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案前,岑文本向李玄说道:“希望永安王能够在大唐皇帝面前,为南方士族解释。封相的事情,可以任由陛下处置,但是陛下不能因为封相是南方士族上一任主事,而迁怒于整个南方士族。”
李玄开口问道:“岑大人,你南方士族到底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中封德彝的谋划?”
岑文本面带诚恳的摇了摇头道:“这个我不知道。你也知道,我进入大唐朝堂之时,玄武门之变已经发生过了,当今皇帝陛下已经成为大权在握的皇太子了。之前的主事是封相,很多事他都没有告诉我。”
李玄苦笑道:“岑大人,你连南方士族是否参与封德彝的谋划都不清楚?你让我如何在大唐皇帝陛下面前,为你们解释呢?再说了,我如今的处境,你又不是不知道,大唐皇帝陛下对我忌惮颇深,可以说,整个天下大唐皇帝陛下最忌惮的人就是我和辅国大将军李靖。我现在还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呢,又怎么能救得了你南方士族呢?”
岑文本说道:“永安王,其实你我心里都清楚,表面上大唐皇帝陛下对您忌惮颇深,实则您却是大唐皇帝陛下最信任的谋士。只是您智谋超绝、手段繁多,才让陛下觉得您不能被控制,如此方才心生忌惮,但是你的话,只要有利于大唐的江山社稷,有利于大唐社稷。大唐皇帝陛下,必定会听,并且一定会按照您的建议执行的。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您是最希望大唐稳定。大唐强盛的一个人,虽然我不知道您是否还有其他的谋划。陛下如果因为封相的事情而迁怒于我南方士族,固然对我南方士族不利,但是对于整个大唐社稷来说,也会十分不利的。我南方士族虽然弱是弱了些儿。但是我南方士族毕竟是天下三大政治势力之一,在大唐整个南方,江南、淮南还是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山东豪族能够在河南、河北扶持刘黑闼,而我南方士族也是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能力在南方扶持起一个人的。如今大唐最大的对手不是我南方士族而是北方的突厥人,如果永安王能够说服大唐皇帝陛下对我南方士族网开一面,不再深入追究封相的事情,我南方士族愿意全力辅佐如今的大唐皇帝陛下,彻底击败野蛮的突厥人。”
李玄面露沉思,说道:“如果陛下要执意追究封德彝的事情。要一查到底呢?”
岑文本态度坚决的回答道:“那我南方士族就只能和大唐分道扬镳,拼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了。”
李玄诧异的看着岑文本。他想从岑文本的举动中,看出一些什么。
岑文本表情平静的接受着李玄的注视,双目之中,透着一种决绝和固执。
沉默良久后,李玄依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的思量、权衡其中的利害得失,而岑文本则躬身一礼,离开了李玄的隐居之所。
大唐帝都长安城。岑文本的府邸。
岑文本和萧禹相对而坐。
萧禹低声的问道:“岑大人,这永安王会为我南方士族说项吗?大唐皇帝李世民会不深究封相的案子吗?”
岑文本缓缓的说道:“萧大人放心,永安王肯定会为我南方士族说项的,而大唐皇帝李世民也肯定不会深究封相的案子。不会牵扯到我南方士族的。这一次,封相太不小心了,除掉张平怎能不多加考虑,让张平最终逃到了大唐皇帝陛下哪里呢?封相,我们是保不了了,只是希望事情不要扩大。影响到我南方士族。如今,不但是大唐皇帝、永安王,就连朝堂的众臣们,内心里都清楚,如今大唐最大的敌人就是突厥人,下一次,和突厥人见面,那就是决战,那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只要有一些儿政治头脑,就都会明白如今大唐深究封相的案子,和我天下三大政治势力之一的南方士族敌对,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即使大唐皇帝陛下心中有万分的疑惑,万分的不甘,他都必须以大局为重,停止对封相的深究,对我南方士族的调查。”
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永安王李玄侍立于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身侧。
李玄对李世民进言道:“封德彝的事情,臣请陛下放一放,不要再深究了。”
大唐皇帝李世民诧异的看着李玄,他想不明白李玄为什么要提封德彝说话?
李玄看出了大唐皇帝李世民的疑虑,开口说道:“陛下,臣知道陛下心中有疑虑,对封德彝的事情,有自己的推测和疑问。但是如今想查,已经查不出来什么了。封德彝之子封言道在向陛下通报了封德彝的死讯之后,就将《封德彝自传》一书散发于我大唐帝都长安三品以上高官的手中,以此博得了官员们的同情和怜悯。陛下如若深究,百官们定然觉得陛下对臣下太过于苛求,如此对陛下的声望十分不利;另外,封言道此举必然是封德彝临终前的安排,封德彝和他身后的势力,肯定已经做了一些儿准备,该斩断的线索,他们恐怕都会毫不犹豫的斩断,该除掉的人,他们也会毫不留情的除掉,因此即使陛下有心想查,恐怕也是查不出来什么的;最重要的一点,我大唐如今最大的敌人是突厥人,而不是南方士族,此时我们应该团结我大唐的各家势力一起,建设大唐,做好数年后,和突厥人决战的准备。”
大唐皇帝李世民面带沉思,他在思考着李玄所说的每一句话。沉默良久后,李世民说道:“朕可以不追查,只是这南方士族居心叵测,朕当如何?”
李玄恭敬的说道:“一个人的行迹,只要做,就必然会留下印迹,即使他隐藏的再高明,也总会让人知道。就好比封德彝一生谨慎小心,秘密谋划许久,可是最终没能掩盖玄武门之变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的事实。对于南方士族,陛下小心留意就是了。臣相信总有一天,南方士族所有做的事情,必然会大白于天下的。”
大唐皇帝李世民点头称是,决心大局为重,不再深入追究封德彝的事情。(。)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四十章 天不佑唐()
时间不经细数,转眼,又经年。
一年过去,时间来到了贞观元年的秋收时节。
一封封的告急文书,从全国各地被送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
“山东大旱,粮食绝收,百姓无以为食。”
“河南大旱,连续六个月,亢阳不雨,土地干裂,民无粮可食。”
“并州大旱,粮食绝产,种不入土。”
“蜀中大旱,自春至秋,未见一滴雨,百姓无以为继,无粮可食。”
“关中、陇右大旱,祥符旱魃(ba)再现,草木皆枯死,粮食断绝。”
整个大唐帝都,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办公之所太极宫,大唐重臣办公之所弘文殿,顿时忙碌了起来。
大唐皇帝李世民在接到了各地的告急文书之后,第一时间就诏令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从全国各地的储备粮仓调集粮食,救济地方。
虽然这次旱灾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各地的告急文书也写的十分紧急,但是无论是大唐皇帝李世民,还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内心里都十分淡定,一点儿都慌张。所有人都知道大唐各大粮仓中储备的粮食,是足够全国百姓一年食用的。
隋朝末年时,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大唐虽然起事最晚,但是准备却是最充分。按照当时的太上皇的军师,永安王李孝基的谋划,大唐从隋炀帝大业初年,就开始准备,储备粮食、布匹以及各种军械,几近二十年,以备征战天下所用。大唐定都长安,建国,当时大唐仅仅是粮食储备就足以供应当时的大唐八十万大军吃上十年。大唐建国之后,虽然剿灭各地割据势力。一直战事频仍,四处征战,但是大唐建国后数年间,大唐统治区内的粮食却是连年丰收。足以自给自足。因此如今各大粮仓之中的粮食,储备充足,这让大唐皇帝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有着绝对的信心应对今年的旱灾。
不久,救灾的粮食就陆陆续续运往了大唐各地。灾情得到控制,没有大唐百姓因为旱灾骤然降临。而被饿死。
时间太窄,指缝太宽。时间奔流不息,转眼间,又来到了第二年秋收时节。如同上一年的情况一样,全国各地的告急文书,又一次被送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
“山东、河南大旱,连续十八个月,未见一滴雨,河干井枯,赤地千里。”
“陇右、关中、并州大旱。种粒绝收,人多乞食。”
大唐皇帝李世民走出了大唐帝都长安城,走到了长安城外的田地里。头顶是暴虐的太阳肆无忌惮的张牙舞爪着,脚下是干涸的土地,没有任何的水分,裂开了一道道的缝隙,显得异常的丑陋不堪。大唐长安城门外汇聚了大量的想到大唐帝都长安城乞讨的灾民,所有人都面色枯黄,嘴唇干裂,眼神无力。似乎对于上天安排的这两场大的旱灾,无能为力,只能被迫认命。
大唐皇帝李世民返回了太极宫,他无暇感慨“大唐的多灾多难”。而是依然决然的下诏,命令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尽快将各地粮仓之中储备已经不多的粮食,全部运往各地,救济灾民,务必不使大唐百姓饿死一人。
待粮食全部运出。各地旱情都得到缓解之后。大唐皇帝李世民在太极宫内召见了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户部尚书裴矩严令道:“朕要求各地必须加快兴修水利,明年我大唐是无论如何不能再经历旱灾了。大唐各地粮仓的粮食储备已经告罄(qing),如果再有旱灾,我大唐将面临无粮可救,我大唐百姓也将面临无粮可吃的地步。”
转眼时间来到了贞观三年的秋收时节,大唐风调雨顺,几场甘霖过后,大唐所有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