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他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他苦心孤诣为徐渭谋划的晋身之阶。听李春芳这么说之后,当即点点头:“李阁老说的是。那就由你举荐他入画院吧。”
“臣遵旨。”李春芳躬身说道:“请皇上示下此子姓名。”
“此人姓”朱厚熜正要说出姓名,突然又打住了话头,说:“大凡有才之人都狂傲不逊,杜甫不是有诗说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吗?朕还是先着人问问,若他有意入画院任职,再由你上疏举荐。若是不愿,也不好勉强他。”
皇上如此礼贤下士,令四大阁员不禁愕然,继而都大为感动。尤其是李春芳,亲眼目睹皇上对文武英才都是如此看重,更是心神激荡得难以名状,不过,对于皇上为何一再暗示自己,并指名由自己举荐,他还是有些疑惑。直到几天之后,他接到时任浙江学政的同乡王开林派亲信家人送来的密信,才终于明白了过来:原来皇上一直是在给自己留颜面啊!这固然是皇上为稳定朝局、避免严党及徐阶等人趁机兴风作浪,打击夏党的深远圣心,又何尝不是保护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干能臣干员的浩荡天恩!
原来,高振东突然大驾莅临杭州,指名要调走生员徐渭的应试墨卷,让王开林有些诧异。不过,他起初以为这位高三爷是要罗织罪名,将那个胆敢阻挠镇抚司办差,还公开顶撞自己的狂生置于死地而后快,只是惊惧于这些镇抚司上差手段的毒辣,也没有再往深处去想。随后不久,那位曾经受命扰乱徐渭应考,最后还在徐渭时务策试卷上故意洒上墨汁的属吏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而一些神色诡异、操京师口音之人时常在他学政衙门的周围游荡,不由得使他起了疑心。本想写信请教同乡李阁老,可是,高振东临回南京之时,曾给他打过招呼,调走墨卷一事不得泄露出去,又让他踌躇了。苦思苦想了好多天,他突然豁然开朗:这分明是镇抚司的那些皇家奴才设计的圈套!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除了镇抚司和他们背后的那些天杀的宦官阉寺,大概还有如今升任首辅执掌朝政的严嵩老贼!而自己一个小小的三品学政,自然不够斤两令镇抚司乃至严嵩老贼如此大费周折大动干戈,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们矛头直指之人,定是李阁老和已经退出内阁回府休养的夏阁老!联想到李阁老和夏阁老对待那些阉寺一贯不假辞色的态度,再联想到如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诿云诡的朝局,王开林顿时知道大事已然不妙了。
好在王开林此人颇讲义气,不枉李春芳这么多年来一直提携他这个同乡。想明白其中关节所在之后,他赶紧修书一封,将其中详情告知李春芳。这样的密信当然不敢使用驿递弛传,如此一来,就比镇抚司八百里加急直送大内慢了许多,直至皇上已经借题发挥,谋定增开时务科大计,他的密信还在送往京师的路途之中!
这样的密信,李春芳自然看后付之一炬,任凭厂卫有通天之能也不可能探知其中内容。不过这样也好,朱厚熜若是知道自己求才若渴,殷殷苦心只为大明江山社稷做万世之谋,竟被朝臣那样误解,只怕会气得死去活来李白
第十四章唯才是举()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八日,朱厚熜接受内阁及礼部的奏议,下旨颁布“唯才是举诏”,对明经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改易,增开农经、医理、算学、格致、经济等时务科,按照一定名额,由两京三品以上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举荐贤能之士,也不拘有无举人功名,与明经科举子一同公车送至京师参加次年春闱大比,论才取士,中式之人经殿试确定名次,一律授予某科进士,授官任职。
同时,诏书中还号召全国士人学子除了要一如既往地钻研经义,孜孜以求圣贤修齐治平之道,还要致力于各种实用之学,报效家国社稷;并引用明成祖朱棣“致治之道,以育才为先。苟不养士而欲得贤,是犹不耕蓐而欲望秋获,不雕凿而欲望成器。故养士得才,以建学立师为急务也。”的圣训,要求各省学政衙门督令省府州县各级学堂招纳实学之士,开设时务学科,广泛培养各类有用人才,以此作为对学政和各级学官考成法的重要内容,予以考成奖惩;言称将在适当时候,效法乡试之例,加开时务科乡试,使得时务科取士与明经取士一样逐步走上正规,广纳贤才,为国所用。
一石激起千重浪,与其他各项新政举措一样,增开时务科的主张引起了不少死抱着“八股抡才,明经取士”祖制的迂腐朝臣,尤其是那些翰林院的清流词臣们的强烈不满。但让他们聊以**的是,时务科中式举子只能称某科进士,已经比单称“进士”的明经科中式举子低了一等,还有时务科进士不能点翰林,不能任内阁辅臣和礼部尚书、侍郎的若干规定。可见皇上还是明白,四书五经、经学义理才是治国之道,其他什么农工医卜都只不过是术,道不足才要术补之。也便是说,朝廷增开时务科不过是一时应急救难之需,大行于九州万方、充塞于天地之间的,终究还是圣贤天人性理之道!
朱厚熜的本意可不是这样,但经过了这么几年的挫折和动荡,他总算是明白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事情总得一步一步去做,也总得要让下面的臣子们能做的下去。科举制度自隋唐至今已经实行了上千年,尽管积弊重重,但毕竟关系到全国读书人的前程出路,要想彻底废除,谈何容易!甚至,在时务科进士逐步走上朝堂,成为一股新兴的官僚势力;以及出于通过应时务科谋求晋身之阶的考虑,那些士人学子关注和研究实学成为一种风气之前,进行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是不行的,只能这样通过增开时务科和在各级学堂开设实学课程,悄悄地进行渐进式的改良。因此,那天内阁辅臣告退之后,他思虑再三,最后还是接受了徐阶的这一奏议,作为对万恶的旧社会、顽固的封建思想的妥协。
不过,事实证明,这样的妥协倒是很有必要,朝臣们只闹腾了一阵子就不闹了,两京一十三省撒下去的厂卫番子暗探也没有捕捉到有士人学子闹事的迹象,让他那颗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到了肚子里,原本以为肯定要受到天下人唾骂,并准备厚着脸皮承受言官词臣雪片一样飞来的弹章奏本的四大阁员都松了口气。
其实,朱厚熜和内阁辅臣都被这几年来接连不断的变故折腾得近乎神经质,简直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增开时务科,固然会引起那些科甲正途出身,凭借着八股文章挣得一份锦绣前程的朝臣们的不满,但朝廷广开纳贤之门的做法,却得到了广大士人学子的赞同——数十万生员就靠着科举取士、三年一比谋求一条出路,可那条出路何其之窄,旁的不说,每科春闱,至多不过百十来个进士名额,千军万马都要挤过那条独木桥,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许多人考了一辈子也困守场屋,甚至还有祖孙三代同下科场应试的滑稽之事。
如今朝廷又增开了诸般时务科,无疑是在那道紧窄的科举小门旁边又开了几个墙洞,时务科进士虽说比不得正牌进士那么荣耀,毕竟也是一条晋身之阶,那些对自己经学造诣没有信心或对八股制艺早已厌烦透顶的生员们纷纷扔掉那些专一用做科场利器的程墨房稿,钻研起了诸般实用之学。往常坊间只有少数人问津的农经医书和百工之书被一扫而光,书坊不得不赶紧搬出尘封许久的雕版赶印,着实发了一笔小财。与之相对应的,高拱于前年奉旨写就的论实学思想的文章也被再次翻出来广泛传抄,高拱更被那些有心投身致用之学的士人学子奉为今贤,继前年率营团军力抗鞑靼虏贼之后,再次名声大噪于两京一十三省。
举荐生员应考时务科,本来是那些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借机敛财的大好机会,手中的举荐名额既可以大送人情,又可以换银子。可是,朱厚熜知道,大明律载有明文,科举取士乃是国家抡才大典,有暗通关节营私舞弊的一律罢官撤职,贬谪充军,情节严重者还要抄家灭族,即便如此严刑峻法都不能避免那些贪官污吏油锅里捞银子,更何况这样不经考试的举荐。因此,他效法京察拾遗之法,特令都察院行文各省巡按御史加强监督,随时指斥谬误,参奏不法。为了防备抚按联手舞弊分肥,他明确规定,若有滥竽充数者,要追究举荐之人的欺君误国之罪。可这样一来,又给他带来了新的担心:京官们为了博取“造福桑梓”的美名,更能援引同乡成为羽翼,大概不会放过这样拉拢本乡才子的好机会;可那些因循守旧、四平八稳的地方牧民之官会不会怕承担责任,宁可浪费名额也不愿意举荐贤才?因此又不得不别出心裁地规定,各省未能完成核定举荐名额,要相应减少该省乡试举人名额。明经取士,为国举贤是国家大政,关系着各省督抚学政的政声,更关系本省生员前程,就冲着京城有那么多的省籍当道大僚,随时都会也不敢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做手脚。
如此苦心孤诣,恨不得把所有的漏洞都堵塞于未然,令朱厚熜苦不堪言。但是,正所谓智者千屡,必有一失,更何况增开时务科这样开天辟地头一遭的新鲜事儿,种种荒谬绝伦匪夷所思之事还是让他始料不及,比如某省巡抚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核定名额,亲自出面宴请省城几大名医,不论他们是否已经年过古稀,也非要他们同意出山应试医理科。其中一位名医愤然对曰:“太医院医正早年曾随老朽习学针石之术,如今但有疑难医案,也少不得要写信向老朽讨教,抚台大人莫非竟要老朽去拜他为房师?”此事被传为一时笑谈,更被别有用心的好事者编成歌谣予以讥讽。朱厚熜怒不可遏,以“愚顽失政”的罪名勒令那位巡抚致仕,并杖责了好几位借机攻讦增开时务科的朝臣,这才平息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