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体态语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在这一远的公共距离上,难于说出真相,或者,反过来说,在这一远的公共距离上,极容易用身体的动作来说谎。演员们精于此道,多少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利用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来创造出种种幻想。
    在电视屏幕上,也象在电影中一样,远景和特写的结合也要求有另一类体态语言。特写镜头中眼睑或眉毛的运动,以及嘴唇的颜动,都能传达出与远景拍摄中大幅度的手臂动作甚至全身动作一样多的信息。
    在特写镜头中,大幅度的动作常常是失败的。这可能就是电视演员和电影演员极难适应舞台表演的原因之一。
    舞台上通常要求用一种僵硬的、程式化的方式来表演,因为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就是那么一点远,而且固定不变。今天,与整个这一套表演艺术相对抗,出现了一些力图取消演员与剧场之间的公共距离的戏剧成分。
    演员们或者走下舞台,到观众中去,或者邀请观众到舞台上来,与他们共同表演。在这些情况下,戏剧必然是没有什么情节结构的,因为你没法保证观众一定会按你的愿望来作出相应的举动,因此,这种戏剧就越发变得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情节,只不过有一个中心思想罢了。
    在这些场合中,对演员来说,体态语言也变成了一种很难驾驭的工具,一方面他得抛弃他使用过的许多象征性的动作,因为它们在这些近距离上已经不起作用了。不论他多么道地的按他所扮演的角色来“生活”,他都无法依靠自然的体态语言来表现他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情感。这样,他就必须创造出一套新的象征符号和程式化的身体动作,它们还要能够便观众受骗上当才行。
    这种近景说谎会不会比站在舞台幕加的远景说谎更有效些?现在还不得而知,因为多年的实践已经使舞台幕前动作或传统舞台动作日臻完善。舞台动作中也包含了一种文化附件,例如,日本的歌舞剧就含有它自己的极完备的象征动作,这些动作全是由日本文化决定的,因此,其中有一半对西方观众不起作用。

不同文化对空间的处理方式
    不过,能够超越文化界限的体态语言还是有的。在查利·卓别林(Charli Chaplin)的无声电影中,他的小流浪者形象的体态动作就非常具备普遍性,足以使几乎所有文化的观众开怀大笑,包括单纯自然的非洲文化在内。当然,在所有的体态语言中,文化仍是一个主导因素,对于身体范围来说,尤其如此。霍尔博士探讨了体距学跨文化的本质,例如,在日本,挤在一起是热烈而又使人愉快的亲密状态的象征。霍尔相信,在某些情况下,日本人是喜欢挤在一起的。
    写过《日本见闻》一书的唐纳德·基恩(Donald  Keene)指出了下面这个事实:日语中没有“独处”这样一个词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独处”这一概念,对日本人来说,独处存在于家中,因为他把这一片地方视为自己所有,憎恶他人的侵入,他与他人挤在一起的这一事实并不否认他也需要一个生活空间。
    霍尔博士把这看作日本人的空间观念的反映。他认为,西方人把空间看作物体间的距离,对他们来说,空间即空。日本人把空间的形态和按排视为一种实在意义。这一点,不只是在他们栽花养草和艺术表现中显而易见,而且在他们的医院布置中也很明显,一寸一方的空间协调地混合起来,形成一个整合的体系。
    和日本人一样,阿拉伯人也喜欢互相挨得近些。但是,尽管在公共场合他们总是互相挤在一块儿,而在非公开的场合,在他们自己的屋里,阿拉伯人拥有的个人空间就大多了。只要条件许可,阿拉伯人的居家总是大而空的。但全家人却集体居住在一个较小的地方,各个小房间之间总是避免用墙隔开,因为,尽管阿拉伯人也希望有空间,但自相矛盾的是,他们不喜欢独处,即使在宽敞的家里,他们仍然要挤作一团。
    阿拉伯人的挤拥和日本人的亲近,二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区别。阿拉伯人喜欢触摸他的伙伴,感受他的体热,闻他的气味,在他们那里,嫌弃朋友身上的气味是一件使人感到羞耻的事。
    日本人在其亲近状态中保持着一种礼节,一种冷淡的态度。他们也设法接触对方,但没越出严格的界限。阿拉伯人可不顾这些,他们把这些界限置诸脑后。
    阿拉伯世界的亲近状态中有一种强求和共享.这是美国人最感讨厌的。美国人认为在公共场所中有诸多界限,当他排队等候时,他认为他所在的位置是不可侵犯的。但阿拉伯人在公共场所中却没有什么私人权利之类的概念。虽然众人已经排好了长队,但只要他挤得进去,他会觉得自己完全有权利这么干。
    日本人缺乏独处权利这样一个词语,表明了日本人对其他人的态度,阿拉伯人也缺乏强求这样一个词,同样也表明了他们对身体的态度。对美国人来说,身体是神圣的.而对阿拉伯人来说,对身体的侵犯无关紧要,要知道,阿拉伯人认为在公共场合下推挤甚至掐捏妇女也算不得一回事儿。然而,用侮辱手段来亵渎自我,可就事关重大了。
    霍尔指出,不管阿拉伯人希望与朋友靠得多么近,但他们有时也需要独处,要想独处,他只需断绝交际的线路。他退出交际圈,这一撤退是受到伙伴们尊重的。在体态语言中。他的撤退便被理解为“我想清静一下。虽然我是你们中的一员,和你们相处并生活在一起,但我现在需要退到我的壳子里面躲起来”。
    假如让美国人来体会一下这种撤退的话,他很可能会把它当作无礼之举。在他的体态语言中,这一撤退会被理为“冷遇”。并且还会进一步被理解为欺人之举,
当两个阿拉伯人交谈时,他们咄咄逼人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在我们美国文化中,男人们之间极少出现这种专注的凝视。实际上,这种凝视可以理解为对某人的男子汉气质的挑战。“我不喜欢他用这种眼光看着我,就好象他在打我的主意一样,亲近得让人受不了。”这便是美国人对阿拉伯人的凝视的最典型的反应。

西方世界的空间观
    上面,我们把东方、近东与西方相比较,并按照空间的差异,论述了远隔千里之遥的各种文化中的体态语言。然而,就是在各西方国家中,差异也是极大的。例如,德国人对生活空间的处理方式就与美国人的做法很不一样。美国人身边随时都笼罩着两英尺大的秘密气泡。如果某位朋友同他谈起私事,他会同他靠得近些,以便使他俩各自的气泡融合在一起。对一个德国人来说,他的家里和整个房间都可能是他的秘密气泡,如果另一些人在这个房间里亲密地交谈而把他排除在谈话对象之外,他会感到受了侮辱。
    霍尔推测,这也许是与阿拉伯人相反,德国人的自我“异常外露”之故,从而使他们要竭力保持其私有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战俘被四人一组地关在某个军营的一间牢房里;一有可能,他们就在牢房中设立隔障,以便占据一个私有空间,在地势宽敞的俘虏营,德国人还想修建自己的私人居住所呢。
    德国人“外露的自我”可能也导致了他们总是保持一个笔挺的姿势,使他们连平时也不做出本能的身体动作。这种昂首挺胸的样子被作为一种防护面具,免得不留神时的举动过多地泄露自己的真相。
    在德国,各家各户的住宅建设都力求最大限度的保密,庭院栅栏高耸,阳台屏风遮挡,门总是关闭的。而问拉伯人想要清静时,就躲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德国人想要清静时,就回到紧闭着大门的家里。德国人对清静的要求,对不妨碍他人清静的一定的私有区域的要求,通过他们排队或站在长队里的行为典型地表现了出来。
    最近,我曾在德国人和美国人聚居的某地一家电影院前排队买电影票。我和一位德国人一边交谈一边井然有序地朝前移动着。
    再过几个人我们就到卖票窗口了。突然,两个青年人径直走到长队的前头,想立刻买票。后来我才知道他俩是波兰人。
    争吵就在我们周围展开了。“嗨!我们正排着队呢,你们为什么不排队?”
    “就是嘛,排到后面去!”
    “见鬼!这可是自由之邦,谁叫你们排队来着?”一个波兰人嚷道,面冲着窗口。
    “你们象绵羊一样挨个地站着,”另一个波兰人愤怒地说,“你们这些德国佬蠢就蠢在这儿。”
    这场争吵几乎造成了一场骚乱,幸好被两位巡警压下去了。但在休息室里,我走近这两个插队的人,和他们闲聊。
    “你们想在售票窗口前干什么呢?故意捣乱吗?”
    其中一个咧嘴一笑,“只是想让他们清醒清醒。为什么要排队呢?而且引起一场骚乱也是令人愉快的。”知道他俩是波兰人,我也就不难明白他们的所作所为了,德国人想保持自己所站立的准确位置,并认为只有有条不紊地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才能保证举止有教养,但波兰人跟他们不一样,波兰人把自由文明的举动视为对权威和规则的藐视。
    英国人对空间的态度既不象德国人,也不同于美国人。他们对自己的空间的清静没有什么体会;而美国人则想溜就溜。这大概是因为在英国缺乏私人的空间,以及英国儿童都是托儿所养大的缘故。所以,想要独处的英国人往往都象阿拉伯人一样撤到自己内心深处去。
    英国人的这种体态语言是说:“我想暂时清静清静。”但美国人常把它理解为“我生你的气了,我对你缄口不言,以示不满”。
    通过谨慎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英国人的社会体制得到了自己的清静,在美国,你会和隔壁邻居讲讲话,因为是近邻。而在英国,尽管你是某人的邻居,但根本就不敢肯定说一定认识他,或会同他们说说话,打打招呼。
    有一则关于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