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理试验,并不成功。可以把人当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作生物学、生理学以至生物
化学等等研究,但对于人群活动所创造的文化,这类实验研究无能为力。文化不
能在控制的条件下重复。有人以为可以随心所欲指挥人群,例如打仗或操演。可
是这仍然不能控制结果,甚至往往造成表面文章或假象,因为无法全知对象的指
导行为的心理的或精神的内在活动,而且不能控制有关的其他条件,例如敌人和
自然条件的变化。西楚霸王项羽的打了很多胜仗的兵怎么垓下一战就会瓦解呢?
真是只由于张良吹箫吗?没有长期积累的内在原因吗?因此人的文化总是带有不
可准确测定的几率的,不能全用数学公式表达和确定。假如是兵马俑或者机器人,
可以控制了,却又不是活人,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个别与一般的差异,而
这恰恰是人文和自然的重要不同点。我们相信,星球的运转,电子的活动,是没
有主动选择性的。太阳黑子的出现绝不是太阳由自己意志随意做的。我们虽不能
控制太阳做重复实验,还可以靠观察,靠重复不断进行归纳解说,靠预测的验证,
来进行研究。对于哈雷彗星和古生物的进化也是这样研究的。这也是研究人文所
用的方法,只是要加入人的意志。人群的活动大都是一次性的。死了不能再活。
第二次不会和第一次完全一样。时间在人文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仅是物
理的。先后是不可逆转的,而在思想中可以回溯。对人可以做自然科学的研究,
这只是说,对人和自然界共同的部分,对人文活动的部分,可以做和对自然界大
部分一样的研究,但还需要有类似对天象等的研究而又加入思想活动和意志取向。
说研究人体的电磁场可以。说研究一次庙会的人群的“电磁场”,那就不同了。
除描述分析外大致只能作平行譬喻式说法和检验预测,或者说,应用解说的方式,
类似对天象的研究。人固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却又是人文活
动的一部分,因此两者又通气又相异。我们说人文活动有“场”、“信息场”,
只是把人对自然界的理解用在人文方面。通用术语绝不是将自然和人文等同。在
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面前,狄尔泰(一八三三——一九一一)提出了所谓“精神
科学”,想另辟蹊径。到二十世纪就不一样了。自然科学愈发展,愈发现和人文
科学的差异,同时,很奇怪而有趣,又仿佛愈来愈向人文科学靠近,或毋宁说是
两者仿佛愈相远又愈相近。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君临一切。对人文的研究好像只有
模仿当时的自然科学才能立足。到二十世纪在有些方面模仿得差不多了,然而检
验预测结果却大大不如。研究人文也运用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因为自然科学也属
于人文,同时又必须发展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人毕竟和自然及动物有所不同。
这不仅是解说和检验预测,当然也不会是近代自然科学以前的老套。现在世界上
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努力了,不仅是哲学家。在我看来,他们有所前进的是解说而
不是建立体系。外国人对建立体系特感兴趣,不怕“削足适履”。可惜的是体系
完成,立刻僵死,而自然和人事仍在前进。他们喜欢的是一个上帝创造世界,而
不是盘古凿开混沌,也不是一个人统率一切。
客:你又来一通独白。人文和自然的不同,是不是相对说来,一个快些,一
个慢些。“慢”的意思是指自然界不断重复,其每一重复的变化,人不那么容易
察觉,所以觉得慢。天文、地质、生物都是这样。人文变化就快得多。“朝菌不
知晦朔。”(《庄子》)菌再出现时,在人看来,简直一样。人虽可活百岁,可
是自己不重复,儿女也不能重复父母原样。人群活动,用时间尺度衡量总是觉得
变化快。条件复杂,变化迅速,以致不能用实验室控制。认为“日光之下并无新
事”(《旧约·传道书》)的人不多。
主:所以要有一种和对自然界又同又不同的解说方式去解说文化。同属文化
一类型也不能全用同一解说。例如我们说的信息场。可以都当作信息场,但解说
庙会不能和解说妓院相同。日本人的庙会和中国人的庙会相似却又不一样。可以
用同样的方法考察,恐怕不能作同样的解说。照样作,预测就会不准。假如凭成
见作相同的解说,那就不用去考察了。作为庙会,全世界到处都一样吧?那就只
要搜集资料排比分类就够了。甚至连这也不需要。都一样,还搜集什么?认为现
在用电脑之类就可以得出人的思维以及人群和社会的活动的数学公式,那是科学
已到尽头的想法,是十九世纪很流行的。这好像从前有位科学家说,给我一个支
点,我能用杠杆把地球举起来。话是不错的,可惜至今还没有这样一个支点。假
如我们能知道人类全体和每一个人的从思想到行为的活动规律,能够预知,那么,
不仅科学,连人类的变化也到尽头了。我们中国人好像从秦朝以来就好同恶异。
“一以贯之。”(《论语》)“乾坤定矣。”(《易》)
客:是不是这种到尽头的思想从画八卦以来我们就有了?
主:这也许是值得考察的。我们可以考察人文变化的轨迹,由此多少可以预
测一点趋势方向。不过,过去考察依据的是有文的文化居多,加上一些考古所得
的实物,不大重视无文的文化,大多数人的文化,或者说民俗心态。
客:那么,我们何妨就依这一条轨迹先从《易》考察起。其中的民俗资料说
的人多了,只说八卦吧。
主:画八卦以概括人类社会以至宇宙的变化方式,这是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
标志吧?若不这样追求概括,恐怕什么科学、哲学都没有了。然而这里又埋伏着
知识已到尽头,宇宙和人已经全归掌握的想法。这就会从求知变成不再求知终于
变成不知。从知之甚少可以变成知之甚多,也可以变成一无所知。从八卦符号看
来,乾坤或阴阳两爻的分合,或者说由阳爻一道线分出阴爻两道线,好像亚当分
出肋骨化为夏娃,一人变成两人,或者盘古分开天地,而不是两道线合为一道线。
这是第一步的原始符号,已经可以概括一切了。《红楼梦》里史湘云对丫环讲的
就是一切都可以分属阳或阴。这不是太简单了吗?太笼统也就是包括得太多,或
者说符号所含歧义太多。所以要再行分解以表示变化。于是由二而三。三爻相叠
的排列变化次序成为八卦。八卦再重叠变为六十四卦,完成了。能不能再变多?
汉朝扬雄画出四爻,叠为八爻,编造出一部《太玄经》,自比《易》。这是枉费
心机。因为照这样还可以再加多爻数,违反了原来要求概括基本及变化的目标。
概括的意义就是反无限。一定要以有限来概括无限。《易》的“十翼”解说卦爻
的意义和运用。用天地人“三才”概括一切,又归于乾坤即阴阳。又二,又三,
两个三爻成一卦。所以画八卦的第一义是用数的符号排列概括一切,包容变化,
因而可以由此预知未来,即占卜。画完了,排列完了,剩下的事只是解说了。有
趣的是,以符号概括可以有限而穷尽,解说却是概括的分解,那就不可能穷尽。
变化不完,解说也完不了。列举数目字作符号以概括从来就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
情。这又便于作种种不同的解说,所以更为我们所喜爱。从一到十哪一个数字不
曾成为概括的符号以容纳随时变化的解说?从“三皇五帝”到“三纲五常”到
“三民五权”,时时都有,处处都是。数字概括,排列分合,符号有限,解说无
穷。识字不识字,有文无文,都视为当然,心态相通。若不是这样,那也就不会
有卦摊从商周摆到现在了。
客:数的排列分合是符号的一种。是不是还有图像符号,例如太极图?
主:数目符号和图像符号都有一条极为重要,那便是序列。先后序列,上下
序列,主从序列。这是从“排列”出来的。在《易》的《系辞》、《说卦》、《
序卦》这三“翼”中,除解说卦的意义外便是解说卦的序列。“天尊,地卑,乾
坤定矣。”(《系辞》)“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序卦》)图案明白,如太极图,阴阳合而仍分,分而又交错,一望而知,但不便
上口。数的符号更具神秘意味。太极加八卦的图形从古以来到处都有,据说能
“辟邪”,还传到国外,远达欧洲。数字如代数,图形如几何,正好是对宇宙及
人生的抽象数学思维的两分支。在中国人的心态中二者又可分可合。太极图没有
中心,没有序列,是静态的,但能产生序列: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系辞》)序列是动态,又表示主次或主从,这更重要。上下,先后,
尊卑,长幼,无处不有序列。《千字文》从“天地玄黄”排到“焉哉乎也”,由
实而虚,教识字也有序列。序列就是从古到今所谓“天道”。它包括了“人道”。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
(《孟子·离娄》)这不仅是孟子一人一派的意见。人是排定了序列的,有主次,
有主从的。人对人,要么是下命令,要么是服从命令,两样都不干,便是”绝物
“。人与人之间没有平等订契约立合同彼此都遵守”法“的关系,只有”令“和”
受命“的关系。不仅孔孟,老庄杨墨都是。标榜”齐物“,”兼爱“,”为我
“,作为理想,这就是叹息于现实的不合理想而理想的难以实现。韩非更不用说,
是肯定现实。这样的”不平等序列观“,在中国比在别处更明确,严格,普遍而
持久。卢梭的平等空想是在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出现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