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种情报雪片般飞到他这里,有的看了让人胆战心惊,城外的谍报人员说,秦皇岛已经被共军十万大军团团围住,城外方圆一百公里范围内,全部驻满了共军。飞机、坦克、大炮多得数不清。
城里的国军早已是人心惶惶,为了安抚部下,黄其翔不得不装出一副胸有成竹、势在必得的样子,四处视察防务同时大肆进行奖赏,并提拔了一批军官。仓库了存放的武器装备、弹药粮食尽量分发到基层连队,拖欠了三月之久的军饷也足额发给官兵。
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倒是有些效果,军心渐渐稳定下来。同时,连续向北平发电,一方面夸大当前敌情,另一方面求援,自己一个军,三万多人,可是共军来了十几万,没有援军这仗怎么打?
每到夜间,黄其翔把自己囚在屋子里,四周加派最亲近的侍卫,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一合上眼睛,就会噩梦连连,不是自己被共党俘虏就是被打死。难道自己戎马一生,这一次真的在劫难逃了吗?
不甘心,他真的不甘心,想来自己也是历经无数大战,何时像现在这样,没等开战,自己就如此狼狈。煎熬了一天,他突然想明白了,反正是个死,不如来个痛快的,没有什么好怕的,军人哪能不打仗,打仗哪能不死人,豁出去了!
想通这一点,黄其翔就像一下子大彻大悟了一样,不再怨天尤人,开始每天忙于军务,检查战备、慰问部队、整饬军纪忙得不亦乐乎。不大的秦皇岛变成了一座铜墙铁壁般的坚固堡垒。
从5月25日晚上开始,秦皇岛外围战开始,激烈的枪炮声响彻整个城市,战争终于打响了。与此同时,承德方面也开始了战斗。华北最重要的两个外围支撑点同时开战,让国民党高层大为震惊,老江更是连电傅作义询问战况。傅重义每次都是简单的告知:“一切尽在掌控中。”对具体的作战计划,绝不肯轻易泄露半点,在他看来,老江身边的人也不一定保险,还是小心为妙。
九十二军和承德十六军的拼死抵抗有点出乎我军的意料。我军本来就是按照“围点打援”的战术部署的,因此投入进攻的兵力并不多,战斗一时形成僵持局面。而此时,我打援主力还没有完全展开,也不宜把敌人逼得太紧,所以前线我军只是保持着对敌人的一定压力,没有全力进攻。一个晚上过去,没有多大的进展。
然而战火既开,敌我双方迅速开始按照各自部署排兵布阵。傅重义大张旗鼓的开始调动军队,命令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中小城市,集中主力与天津、北平、塘沽等重点地区,接到命令的国军部队,纷纷拔营起寨,迅速行动。
这时分别位于涿州、霸州的三十五、新一军接到了傅重义发来的第一份绝密电报。郭震云、孙树人严格事先的约定,拿到电报稿,一个人躲在办公室内,用随身携带的绝密密码本,一字一句的翻译电文,看完以后,弄清了下一步的行动要领,立即销毁电文。
5月26 日一大早,两支部队迅速行动起来,坦克、装甲车、及所有卡车一律动员起来,马达轰鸣、人声鼎沸。一个小时后,大量车辆分头冲出军营,全速向北平方向驶去。原来的驻地,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门前只有极少量的哨兵在游动。早起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过了许久才大着胆子在四处张望。不久一份份情报飞到华北方面军总司令聂荣清手里,可以确定,敌人最精锐的部队已经全部撤回北平。
这正是聂荣清期盼的机会,已经悄悄集中的华北野战军迅速行动,以两个军外加炮兵部队组成主要突击力量,直扑保定,以一个军向张家口方向佯动,执行侧翼掩护任务。两股人流兵分两处,急速扑向各自目标……
(本章完)
第153章 鏖战华北(二)()
第一百五十六章鏖战华北(二)
由于是白天,为了掩护行动,部队并没有集中行军,而是分散开来,以一个团、一个师为单位,分头从不同地区出发,沿不同的道路前进。但是目标只有一个——保定。下午刚过,经过五六个小时的紧张急行军,所有参战部队终于抵达保定外围,并完成了初步的包围姿态。
保定即“永保大都(即元大都北京)安定”之意。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海河平原大部、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并互成掎角之势,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以前为直隶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会
今保定市区在战国时期始建城池。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有三千多年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为河北都会,则称保定为上谷。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保塞军升为保州,清苑县更名保塞县。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决定将国都迁北平(迁都后改称北京),并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迁驻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护卫与安全。隆庆年间(1567~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省会。
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灭亡(1911)直隶总督驻此,一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尽管此后保定的重要地位已经逐渐被张家口所取代,但从地理位置来看,其军事价值依然非常突出,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替代的。
现在的保定驻有国民党两个师的部队,这些部队虽算不上精锐之师,但也是傅重义部队中战斗力相当强的。两个师长都是傅作义一手提拔的嫡系亲信。此外还有一名副军长坐镇指挥,实力不容小觑。
但是无论怎么说,现在是两个军打两个师,我军占据绝对优势,况且现在敌人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在北面,即使发现我军企图,再调集援兵也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军上下对迅速拿下保定非常乐观。
5月27 日下午三点,经过几个小时紧张准备的华北部队开始发起对保定的进攻。外围战一上来就打的惊心动魄,守城的傅系部队出乎意料的顽强,寸土不让。华北我军由于缺乏大口径炮火,其它重武器也极少。说起来非常可怜,整个攻城部队只有区区十几门大炮,而且弹药十分缺乏。外围战斗根本不舍得动用,战士们就靠抗战时期从鬼子那里缴获的步枪、机枪和少量的迫击炮作战,虽然人数超过敌人几倍,但火力明显处于劣势,所以战斗进行得非常艰难。
临近上半夜,华北部队经过拼死冲杀,付出巨大牺牲,总算攻到城下。守城部队被紧紧压缩在城内,聂荣清命令各部抓紧休整、补充粮弹,第二天天一亮就大举攻城,争取一举拿下。
就在保定外围发现我军攻城部队集结时,傅重义立即下达几道命令:
保定守军必须顽强抗击,确保保定的安全。不要和优势敌人纠缠于外围,集中主力坚守城内;
张家口守备部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随时准备迎击敌人的进攻;
同时,郭震云、孙树人接到第二道秘密电报,现在这两个军已经赶回北平,但是集结于北平房山地区,并没有开进城来。在保定被我军团团包围时,郭景云、孙立人突然开始行动了。
零时刚过,白天刚刚到达房山的三十五和新一军突然南下,成百上千辆坦克、装甲车大开着车灯,分成多路,沿着不知跑过几趟的道路狂奔疾驶。两小时不到,重新回到涿州、霸州营地。
平静冷清的军营顿时热闹起来,一个小时之内,大量人员登上各种车辆,装备、弹药、给养满负荷携带。原来白天撤回北平的仅仅是空车,大量战斗人员仍旧留在原地休整,这就是傅重义第一封电报的主要秘密。
空车去、空车回,既迷惑了对手又大大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士兵省却了鞍马劳顿之苦,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这帐算的真是精明到家。郭震云、孙树人命令部队实行彻底的无线电静默,任何人不准使用电台,任何人不许离开队列,违者立即格杀。同时,向各级军官口头宣布进军目标——保定。齐装满员的两支装甲部队如同亮出獠牙的猛虎,恶狠狠扑向早就盯上的猎物。
下半夜发生的这一切,在黑暗的掩护下显得如此诡秘,不仅我军难以知晓,就是国军上下知道的也就几个人。即使是装甲军的官兵也是晕头转向,不明白这来回奔波到底要干什么?只有极少数精明的军官,能够猜出此次行动蕴藏的惊天杀机。
接近黎明时分,三十五和新一军已经先后迂回到保定两侧,占据攻击位置。不得不说,装甲部队的超强突击能力在这次行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漆黑的夜间,从二百多公里以外远程奔袭,从部队开始动员到到达指定位置,仅仅用了不到四个小时,这是一般部队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只有装上轮子的机械化部队才有这样的神速。
郭震云站在一辆坦克上,兴奋地搓着双手,大声命令通讯兵立即启动全部的通讯系统,接通各部指挥部的电话。这时傅重义的第三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