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发明。“忠字舞”、“语录歌”、“早请示、晚汇报”等等都是礼乐的“破旧
立新”的失败尝试。古礼仿佛很繁,实际上有增减变换。磕头改鞠躬,长袍变西
服,意义一样。本世纪二十年代,我还年幼,已经参与过残存的婚丧交际礼仪,
大体上还是如《礼记》所记。书上繁琐,做起来并不麻烦。后来接触佛教徒,又
知道行为戒律第一要紧,是生活的规范,团体的生命,分派的条件,轻易破坏必
自受其害。行为第一,不是理论第一。基督教作“弥撒”、作“礼拜”,伊斯兰
教“五拜”、“朝圣地”,都是“礼”。“嬉皮士”留长发,男扮女装,不过是
用一种礼替换另一种礼。连“女权运动”着眼的也是礼。大会示众、批判、检讨
也都是行“礼”。礼就是共同的风俗习惯,比法律更为有力。社会无礼,不能安
定。《圣经·旧约》是犹太人的《礼记》,《梵书》是古印度人的《礼记》。
  以上独白是从我和《礼记》的对话来的。不妨抄下几段原始记录,书人对话。
  书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定是非也。
  人  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第一点是民法,第二点是刑法,第三点包括国籍法、
移民法,第四点连所谓“法哲学”都有了。思想很现代化呀。
  书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人  了不起!这不是兵法的“知己知彼”,避免片面性吗?情人、夫妻之间
若遵这条礼,大概离婚率可以降低了吧?
  书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人  这里大有文章。“言”不能决定本身性质归属。只会说好听的话不能算
数。
  书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  这是国际准则也是人际习惯吧?
  还有来回讨论,不能记了。这只是第一页里的几处句子。
  书是好朋友。与书对话,其乐无穷。连干燥的古书《礼记》都能活跃起来,
现代化。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现代化说法是如同口香糖,越嚼
越有滋味。


  (一九九五年)

                         读古诗

  甲  我们来谈谈诗,怎么样?
  乙  我们不是诗人,谈什么诗?算是回答接受美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的调查问
卷吗?
  甲  读诗就能谈诗。我想谈的是,明朝初年高青邱,高启,作的咏梅花七律
诗。他用的韵是“台、栽、来、苔、开”。清初吴梅村,吴伟业,也有一首七律
诗,用的韵脚同样是这五个字,只有“苔、台”二字颠倒了次序。你说这是有意
步前人的韵,还是无意?两诗内容不相干,都是名诗,不必引原文了。
  乙  这问题我答不出,也不必答。两诗各有名句流传,都是第三、四句,
“来”字韵。高诗的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吴诗的是: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我想你一定是对这名句有意见。
  甲  不错,正要向你请教。高诗两句,上一句使我担心那位大雪寒天拥被睡
在山中的“高士”会挨冻受饿,下一句使我担心那位夜间去树林的“美人”若约
会的人不到怎么办?会不会遭遇强暴?吴诗两句,上一句说他不喜欢找人而希望
有客人访他。好大的架子!下一句说他愿意别人来信而自己经常拖延不回信。真
正懒得岂有此理!请问你,这样的诗成为名句流传几百年,是何道理?
  乙  我想明太祖朱元璋大概就是你这样读诗的。他听说高启的声名大,便召
来修《元史》,又给他官做。不料他肯修史而不想做官。想来是朱“洪武”看不
上他的诗还不知怎么被他得罪,后来把他腰斩了。他的诗集也成为禁书。吴伟业
在明末中进士做了南明的官,又接受清朝征召去做国子监祭酒,相当于首席大学
校长一级吧?他做两朝的官,成为“二臣”,在诗中摆点架子不算什么。至于你
提的问题,我只能说,你是诗的大外行,不配入诗国,趁早别谈诗。
  甲  你管得住我?球迷不见得会踢球,读诗何必会作诗?怎么算是懂诗?大
家说好就跟着说好,名家说坏就跟着说坏,那算懂诗?你说不出道理,只讲作诗
的人,我看你也不懂诗。
  乙  彼此不懂,何必多谈?
  甲  不懂就不能谈?外行对外行谈,内行听了,点头也罢,摇头也罢,那是
他的事。不懂画,不懂音乐,就不能看,不能听?外行看了、听了,不能自有意
见?排斥外行读者,内行岂不孤零零?我要表示一点我对古诗的意见。我认为入
门考验是“古诗十九首”,承上启下,五言又好懂。若只许用一首当钥匙,那就
是“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一首,只有十句,五十个字。若读这首诗觉不出
什么,没有感受。除道德批评和社会分析以外没有意见,找不出作者就闻不到古
风也嗅不出现代气味,那就什么诗也不用读了。若引出了问题,就算走出了第一
步。那就可以往下读另外的诗。
  乙  下一步我猜你是推荐屈原的《离骚》。
  甲  不对,是阮籍的《咏怀》。共有八十二首,《文选》选了十七首,已经
够入门考验了。南社诗人黄节,黄晦闻,有《阮步兵诗集注》可以引导。
  乙  好难懂的诗!你是怎么回事?迷上五言古诗了?
  甲  我念元好问的半首词给你听:“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人阮步兵!”他并不是抑屈扬阮,而是借饮酒将二人
并提。你能说元好问也不懂诗吗?
  乙  我不和你争辩。若读了阮籍还觉得有意思,下一步呢?
  甲  我读阮籍的诗早在幼年念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时。读了阮诗觉得又
难懂又有味,那就读《诗钞》中另外十七家,算是第三步。十八家不少了,能走
到这里,便是外行也“外”不远了。这时拿任何其他国家的古诗一比,就知道中
国诗自有特色了。“舍己之田而耘人之田”,难得很。还是得先知道自己,再去
懂别人。
  乙  我认为读诗不像解数学题那样只能得一种答案。中国古诗读得下去,可
以和古人握手言欢,多一些知心朋友当然很好。不去为“高士”、“美人”担心,
知道那是指梅花又自比。也不会为不出访、不回信生气,知道那是点破人情。但
若读不下去就不必硬啃古董,省下时间干什么不好?没听说有人人必须读古诗的
律条。
  甲  不过有一点古诗常识可以多些联想。例如从高青邱的“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不会联想到《红楼梦》的“十二金钗曲子”中“空对着山中
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因而知道为什么宝钗姓薛(雪)而黛玉
姓林吗?
  乙  我佩服你的联想力。


                     与诗对话:《咏怀》

  游览名胜古迹时,若自始至终都有导游热心讲解,离去时,除剩下的眼见耳
闻的模糊破碎印象以外,就只有导游的系统解说了。那仿佛是如来佛的手掌,齐
天大圣孙悟空也跳不出去。
  读书好比游览。所读的是本文,或说“文本”,这以外的都是导游的话。导
游是必要的,但游览还得靠自己。读书也得靠自己亲自和对方打交道,也就是与
书对话。对话不仅眼看耳听,还要用心思。
  读的是诗就要与诗对话。何妨找一位古人的古诗试一试?找谁?三国魏的阮
籍的《咏怀》诗第一首。离现在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古今仍可对话。
  诗  夜中不能寐。
  人  阮老前辈!您不是好喝酒,能一醉三个月不醒,藉此推托了司马氏的求
结亲吗?怎么会失眠?是传说错了,还是诗错了?
  诗  夜中不能寐。
  人  明白了。白天喝酒是给人看的,夜间不见人,就清醒了。在一片黑暗中,
您是清醒者,不能沉沉入梦,诸事不关心。对不对?
  诗  起坐弹鸣琴。
  人  弹琴为寻知音。夜中起坐弹琴为的是惊醒别人,引来一位同样清醒的朋
友谈心。可惜所有的人都大梦沉沉,鸣琴也不能唤醒。可是这就又不对了。阮老
先生不是有一大家人吗?尊夫人呢?怎么能起坐弹琴,不怕惊醒夫人吗?
  诗  起坐弹鸣琴。
  人  明白了。原来诗里并没有主语,没有指定说的就是您阮老先生,只说有
这么一个人,所以不怕惊醒您的全家。但又确实是您的心思。那就是您的心灵起
床了,弹琴了。没有人响应,没有同心的“友声”。
  诗  薄帷鉴明月。
  人  抬起头来看见一轮明月正照在薄薄的帷幕上。那仿佛是现在的窗帘吧?
可是,那应当是“见”明月,怎么是“鉴”呢?“鉴”是镜子,是照见。原来是
薄帷上映着明月,好像镜子一样,照见您老人家。确实是“鉴”,而不见“见”。
是明月听琴声来访您了。“薄”,不是厚,所以能透明而现出明月的影像,如同
镜子照人。这一句好像是现代人的现代诗,却难译成现代话。
  诗  清风吹我衿。
  人  怎么清风不是吹上薄帷而吹上您的衣襟了?原来老先生已经走出房来见
明月了。见月是视觉。觉到风吹是触觉。琴已鸣过了,还是没有应声。
  诗  孤鸿号外野。
  人  毕竟听到回音了。可不是人声,而是大雁的哀号。鸣雁南飞,是秋天吧?
雁飞成行,排成“一”字、“人”字。现在不见“一”、“人”,只有一只雁落
了单,“孤”飞鸣“号”,响应您的琴音的只有它了。它又在“外野”,在遥远
的外面荒野里。
  诗  朔鸟鸣北林。
  人  原来孤鸿的号叫还有应声的。“朔鸟”是指北方之鸟吧?它在“北林”
中鸣叫是回答“孤鸿”吗?大雁是不会和别的鸟做朋友排队的,正像您阮老先生
只能有七个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