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陛下,我夜观天象,北方邪气丛生,想必对国事不利啊!”
呵!朱老板心想,高人哪,于是把奏报的内容说与他听,刘伯温虽然听的不动声色,可心里已然对此事大致有谱了。既然君臣话说至此,便达成共识,让刘伯温去北京一探究竟,也顺便安抚一下人心。
长话短说,您也别管这刘伯温乘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也甭管人家用没用公费旅游,至于有没有带家属前去更不是我们能管得了的事儿了,反正很快,就到了北京城。
过去的交通也的确是不方便的,可景色好啊,这位国师级的人物也是第一次来北京城,抬目一望,呵,果真气派啊,虽然都有一个“京”字,可这南北就大有不同了,青砖红墙琉璃瓦,城宽水阔燕赵塔,这也正是燕王朱棣与众不同的建制,把个北京城造得是生龙活虎啊。
安顿下来后,刘伯温开始微服了解民情,所谓“微服”指的就是脱下官服,下入民间,以防被粉丝围堵的一个极其方便的方法。
话说这一日,刘国师微服刚来到北新桥旁边,正准备找人了解一下今年的农业情况,就在这个时候,从东边眼看着就来了一团黑云,这黑云可不同于以往阴天下雨的黑云,是像一个大团样的飘来的,怎么看怎么像那黑云里有东西在舞动。
由于国师刘伯温博览古书,尤其喜欢那些奇闻异事的书,所以他心里并不像旁人那样慌张,见大家都东奔西跑的样子,想必说的那邪门儿的暴雨云就是这玩意儿了。
刘伯温正仔细地端详着那黑云,可说来也怪,那黑云仿佛也像是看到他一样,竟躲着往旁边移去,可是再躲也是能看到的啊,只见黑云过处,暴雨倾盆,转瞬,那田地里的秧苗就被淹过了顶,河里的水位也陡然上升了不少。
刘伯温仍仔细地观察着那黑云,他见黑云每下一次雨就会薄一些,借着远处天边的亮色,他终于看清楚了,在那黑云里正有一只蛟龙在张牙舞爪地兴云布雨呢。随着黑云一点点渐薄,只见它一个转身,箭一样地直向北新桥下扎去,随即就没了踪影。
安抚了一下受惊的百姓,刘伯温独自一人来到了燕王府,那时的朱棣还是少年,听到国师的一番话后,自然也来了兴趣,就问有无解法。刘伯温说有,需要降龙,方能化此一灾。
君臣一席话后,刘伯温就回自己的临时住处歇息,这时候已然到了傍晚时分,忽然有报来称,有人求见。刘国师一愣,本人在此地人生地不熟的,再说,自己已有官职在身,并不是北漂啊,不会是被哪位导演看上了吧?笔者闲话一大堆,还请各位看官见谅啊:)
刘伯温让随从把那人请进来,原来是一个小伙,可也不认识啊,小伙左右看了一下,刘伯温明白,吩咐左右退下,心想,以自己的这等功夫,也不会有什么闪失的。
小伙见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了,于是开门见山地直言到,刘基,我呢,本是渤海之蛟,今天幻化人形是有几句话同你讲。
呵,刘伯温也是一愣,心说话,还真被我看对了,不过从它讲话不卑不亢的语气来看,也不是一般的蛟啊,像是上过厅堂的主儿。
他还真猜对了,这蛟本是龙子,可偏偏不被宠爱,于是一气之下,出走至渤海,修行到一定程度后,也能腾云驾雾,呼云唤雨了,于是来到北京,希望通过自己的布雨来增加修行的力度。并当堂狠言让刘伯温不要乱管闲事。
说完还未等刘伯温答话,便转身离去。随从进来说,怎么没见那小伙走呢?刘国师并未正面答话,而是让随从赶快出去,见黑云就追,看到有红绳入地,马上回来禀报。原来,这刘伯温一听它是蛟龙变的,就长了个心眼,趁这变幻成人形的蛟龙正说得起劲儿的时候,往它衣服上别了一根细细的红绳。
快至亥时,随从回来禀报,说就在北新桥下,有一口大洞,那红绳就在那洞口处消失的。转天,刘伯温与燕王朱棣商量,一方面增派了人手,另一方面让众多铁匠不分日夜地打造铁链,经过几天的准备,在又一个单日子里,将个北新桥团团包围,他亲自来到那洞眼前,命人将特制的铁链套儿套在洞口处,然后打坐在地,静等蛟龙出洞。
快到辰时的时候,虽然无事,但刘伯温睁眼看了看那洞口,已然有雾气喷出。巳时刚到,只见一只黑蛟正欲腾空而起,还没等拔出身量,刘伯温已然口里念念有词了,随即那铁链套儿不歪不斜地正好套在蛟身上,呵,这下可把黑蛟给气坏了,心想,这老贼,不识吓啊,我都变成人形去见你了,你还要制我,只见它腾空而起,一会变成个人的模样,一会变成个龙的模样,一会又变回蛟的模样,把众官兵都看傻了。
刘伯温看一时套住似乎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于是再次念了一道咒语,眼见那铁套一点点地收紧,这下可把那黑蛟痛得够呛,一个劲儿求饶。
刘伯温知道,以自己的本事,充其量也只能把它暂时封印住,并不能彻底制服,因为制服异类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它本心走正路,去修正果,只有从心里一片光明,才能泻了这恶念和怨气。
于是对它说:“你本渤海之蛟,虽有变化之能,吞云吐雨之术,怎耐修行不够,难入仙班,我且固你千年,你待好好修业,千年之后,这铁链自会解除,你也应修成正果,去吧!”
刘伯温是一番安抚之语,心说,别说一千年,如这铁链子的质量不好,要是碰上豆腐渣工程,算你小子捡个便宜,可那时的手艺人有诚信哪,燕王出钱,有酒有肉,把个铁链造得是钢筋铁骨,直到现在仍然牢固如新。
黑蛟见此,也没办法,谁让自己中了暗算了呢,于是一声长吼,寻穴而行,把个铁链子带得铮铮有声。事后,刘伯温又将此事禀报燕王,让铁匠继续打造铁链,越长越好,一环套一环,直至那铁链能达渤海,想必如今的海水养殖也取自于古代的一些想法吧。
又嘱咐把那北新桥下的蛟洞修成一口锁龙井,并在黑蛟所到沿途,又陆续挖了若干口透气井,而濒临渤海湾的我们这个小村庄村头的那口古井,一直以来就没人敢去那里取水,想必也是其中一口吧。
从法术上来讲,刘伯温也就只能做到这了,可要不说名人就是名人吗,一个政客是一定要关注社会和民生问题的,经过这些天的调研,他认为北京城的泻水功能不好,建议朱棣改造下水,于是就有了那若干条的地下通道,直至现在,有的地方的下水设施还承接着古代的造势,为北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默默地做着贡献。
眼镜刘讲的这个事件,我起初是不信的,后来经过几番考证,又觉得其间或许也有些道理,也曾在一本古书《异闻录》里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渤海之蛟,身黑而潜行,使怨化人形,基以链锁于井,逢千年造化而始得天日。”好像正是说的这个事件。
而如今在北京,仍然有锁龙井的存在,长长的铁链没有尽头,抗战的时候,曾有日本兵试图将铁链倒出,可三天两夜之后,能时时听到大海的潮声,仍未能将那铁链倒出,随着阵阵腥臭从那井里喷出,又有不知何物的吼声,吓得日本兵又赶忙将倒出来的铁琏放了回去,方则罢了。
如果说这还不能证明什么,大家可了解一下“狡辩”这个词的来历,“狡辩”?“蛟变”?,会意的人应该会有所想法吧。
后来的许多年,相安无事,但随着朱棣的登基,这黑蛟又隐隐而动,谁又能继刘伯温之后,一控此物呢?
(未完待续)
第十七章 古村惊铃()
二子爹和主管东路的眼镜刘还在讨论着如何在太姥姥进入主战场的时候能更好地守住路口,姥姥却已经过来了,传达了太姥姥的话,就是让眼镜刘在守村口的同时,注意那村头古井中的变化。
一听姥姥传的是这话,别人不知,这眼镜刘却深为太姥姥的提醒而拍掌叫好,可不是吗?村里的几个主事的人(所谓主事,并不是行政事务,而是村里的婚丧嫁娶及一些高檐井低的事,还有一些怪事,只能由深知村落的老人们在指挥。在中国的农村,直到现在,还是这么办,有些老人甚至比村长的威信还高呢!)都对这古井讳莫如深,别人不知道,他眼镜刘还不知道么?那还是他小的时候,要不是杨四爷,他的未来还真不好说呢,也就是因那件事,他的眼睛就大不如前了,所以很小就戴上了眼镜。
要说是什么事呢?也还真和这古井有很大的关系,说是那一年,眼镜刘还很小,也就五、六岁吧,本来一春天的干旱让庄稼汉们都是愁眉不展,要知道农民是靠天吃饭的职业,可就在立夏的这天,一直没有水的古井却在一个早晨,沽沽地往外冒水,虽然看起来清澈,可怎么看那水怎么都像是黑色的,起初没人敢上前去,干了一辈子守坟人的杨四爷不信邪啊,就只身一人前去井边打探,说是不信邪恐怕也只是一个方面,那年的干旱让四爷家的地都干成八瓣儿了,他也是着急啊。
杨四爷带着他守坟时用的铁鞭子一步步靠近那古井,只见他的额头竟也有汗珠大颗大颗地流了下来,远处的乡亲们都手心捏着汗张望着。
见也没什么事,杨四爷就大着胆子来到了井眼边,一般来说很少有井水会从井里冒出来,科学上讲没有动力的源泉,如果不是连通器的原理,在井内压强的作用下,水是不会自溢的,可也怪了,那一直没水的古井就在那一年自己冒出了水。
四爷上前用手捧了一捧水,凑上前去用嘴尝了尝,“呸”的一口就吐了出来,这分明就是盐水啊!与此同时,大家看没事,也都走上前去,一尝,都说这水太咸,味道像是海水啊,“四爷,咱这虽然离入海口不算远,可这井里不应该出现海水啊?”见多识广的杨四爷一时也说不上个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