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是大有可能的!
更何况,汪应蛟在京中也不是完全没有靠山,老首辅虽然奉公守法,甚少干涉铨选,但是如果抛去派系争端的因素,单纯从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来论的话,别说是郭惟贤和韩爌,就连裴应章都不如汪应蛟的经验丰富,毕竟汪同学这十数年一直在地方转迁,手段能力都是一等一的。
老首辅固然不愿意违规操作,替同乡子侄争取好处,但是该有的,老首辅也不会客气。
应当说,以老首辅如今在内阁的话语权,若是得了皇帝的默许,想要将汪应蛟推上位并不难,就算是沈朱二人拥借浙党之力,也只能干瞪眼。
所以孙天官再一次在风中凌乱了,还是那句话,若是寻常时候也就罢了,孙天官将候选人的名单一股脑都递上去就算了事,至于后续的博弈自然有人去做。
但是现在不同,他需要揣测上意,而且必须准确的揣测上意,如此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不免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毕竟若是一着行差踏错,可能就是丢官去职的结果!
所以绕来绕去还是一个问题,圣意属谁?是浙党的郭惟贤和裴应章,还是帝党的韩爌,亦或是老首辅门下的汪应蛟?
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孙天官觉得自己的这份名单绝不能递上去。
不过就在孙天官摇摇头,打算将事情暂时拖延下来的时候,外头却有书吏进来禀道。
“大人,有天使到了,说是有陛下口谕要传!”
第六百七十八章:一山更比一山高()
就在孙天官迎着清晨的阳光坐在吏部衙门里左右为难的时候,宫内的朱常洛也是无比的哭笑不得。
一大清早,宫城的大门也缓缓而开,御马监王安公公打承天门里出来,引着在外等候的首辅王锡爵,左谕德韩爌和礼部尚书冯琦就进了乾清宫。
不过到了宫门口,王安却是停下脚步,转身略略施了个礼,道。
“诸位大人,皇爷吩咐,叫元辅大人和韩大人先入内觐见,冯尚书且在偏殿稍候!”
冯琦正不知道自己为何被突然召过来,一听王安的话,顿时明白今天的主角是韩爌了,毕竟那天廷议的时候他也是在的,正好他也不想掺和这摊子事儿,顿时松了口气,拱了拱手道。
“那好,老夫便在偏殿等着便是!”
王安歉意的拱了拱手,随即便引着王锡爵和韩爌二人入了乾清宫。
“参见陛下!”
因是宫内召见,朱常洛穿的也比较随便,一身蟠龙便服,头戴翼善冠,坐于御座之上。
而底下三人则是恭敬行礼。
“诸位都来了,王安,赐座!”
朱常洛摆了摆手,口气倒是一如既往的平和温雅。
“谢陛下!”
不过对于皇帝的这种态度,首辅老大人面上恭敬的很谢恩,但是心里却忍不住有些嘀咕,今日皇帝未免随和的有些过分了。
“今日请元辅过来,是因为廷议需派往苏州府钦差一事,此事事关重大,朕十分关心,故而请元辅过来询问进度,不知如今内阁可有动议?”
开门见山,此处没有外人,朱常洛也不掩饰自己的来意,瞥了一眼一旁的韩爌,口气温和关切的开口问道。
王锡爵心中不由得一阵苦笑,皇帝果然是为了此事而来。
“回禀陛下,内阁尚未商议此事,按规矩,须得由吏部送了名单上来,再由内阁议定,如今内阁的名单还没递过来,所以内阁还未商议!”
虽然知道皇帝是明知故问,但是王锡爵还是不得不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朱常洛的脸上顿时浮起一丝笑容,继续问道。
“此事重大,吏部理当慎重,不过朕听说京中最近有不少流言,说是内阁的几位阁老都向吏部举荐了人选,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朱阁老举荐了吏部侍郎裴应章,沈阁老举荐了左佥都御使郭惟贤,不仅如此,朝臣也有不少人举荐的……”
一边腹诽这还不是您闹出来的场面,另一边王首辅却是继续老老实实回答道。
顿了顿,似乎是不想再继续打机锋下去,索性将目光移到了一旁的韩爌身上,道。
“其中便有礼部侍郎方从哲大人举荐的韩爌大人!”
“哦?韩爌?”
朱常洛一副略带惊讶的口气,看的老首辅一阵无语,但是皇帝陛下却自得其乐,转过身问道。
“韩爌,你可知此次钦差之事朝廷十分看重,你既被方先生举荐,心中可有在苏州府推行税赋改制的谋划?”
王锡爵咧了咧嘴,一副牙疼的样子。
这话问的,也就是对韩爌这种皇帝宠信之极的大臣才能答的上来,不然的话,其他的人谁会闲的没事,还没接到差事就开始筹划怎么办好差事,就算是心里有个方案,也不会堂而皇之的说出来,不然的话,岂不是觉得这差事铁板钉钉会落到他的手里?到时候这番不稳重的行为落到大佬的眼中,说不准到了手里的差事就能飞了。
但是韩爌这就明显不一样了,这满朝上下,要说对皇帝的了解,王锡爵能排到前三,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在当今声望渐隆之前,王锡爵便跟他打过交道,而且吃了个大亏,从此之后,老首辅便一路看着今上如何一步步成为太子,再成为天子。
虽然平素的交流不多,但是到了王锡爵这等地步,早已经不必和人日日相处才能了解一个人了。
所以他压根就没相信过皇帝会把这么一趟差事交给别人去办,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件大功,更是因为以王锡爵对今上的了解,知道他对税赋改制一事有多么重视。
这样的大事,天子必定要握在自己的手中,必定要派一个最最心腹的大臣前往,如此才会放心。
甚至于直到现在,王锡爵都隐隐约约感觉到,天子对于大部分朝臣的观感都不怎么好,他也想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多年的为官经验却是让他无比笃信自己的感觉没错,当今天子不喜欢文臣,虽然掩饰的很好,但是年少时的不成熟,却终归是会让人看透一点端倪。
而王首辅有幸便是早早看出这一点的人。
所以他敢断定,天子绝不会将一件自己如此看重的事情,交给自己不信任的外臣的。
不过因为李廷机的一场胡闹,王锡爵也明白,原本帝党能够十拿九稳的事情,也变得有些难以预测了,至少明面上,皇帝是要安抚两位阁臣的,所以想来想去,王锡爵觉得,天子想要将此事握在手中,就只有两个法子了。
第一个法子是从吏部下手,直接将其他人都从候选人划掉,如此一来,内阁自然没什么选择,只能将差事交给韩爌。
不过难度略大,成功率也不高,之所以所难度略大,是因为这么干,是违背吏部的铨选原则的,当然,不是说吏部孙天官有多么坚守原则,而是这件差事本身就是举朝关注的事情,又是浙党志在必得的差事,以孙天官的性格,不大可能这么高调。
当然,孙天官如果知道老首辅这么想他,一定会大呼这是带着强烈个人性质偏见和歧视……
至于说成功率不高,就是客观原因了,坦白来说,就算是乐观估计,孙天官真的只递了韩爌一个人上去,恐怕也韩爌也难以得到这次差事。
国朝的惯例,凡是坏了规矩的事情,不分对错,都是会受到坚决抵制的!
孙天官假设真的这么干了,最大的可能是他本人受到举朝弹劾,而内阁的某阁老和某阁老将联名抗议,最终的结果要么是内阁迫于压力将候选名单打回吏部重新审定,要么就是这件事情直接搁浅,一拍两散谁也拿不到差事,到时候汹涌的朝议之下,天子也不好强行通过。
所以王老首辅第一时间就知道,这个法子不可取。
不过没关系,一个法子不行,还有另一个法子,坏规矩的手段肯定是不行的,那就照规矩来吧。
皇帝下诏命内阁议定人选,若是吏部没有从中作梗,但是到了最后,内阁博弈的结果仍旧是韩爌出任钦差,那可是谁也挑不出错来……
而想要在内阁的会议上让韩爌获胜,那么就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声音站出来力挺韩爌了。
很明显的是,自己就是皇帝在内阁给韩爌找的靠山了……
第六百七十九章:韩爌的真本事()
若是朱常洛此刻能够看到王锡爵心中所想,一定会感叹一声老狐狸不愧是老狐狸,这般对局势推演的功力和对人心的把握简直可怕。
朱常洛的确是想过要借孙丕扬之力影响结果,但是到最后还是放弃了。
一来他如今摸不清楚孙丕扬的意思,二来如同王锡爵顾虑的一般,即便孙丕扬肯冒着得罪浙党的风险将韩爌一个人递上去,也未必就能保证这次差事不出差池。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朝廷这么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规矩,是维护这个朝廷良好运转的根本,如非必要,朱常洛不想开这个坏规矩的风气。
不然的话,一旦朝臣争相效仿,整个朝廷岂不是乱了套了!
所以能照规矩办,照流程来,自然是要照规矩来的。
这也是他今天请王锡爵过来的原因,内阁当中的局势,朱常洛算得上是洞若观火,四个派系泾渭分明,却又相互纠缠。
而这一次算得上是浙党和帝党之间的争斗,但是不要忘了,在内阁当中属于这两派的人马只有三位阁臣,还有两位说话一言九鼎的人物没有站队,那就是首辅王锡爵和次辅衷贞吉。
但是很明显的是,首辅和次辅向来不合,朱常洛要借助其中一人之力,就不可能的得到另一人的力量,所以权衡之下,朱常洛还是选择了王锡爵。
一来是因为,王锡爵毕竟是首辅,在内阁当中的话语权远远超过了其他阁臣,成功的几率要大上不少,二则是因为严格来说,这件差事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