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区域性扶贫不再符合我国国情,再加上其固有缺陷,实施精准扶贫势在必行。精准扶贫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也作也是我国减贫的新工作机制和工作目标。
然而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想要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提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鼓励其参与社会扶贫资源动员、配置和使用等环节,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
一、精准扶贫的含义
所谓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主要包括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五个坚持。
六个精准是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个一批是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五个坚持是指:
1)、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
2)、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
3)、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
4)、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
5)、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
二、实施精准扶贫的原因
1。环境改变,因时制宜
过去贫困人口多,以乡、镇、村为单位有利于集中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从而使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受惠。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现在,以地区为单位难以解决个别贫困户的贫困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性更强的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
2。传统扶贫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传统粗放式的扶贫工作对于具体的贫困户、致贫原因以及帮扶措施存在工作盲点,有些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帮扶。另外由于项目扶贫资金有限,而且不一定切合当地实际,真正的的贫困居民难以从中受惠。
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
精准扶贫则可以精准识别出贫困户,然后根据不同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提出并实施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从而有效帮助其脱贫。
3。传统扶贫中,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识别主要通过在名额控制下,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实现由县到乡再到村的名额分解。
这样的扶贫方式,不仅导致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而且由于干部掌握了极大权力,容易造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现象,导致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这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原因之一。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拉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不同主体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指出,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
1。政府
毫无疑问,精准扶贫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发挥组织落实的主体作用。
首先,政府要做到精准识别。
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要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而精准识别这项工作,则必须由政府来进行。政府要根据“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合理、合法、有效的程序,将谁是贫困居民精准地识别出来。
其次,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
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四大职能之一,而扶贫工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扶贫政策,还要提供扶贫资金,从而保证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
最后,政府要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政府要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第九十五章()
这样的扶贫方式,不仅导致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而且由于干部掌握了极大权力,容易造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现象,导致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这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原因之一。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不同主体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指出,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
1。政府
毫无疑问,精准扶贫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发挥组织落实的主体作用。
首先,政府要做到精准识别。
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要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而精准识别这项工作,则必须由政府来进行。政府要根据“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合理、合法、有效的程序,将谁是贫困居民精准地识别出来。
其次,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
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四大职能之一,而扶贫工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扶贫政策,还要提供扶贫资金,从而保证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
最后,政府要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政府要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驻村帮扶干部
向贫困村派驻帮扶工作队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和扶贫中对口帮扶的传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选聘高校毕业生道贫困村工作”。
在精准扶贫中,驻村干部和专家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第一,技术支持。
贫困人口所处地区多是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科技扶贫干部可以通过对特定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普及实用的生产技术、组织产业扶贫市场等方式,有效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脱贫。
第二,资金引进。
驻村干部在进行驻村帮扶工作时,往往会带来其所属单位提供的物品物资。另外,驻村干部也可以通过个人以及帮扶机构的社会关系争取社会资金或者向上级政府争取项目资金。这些资金可以起到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作用。
第三,参与或主导贫困村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
在一些贫困村,下派的干部会成为贫困村的主导力量,帮助村民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发展项目,在贫困村的发展中起到领导作用。
3。村干部
村干部不是官,但是在村民们的眼中,村干部却是不大不小的官。在扶贫工作中,村干部起着以上率下、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现实利益。
村干部与村民们生活在一起,是最了解本村实际情况和各个贫困居民真实情况的人,是与贫困村民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因此,在扶贫攻坚战中,村干部要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进行精准扶贫,村干部首先要做到“六清楚”:清楚精准扶贫政策、清楚贫困户情况、清楚下基层干部,清楚村上困难原因、清楚村上发展思路、清楚村上需求项目。
然后应该当好“四要员”:当好政策宣传员,给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当好工作指导员,全程跟踪和监督所挂村的各项工作;当好农科技术指导员,实现科技兴农;当好党群、干群关系的传递员。
最后,还应该建好“三本台账”:建好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帐”,并细化到一户一页,做到村情社情、户情民情、期盼愿望、问题困难“四个知晓”。
4。社会团体
社会力量是我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在扶贫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社会组织可以开展项目,通过项目培训的方式,传递信息、传授生产技能,提升受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