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我也相信确是难办,所以烈士才那么珍贵,而“焦土政策”才成为口号。
不过,我们南非洲的华侨却有许多都曾经追随过甘地,而甘地的刊物上近来也还
屡次称道我们的广东省港大罢工以及北伐时收回汉口九江租界,认为是“不害主
义”的模范前例呢!
问:但这实在也与印度人的特殊民族性有关。林语堂说中国人是绅士
(Gentleman),日本人是武士(Warrior),印度人是神秘之士(Mystic),你
以为如何?
答:我觉得英国人的代表字是决心、毅力,或固执(Tenacity or determin
ation) ,中国人的代表字是有办法(Resourcefnlness),印度人的代表字便
是许多人拿来讲佛法的Negativism 。这个字只得硬译做“负号主义”吧。若用消
极之类便有别解了。
问:单是“负号”的消极岂不是同归于尽吗?
答:不然。不害主义的特色固为消极,但他的主要点,却是积极的、正面的,
是我自信我自己要站得住,而且用力站住。这就又要讲孟子了。
+四、不慌而忙
问:不要谈孟子,请你谈他们印度人的积极方面。
答:积极方面便是甘地手订的“建设方案”。他所订的“华达教育方案”(
wardha scheme )也很重要,但未推广,而且只及于教育一方面,不及这个方案
的广泛。这个方案虽只有简单的十三条,而且看起来十分迂远,短视的暴力主义
者自然更是一见就唾弃,但印度人却并不这样想。他们就仗这个,在大家都不注
意的地方,就人民生活的痛切处,一点一滴做起来,使完全丧失了自信心的可怜
的穷人,恢复自力得食的方法,使专尚空谈的聪明人有切实可行的事来证明他真
正要到民间去为人民服务。这可说是孟子的理想加墨子的实行精神。国民大会以
推行这个方案为主要工作。自从克利浦斯谈判失败后,更决定这是惟一的工作,
并且改名为“自足自卫方案”。
问:国民大会本来是甘地的群众团体?
答:然而甘地却不属于国民大会,他只属于印度人民,用他自己的话说,属
于上帝,他的上帝就是真理。
问:好像国民大会也并不全是甘地派?
答:就这个方案而言,甘地派与尼赫鲁领导下的国民大会意见虽同,态度却
截然相异。甘地认为人民福利安乐、道德高尚是目的,独立乃为达到此目的之必
要手段,如果仅有政治独立而与民众实际无福利,则并无价值;反之,人民如能
自足,又有大无畏的自信心,必能自卫,由此而解决政治问题自然也容易;若人
民无基础,纵拿到政权也是一团糟。因此甘地认为推行这个方案是基本主要工作,
他历来所指挥的群众运动,都不许从事乡村建设工作者全体参加,而需要经他特
许并选拔。孟子说:“苟无恒产,斯无恒心。”这个方案就是想在重重压力之下
使一无所有的人获得恒产,因而获得恒心。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毅力,所以甘地
的教条中有大无畏一条。他说,信从真理的人胸怀坦荡,不怕死,不怕痛苦,所
以才能无畏,同时也必须有无畏的勇气,才能信从真理而不动摇。
问:尼赫鲁等人呢?
答:不信甘地的“不害主义”的人,虽然承认这个方案重要,却又另有一番
理由。例如,就眼前情况而论,他们赞成以暴力抗侵略,但暴力是除了武器以外
还需要人的。不但没有武器时需要人,就是有武器的时候还是需要人去用的。讲
到训练人,不但要训练身体而且还要训练精神的。另一方面,政治军事若没有经
济社会的组织基础,显然是不能自卫的,而在不能自己来机器工业化以前,至少
还先得从无中生有来让一贫如洗的人有饭吃,有衣穿,有事做,能自己互相帮助,
自给自足。所以这慢慢腾腾的办法倒是迫切应急的必要手段。
问:请你不要再发议论了,还是讲讲这方案吧。
答:我看你跟我谈了这样久,足见你的兴趣可以持续,并非浅尝即沽沽自喜
的人。所以我想不再多谈,干脆直接介绍甘地自己作的一个小册子:《建设方案
之意义与地位》。这是一九四一年年底出版的,并非禁书。不过甘地的文章一句
句斩钉截铁,不像尼赫鲁的流利畅达,所以你得准备受些“干燥无味”的磨难。
问:请你就马上介绍。
答:下面就是他这文章的全文。(下略)
一九四二年写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九四三年三月在重庆出版土纸本,署名
“止默”
附
原《 后记》 (摘录)
“这本小册子题做《甘地论》实在僭越。要论甘地,岂是我这样一个人,以
及在印度这样短的时间,以及这样匆促写出的小文所能胜任的?名不能副实,这
是应先向读者致歉的。”
“我们说了不知多少年的托尔斯泰(陶斯道),但他的《战争与和平》最近
才有译本,而他的‘勿以恶抗恶’现在也还在‘不知是什么东西因而该骂’的范
畴之内。我很担心,我这小册子会有什么后果。我不是‘甘地教徒’。因为我至
今还在摸索与摇曳,并无教徒的坚持信仰之幸福。但我是甘地的崇敬者,因为我
恐怕只能做尼采所说的‘末人’,自然要佩服‘超人’的。我希望我的读者能由
我引起兴趣与问题。”
“历史家惯于冷酷的以成败论人,但比较只看眼前的一般人还多一些公平的
同情。然而迦太基虽灭,汉尼拔仍然为伟大的战将,何况印度并非迦太基。”
“至于‘不抵抗主义’,甘地也偶用过这个词,但仍是译的‘不害’的梵语,
而其意却在坚持真理,对于罪恶及违反正义拒绝到底,因此而引起之任何屈辱与
苦痛之后果皆忍受不辞,而决不停止对罪恶之反抗以趋屈服。所以其意却毋宁是
‘不屈’。……专以名词字面当商标,因而不看货就评价,实在是危险的事。”
原来的《后记》和《又记》注明是一九四二年十月和十二月写的。小册子是
一九四三年三月在重庆用土纸印刷出版的。作者署名是“止默”。出版者是“美
学出版社”。
作为题词的《吠陀》诗是从英译转译的文言诗体。后来我从梵文原本译出的
这首诗是白话体的,题为《夜》,在前面的印度古诗中。
一九九七年四月底记
谈外语课本
自从梁启超提倡“和文(日文)汉读法”,严复编出《英文汉话》以来,现
代中国不知出版了多少部外语课本。外国人为中国人编的和解放后屡次修订重编
的各种统一外语教材不算在内,恐怕种数也不会少。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以
后有了译学馆,清政府正式承认外语课程算起,也快要一百年了。解放三十五周
年已过,好像还没有来得及总结一下解放前几十年的现代经验。现在新的外语课
本,包括函授和录音磁带的,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为了考试对付标准答案,自
然只好硬背中国的或则外国的标准课本,可是为了教和学外国语,还是得做点
“回顾展”之类的工作吧?
我从未经过任何外语考试,现在若应考也必然没有一门能及格,所以对于如
何准备考试取文凭以及通过什么“托福”之类,我是纯粹的外行,一窍不通,没
有发言权。不过,我学过也教过几种外国语,而且经历过不止一种教、学外语途
径,包括函授和直接从外国人学,在小学和大学上课,个别教学。所以我也不妨
谈谈自己的当然不配称为经验的体会。这不值专家一笑,却也许可以对青年愿学
外语者提供一点参考资料。这不是正面的,成功的,也未必都是反面的、失败的。
主要谈谈我用外语课本的感想,等于讲闲话。
我想从我教中学英语的可怜经历谈起。
抗战初期,我经一位教大学英语的朋友推荐,到新搬来偏僻乡间的一所女子
中学教英语。一方面是学校匆促在战火逼近时搬家,没有一个英语教员跟来,
“病急乱投医”;另一方面是我急于找一个给饭吃的地方,贸贸然不自量力;于
是我欣然应聘前往一处破庙加新房的中学去,见到那位当时当地颇有名望的老校
长。他比我年纪大一倍还多,一见我时仿佛有点愕然。我想若不是学校已经开学,
实在无办法,他是不会请我这个青年人去教女子中学的。不过他还是很客气,说
明要我教四个年级,共四个班,从初中一到高中一;高中二和三是师范班,不学
英语。现在是下学期,已经上课,学生都有课本,上学期学了一半,现在就接着
教下去。时间很紧,本周来不及,下星期一开始上课。每班每周三次,各一小时。
四个班共有一百多学生,每周都得批改作业,辛苦些。以后有了高二、高三,共
六个班,还要请英语教员。他随手把一叠课本和四个班的点名册交给我,便站起
身来。我捧着这些本子回到新搭起来的教员宿舍。一看课本,不禁吃了一惊。不
知是不是原来都是兼职教员,还是年年换教员,还是作实验或则别的什么缘故,
四个班的课本是四个书店出版的,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各有一本,体系各
各不同,编法互不一样,连注音方法都有三种:较旧的韦伯斯特字典式,较新的
国际音标,较特别的牛津字典式。离上课只有两三天,这几种课本我都没学过,
必须赶快熟悉四种教学体系,还得找各班学生问明白学到哪一课,以前教员如何
教的,立刻准备下一课的教案,免得老校长问起来不好答对。当然学生名册也得
先看一遍,怕有的名字古怪,一下子叫错了。好在我学英语是“多师是汝师”的,
三种注音法我都会,几种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