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李世民手中只剩下晋王李治这一张底牌了,这张底牌。还是太上皇苦心培养,方才从孔颖达、于世宁的死板的儒家教育中,救出来的一个另类。正是由于太上皇的突然出手,晋王李治才没有被孔颖达、于世宁教坏,也摆脱了那个人精准的算计,可以说,完全是个不幸中的万幸了。
因此,大唐皇帝李世民决定将晋王李治暗中保护起来,直到最后一刻才将晋王李治一举推上储君之位。承继大统。
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暗中保护下,在太上皇李渊的悉心教导下,晋王李治每日都会在弘文馆下学之后,到大安宫。去向太上皇李渊请教学问,太上皇李渊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治国理念尽数传授给晋王李治,自己这位仁孝的亲孙子。
直到贞观九年五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晋王李治的学习不得不停下来。
那件事情就是太上皇李渊驾崩了。
太上皇李渊是因病驾崩于大安宫垂拱前殿的,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唐高祖李渊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却是最受贬低的一位皇帝。他之所以备受贬低,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他的统治时间短,只有短短九年时间,而且他还夹在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皇帝中间。他的前面是坏事做尽的暴君隋炀帝,他的后面则是被史学家奉为政治完人的李世民;第二、他的功绩被他的儿子李世民精心的掩盖、篡改了。唐高祖李渊是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处事老练的帝王,他以他的隐忍、谋略,避过隋炀帝杨广的猜疑、迫害,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指挥唐军,攻破了隋朝帝都长安,并掌控了整个并州、关中地区,后来又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大唐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还建立了唐朝初年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为李世民的辉煌统治,为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可以说,大唐能够逐步走向强盛,李渊做为开国之君是绝对功不可没的。
对于太上皇李渊的驾崩,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内心里,是十分伤心的。
李渊对于李世民一直都是十分信任和疼爱的,可是就是在李世民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争夺储君之位的时候,李渊原本也是意图搞和平,平衡、劝和建成、元吉和李世民的关系,可惜都失败了。
李渊出于儒家理念立长不立幼的考虑和对李世民在军中实力的忌惮,最终偏向了息王建成,和建成、元吉一起,联手打压李世民,结果导致李世民内心里觉得李渊对他不好,心中有了怨恨,两人的关系逐渐冷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奋起反击,击杀了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逼迫李渊禅位给自己,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算是彻底降至了冰点。随着李渊被尊为太上皇,被囚禁于大安宫,李渊和李世民心有隔阂(he),彼此谁也不愿意见谁,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大安宫中,太上皇李渊看着大唐在李世民的统领下,逐渐收服各国,逐渐走向强盛,内心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是错的,李世民方才是大唐最优秀的继承者,最好的帝王,内心里逐渐的原谅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随着自己做了皇帝,做了父亲,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在各个势力的支持下,彼此争斗不休,自己则焦头烂额,烦躁不已,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打压谁,这心里都不好受。他才逐渐深深的明白了当时李渊做为一个皇帝,一个父亲,内心里的万般苦楚和为难。想到李渊当时,费心竭力的想尽一切办法,去平衡、去劝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和自己的关系时,李世民也是感慨良多,不禁潸(shan)然泪下。直到此时,他才深深的体会到李渊当时的心情和万般的不易。他的内心也已经原谅了自己的父亲李渊,并心怀愧疚,为自己的年少无知、冲动妄为而感到愧疚,更为李渊宽阔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舐犊(shidu)之情而感到内心里深深的羞愧。(。)
第三百五十四章 仁孝之人()
太上皇李渊的骤然驾崩,太子承乾倒是明白李世民和李渊心有隔阂(he),紧跟李世民的步伐,礼节做的挺足,就是不甚悲痛;魏王李泰则更为可恨,仿佛他祖父李渊的驾崩和他没有一丁点关系似的,依旧吃喝玩乐,拉拢朝中官员,去做他的争取储位的大事;唯有晋王李治痛哭流涕,悲伤不能自已,以至于还因此大病一场。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的一举一动,都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关注之中。
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满怀感慨的叹气道:“太子承乾,揣摩朕的态度,紧随朕的步伐。朕虽然与太上皇之前有所隔阂,可是太上皇对于他、李泰、稚奴,可是都不薄啊,对他们三位可都是疼爱有加啊,大人之间的恩怨,他们做为子孙,应该想办法缓解,而不是继承和延续啊;揣摩朕的心理,紧随朕的步伐,太子承乾,他这是把政治置于亲情之上啊,他不知道,这世间最最重要的就是那难得的亲情,最是无情帝王家,如果连那最后一丁点儿的亲情,都不重视,不珍惜,那又与不知亲情,只知利益、好处的牲畜又有何异呢?
魏王李泰,畜生一个,在他心中,可还有一丁点儿的忠孝仁义的理念?孔圣人所传授的孝道,他是忘了个一干二净啊,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他也是一句也没读到心里,只停留在嘴皮子之上了。这样的人,如果真的成为储君,继承大统,继承我大唐这万里河山,那可真将是我大唐的灾难,我大唐百姓们的灾难啊。
只有稚奴是位仁义之人啊。朕的三个嫡子,此次,唯一有人情味的人,就只有他了。稚奴是仁义之人。以后继任大统,也必将是位心怀百姓的仁义之君啊,他才是我大唐、我大唐百姓期盼的明君啊。”
大唐帝都长安城,中书侍郎岑文本的府邸。
书房内。中书侍郎岑文本和秘书监萧禹相对而坐。
岑文本面带忧虑的对萧禹说道:“萧大人,如今晋王李治的年龄可不小了,他可是陛下的嫡三子啊。咱们可不能这边使着劲让魏王李泰将太子承乾拱下了储位,最后让他晋王李治捡了桃子,成为我大唐储君。以后继任大统啊。”
萧禹则笑道:“岑大人过虑了,这晋王李治学的是什么知识,你我可都是一清二楚的啊。满口之乎者也,尽冒酸文,对于治国,实无一策,这样的人,还会捡了桃子,成为我大唐储君,继承大统。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到时候,群臣们肯定都不会选择这样一个人,作为我大唐储君的啊。”
岑文本依然面带忧虑的说道:“我的计划虽然精准,怂恿有才无德的魏王李泰,扳倒懦弱的太子承乾,最终已达到让蜀王殿下继任储位,承继大统的目的。可是这晋王李治毕竟是陛下的嫡子啊,只要他留在这长安城中,他就拥有成为储君的资格的。萧大人,你看看。如今除下陛下几个年幼的儿子,其他成年的儿子,留在我大唐帝都长安城的,还有哪几个呀?不就是太子承乾、魏王李泰、蜀王殿下和他晋王李治了吗?这四位在陛下的心中。那可都是有可能成为储君的,其他德才不足的皇子们,哪一个不是早早就被陛下打发出去,到各自的封地,成为藩王了呀。萧大人可别忘了,蜀王殿下之前就是因为咱们背叛。势弱,被陛下贬到蜀地就藩的啊,只是如今,陛下对于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不满意,方才召蜀王殿下回京,以做储君之选的啊。这晋王李治,如今就是我谋划中最大的一个变数,一定要想办法,将他撵出大唐帝都长安这个大唐的政治权力中心,让他以后再也无法成为我大唐储君备用人选,如此,我才能放心,我的计划也才能够有条不紊(wen)的按照原计划实施,保证蜀王殿下以庶子身份,成为大唐储君,继任大统啊。”
萧禹顿时一惊,急忙问道:“那岑大人觉得怎么才能将这晋王李治赶出大唐帝都长安城啊?让这晋王李治不再成为我们计划的变数啊。”
岑文本一番思考后,说道:“按照大唐律,除大唐储君之外,其他皇子必须再年满十二岁,行过冠礼之后,就必须离开大唐帝都长安城,到各自的属地就藩。这晋王殿下,可是已经年满十二岁,到了就藩的年龄了啊。”
萧禹点头道:“岑大人,这个计谋好。我明日早朝,就请奏陛下,请求陛下让晋王就藩,到并州去。”
岑文本点头同意。
第二日早朝,萧禹就站出来,向大唐皇帝李世民奏请道:“启奏陛下,晋王殿下如今已经行过冠礼,年满十二岁了,按照我大唐律,陛下应该将晋王殿下派往并州就藩了。”
大唐皇帝李世民顿时一愣,随即面色阴沉。
而其他南方士族的大臣们,也纷纷起身,躬身行礼道:“请陛下按照大唐律,将晋王殿下派往并州就藩,以使晋王殿下能力得到历练。”
李世民的内心里,是十分不愿意让李治前去并州就藩的,因为李治就是他和太上皇一起为大唐所选择的储君,一旦此次自己应允了萧禹的奏请,让李治到并州就藩,那么以后想让李治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自己属意李治做大唐储君,承继大统的事情,李世民也不愿意在此时公开,因为此时时机还不成熟,如果自己推出李治,必然会得到关陇贵族、山东豪族、南方士族三家势力的联合抵制的,李世民一时陷入了为难。
看到李世民的为难,站在朝班前列的李玄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李世民如此为难,莫非他不愿意让晋王李治离开大唐帝都长安城?他想让晋王李治拥有成为大唐储君的机会?莫非大唐皇帝李世民内心里真正属意的大唐储君人选是晋王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