到近前。
“何人行刺。”何后问出此话时,心头不由一阵狂跳。知兄莫若妹。且孕身后五感灵异,何后隐隐已有觉察。
“狗皇帝人人得而诛之。”死士似早有准备:“只恨功亏一篑,未能如愿!”
“你等究竟是何人指使?”何后强压心中惊慌,厉声喝问。
“呵呵!”死士吐血出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闻此言,何后心头骤松。
新帝却猛然睁开双目。
董太后又忙问新帝:“一切皆如太尉所言乎。”
动了动嘴角,新帝忽轻轻颔首:“诚如太尉所言。”
“宫中还有太平道余孽!”董太后切齿生恨。
“究竟何人指使?”何后再问。
“神上使‘马元义’。”说完,死士便气绝而亡。
“此人乃黄巾大方首领,主京畿诸事。先前事发,曾被海捕缉拿。本以为此贼已死于黄巾乱军之中,岂料贼心不死,仍藏身幕后,暗行不轨。如此想来,此事与太后前次上寿礼时故事(王美人之事),颇多相似。”太尉张延斟酌言道。
此推论,合情合理。三位帝后不疑有他。
只是,为何新帝亦未揭破。
“十常侍何在?”窦太后又问。
辅汉大将军幕府,前军校尉关羽,抱拳答曰:“除去数人死于乱军之中,余下皆已羁押入狱。”
“甚好。”窦太后稍感欣慰。
一夜历经生死两难,可谓惊心动魄。此时大局已定,董太后遂生倦意:“此地便交由太尉等,朝中诸公善后。我等权且暂避。如何?”
“好。”窦太后轻轻颔首。
与此同时。
洛阳金市,胡姬酒肆。
大将军何进,悠悠转醒。危急关头,王匡护大将军破窗而去。落地时虽有尸身垫背,奈何身躯颇重,重磕昏厥。
正欲开口,不料牵连右耳创处,一时疼痛钻心。
何进咬牙忍耐。其中煎熬,可想而知。
闻内室动静,便有二人掀帘而入。
“大将军!”来者正是府掾王匡并长史许攸。
“此是何地。”待熬过钻心剧痛,大将军艰难吐字。
“乃金市胡姬酒肆。”王匡答曰。
“家人何在?”
“大将军府一门上下,皆被捕入狱。只剩我等。”王匡悲声答道。
何进一时万念俱灰:“扶我起来。”
“大将军万勿轻动。”许攸含泪劝道:“当善保有用之身,以求来日重振声威。”
“谋逆重罪,诛三族可乎。”何进惨笑:“此命休矣。只求能保全幼子。”
许攸劝道:“大将军乃汉室外戚,何来谋逆之说?”
何进哭惨:“悔不该一时蒙心,行刺陛下。反被削去一耳。如今人证物证俱全,何来转圜?回天乏术矣!”
许攸却高深一笑:“大将军切莫胡言。若被外人窥见,当误以为亦身患‘狂病’矣。”
“嘶——”何进久历官场,渐有宿臣之姿。焉能品不出许攸,语中深意。
“长史是说……”
许攸再拜,口出诛心之言:“听王府掾言,时众目睽睽之下,蹇硕高声诵读《废帝诏书》,乃至陛下狂病发作,尽起河洛死士,大杀四方。不知,此事然否?”
“然也。”大将军何进目中,精光毕露。
“若大将军一口咬定,乃陛下狂病大发,先拔剑削去右耳。不得已,才与之周旋。此事当有转圜。”许攸笑道。
何进犹如抓住救命稻草。顾不得右腮剧痛,强行坐起:“府中死士,必有活口。若各自招供,亦百口莫辨。”
许攸又笑:“先前,臣已暗中叮嘱,事若不济,皆称乃黄巾余孽。需喊出‘苍天已死,黄巾当立’,方可咽气。”
“啊——”死里逃生,何进喜极而泣。
一时悲喜交加,痛并乐极。
1。57 指点迷津()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何进又问。
“灵思皇后。”许攸为何进指点迷津:“事到如今,陛下被黜,几无可免。若太子继位,则母凭子贵。如此,我等自可转危为安。”
“长史所言极是!”王匡喜不自禁:“陛下被黜,理应太子继位。”
“太子年少,当由灵思皇后垂帘监国,大将军辅佐朝政。”许攸再接再厉:“然若大将军遭人构陷,以谋反论罪。则夷三族矣。我等俱亡矣。”
“速去西园。”满门性命攸关,何进当机立断。
“喏!”
待府掾王匡出门打点,大将军何进,以心事相托:“敢问长史。鞠城乱战,时群臣已知陛下被废,然待陛下身处险境,百官却一拥而上,不惜性命,以身挡箭。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奈何争相赴死?不知,此是何故。”
大将军出身商贾,而非士人。自无从体会。
言及此处,许攸一声叹息:“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古有唐雎不辱使命。庸夫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然士之怒,如专诸刺王僚,彗星袭月;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要离刺庆忌,鹰击于殿。虽血溅五步,亦不辱使命。布衣之士皆如此。何况朝中栋梁乎。此乃,为‘臣之道’也。”
“君、臣之道。”大将军何进,似有所悟。
“正是君臣之道。”许攸言道:“黜君,亦是君。”
大将军何进,仰天叹息。冲许攸大礼相拜:“何进一介武夫,知之甚少。还望长史耳提面命,不吝赐教。”
“臣,敢不从命。”许攸肃容回拜。
虽痛失一耳,然何进却开心窍。是福是祸,尚未可知也。
自单车拦路,劝说窦太后回心转意。右丞贾诩便只身返回二崤城。作壁上观。
静待大局已定,阎行领绣衣吏无伤归来。贾诩遂与蓟国谋主,齐聚官堡。将阎行从战场带回的绣衣追魂弩,并发机关连弩,遍示众人。
并发机关连弩,乃出南阳将作坊。乃是南阳匠人仿制。威力与蓟国初代机关弩相当。“钢丝混编弦”、“复合反曲臂”等先进技艺,外人自无法习得。
绣衣追魂弩,显然也是仿制。或正因技艺远远不及,使用中才纷纷着火,自行毁去。累及新帝诛贼大计,半途而废。此,亦是整个战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