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道夫。希特勒也不知道是该郁闷还是高兴,一脸迷糊地点着头。
赫尔曼。戈林忍很久了,他开口说:“那么我呢?”
李奇看向保持住身材没变胖的赫尔曼。戈林,笑着说:“你是政要,不是吗?”
什么是政要呢?就是一种万金油,哪里需要抹哪里,需要干什么就扮演什么角色。
“好吧,我倒是可以试试为咱们的飞机公司拉一些订单。”没有变胖的赫尔曼。戈林还是比较风流倜傥的。
说的飞机公司就是容克斯,正确的说法是一家私人的飞机公司,不属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财产。容克斯的股份分布比较杂,胡戈。容克斯本人持有21%,李奇持有28%,其它是被分配出去,像是赫尔曼。戈林、阿道夫。希特勒等等很多党内的人都拥有股份,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德意志不允许拥有空军,想要发展飞机只能是选民用,客机的研究上容克斯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订单上因为受到各国压制,着实是不怎么好。
在李奇的计划表中,容克斯这一家飞机公司可是日后发展轰炸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发展大型客机有掩护效果,要是弄起国家航空也能提前进行各种勘探。
众人正在说话,敲门声响起之后,有人通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的葬礼马上就要开始了。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并未被举行国葬,但是应该到场的人基本都是会来,他的葬礼并不隆重,墓地也是在柏林的公共教堂的墓地,应该说与之身份真的不是那么符合。但!那真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得罪的人太多了,名声也真的是不佳。
公共教堂的人不少,可是大多是政治人物,只有少数的一些民众过来参与,现场也没有见到多少媒体,无论怎么看葬礼的规格真的是不高。
李奇出来的时候,一阵镁光灯闪烁,那并不是媒体照相,是葬礼上必要的一次留影。
现场的政治人物真的颇多,可是这么多政要却吸引不来媒体,不知道该说德意志的媒体事业不发达好,还是谁都不重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的葬礼。
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是一脸哀伤地站在走廊附近与每一位路过的客人握手。他可不是诈尸还是什么,实际上他是“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的儿子。
西方社会名字重复很正常,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小什么什么。
国家领导人去世之后没有国葬,可以说明的问题太多了,对于这点德国社会民主党不是没有争取,可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不但没有国葬,实际上各国过来的人级别也不高,让前来参加葬礼的人都有各自的心情,但统一的是悲哀于德意志的国家地位遭受空前的蔑视。
是的,德意志战败了,被各种各样的条约所限制,但德意志依然是欧洲的人口最大国(无视苏俄),但真的是被蔑视了。这就是战败的下场,这就是弱国应该被轻视。
葬礼致辞的人是小艾伯特,他没有说太多的事情,只是讲了一些自己与父亲小时候的故事,然后就结束了。
事实上不应该是这样子的,按照惯例应该讲一下大艾伯特一生的事迹,然后再引述一些成为总统之后干的事情,毕竟身为一国的领导人怎么也该是对国家有过一些痕迹。但是,没有!就是没有!
前来参加葬礼的汉斯。路德必须进行一些悼念,他倒是有说一些大艾伯特在政治上的理念,着重讲的是镇压国内的布尔什维克党人。这些话题目前也是欧洲最能谈的,因为大多数国家都视布尔什维克党为洪水猛兽。他也就只讲那一些,然后以一句“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作为结尾。
另外一些政要,愿意的就上去讲两句,不愿意的也就那样。
李奇并没有在葬礼上讲话的安排,他就是静静地听和看着,等待着致辞结束的自由时间,那个时候政客们会进行必要的交流。(。)
第151章: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垃圾()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的葬礼是近期非常难得可以让大多数政治人物聚在一起的机会了,恰恰因为是这样,能来的政治人物怎么都会过来,要是不来被算计了,可怎么办?
李奇极少会前来柏林,平时他可是忙得很。毕竟对于他来讲,巩固在巴伐利亚州的民望,甚至是在萨克森、巴登符腾堡等地区争取民众支持,这一系列的事情起来都恨不得将自己板成两半,又哪有更多的时间乱跑?
随同李奇参加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葬礼的不止是有党内的一些人,还有伊莲娜莫奈。她是作为李奇的女伴过来。
说起来伊莲娜莫奈从被李奇接到德意志之后,一直都是与母亲和妹妹生活在德国,其中只有偶尔的时候才会回去。他的母亲已经搬回法国,妹妹则是在慕尼黑上学。她本人也是在慕尼黑大学进修经济学。
要知道一点,从文艺复兴开始,德意志的教育在欧洲可是相当有名气,尤其是以现在科学和音乐最有有名,在一些经济学科上也不输给其它国家。
对于李奇找个法国妞当女友,虽说是他自己的私生活,可是并不显得那么简单。
党内一再有意见,说是德意志妇女也是有选票,为了能够吸引妇女的选票其实应该保持单身,又或者搞什么地下恋情。
民众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李奇的女友是法国妞在为国争光,有的则认为要找也应该是德意志姑娘。
李奇选择伊莲娜莫奈的原因比较特别,一个是占有欲,另一个是相处愉快。他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至少女友是法国妞,让他在法国那边能够得到不少分数,一些法国人甚至认为他是半个法国人来着。
伊莲娜莫奈从十五岁污跟了李奇,已经是二十一岁的大姑娘了。她有着非常传统的法国女人五官,身材也是比较高挑,看上去是一个十足的大美人,就是性格非常柔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得李奇喜欢。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葬礼到了自由的时间,一般是为了给过来的宾客有空闲进行交谈。
到了自由时间,大家伙基本上都是向外走,留下的只有神甫和家属,李奇等人自然也是在向外走,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过来邀请,来人是出自天主教中央党的一个议员,他还没有离开又有另外的人过来,分别代表着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人民党。
十分神奇的是,一直站在保罗冯兴登堡那一脉的祖国党也是有人找李奇,态度还显得无比的热情。
对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葬礼上并没有出现军人。这里可以看出德意志的军人并不喜欢已故的前总统,谁让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在位的时候是长时间对军方进行打压来着?
因为是在公共教堂,自然是不会存在什么会议室之类的场所,想要聊天的人只能是选个认为不错的地方,等于是只能在公共场合了。
李奇仅是带着阿道夫希特勒过去,到的时候该在的人基本都是在了,汉斯路德这位临时总统正不知道在讲什么。他们过去的时候,不少人都是无声致意问候,因为是没有坐的地方,只能是随波逐流站着。
汉斯路德在讲的是关于德意志的内部动荡问题,他承诺会听取广泛意见,接受一些合理的建议,仅仅是希望大家能够对政府持支持态度。
其实在场的政党人士颇多,党派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几个大政党的党魁,小党派的领导者很多,甚至有布尔什维克党人。
“国家持续乱下去没有任何好处,看看我们总统的葬礼吧,近在咫尺的各国大使没有任何人到场,我们应该是被轻视到什么样的地步?”汉斯路德一脸的沉痛:“没有什么是比国家自己内乱更加不幸的事情了,我们都各自代表着一些支持我们的选民,担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理应为国家的未来做思考。”
德意志现在的内乱比较复杂,既有布尔什维克党人不断革命啥的,又有另外一些党派搅事,这一部分人只有在国家处于不幸和混乱的时候才能有所发展,自然是希望混乱持续,至于是持续到什么时候,应该是等他们掌权吧。
汉斯路德说完的时候,不少人是点头,有些则是无动于衷,结果是无动于衷的那些人遭到了一些人的呛声,现场演变成了争吵。
布尔什维克党人一直都是标靶,他们毫无疑问就是争吵的参与者,有争吵的地方就有他们。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被攻击,另外是他们也比较擅长“战斗”。
“这群布尔什维克,要是有机会真该全部抓起来枪毙。”阿道夫希特勒没有掩饰任何的厌恶:“德意志帮助他们获得国家,他们却是用动荡来回报德意志。上次战争要不是他们和犹太人,我们不会输的。”
那啥,类似的理念到底是怎么来的?主要还真的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人一直都在游行、反正、煽动、暴乱,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和瓦解绝对有他们的一份。犹太人则是长久以来的投机倒把,困难时期低价囤积高价卖出,放高利贷也放得比较过份,致使很多人家破人亡。这样一来,布尔什维克和犹太人在一些德意志人看来确实是应该抓起来枪毙。
不得不说的是,哪怕是到现在都不是德意志最为排忧和针对布尔什维克,最排忧和针对布尔什维克的海峡对面的不列颠。
英国排忧,针对的是财团级别的犹太人,他们可是能在战争中花太多钱了,又或者是对犹太人财团控制英国的经济无法忍受,直接出台法案没收一部分被抓到痛脚的犹太人财阀资产,导致犹太人财阀集团开始大部分离开英国,绝大部分离开英国的犹太人财团是往美国去,导致美国现在是本土财团与犹太人财团正在进行经济上的“火拼”。
排忧英国也没有放过普通的犹太人,他们的做法是将不列颠岛屿上的犹太人送往波兰,几年之间至少送了两百万犹太人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