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刘再复、李泽厚对话: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沉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刘再复、李泽厚
2009年03月15日,星期日

    刘:我们在中国具体的语境中讲主体性,自然更多地强调个体主体性,这就不能不涉及个人,涉及到在中国非常敏感的、遭到批判几十年的个人主义,也涉及到〃五四〃所张扬的个人主义问题。我读了批判主体论的文章,许多文章也是指责讲主体性就是个人主义,我们不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李: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中国古代有没有西方那种个人主义,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裏,是缺少个人主义的。法家、墨家都反对个人主义所指涉的那些内涵。道家有些中国式的个人主义,这是逃避现实、藏匿自我的个人主义,而不是参与社会的个人主义。儒家讲积极参与现实,有点个人进取的意思,但不能算是个人主义,儒家关於人的观念倒和马克思主义关於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比较接近。
刘:道家式的个人主义,不是西方式的个人主义。道家与其说是个人主义,还不如说是享乐主义更确切一些。它是一种享受自然与追求个人情趣的享乐主义。儒家所设计的人与社会中,个人就很微弱了。五四所以会把矛头指向儒家,就因为儒家观念对个人的发展确实起了遏制、束缚,甚至摧残的作用。五四的启蒙,很重要的一点,是启个人之蒙,启个体主体性之蒙。而导致中国人在个人权利、个人尊严、个人生命价值处於蒙昧状态,儒家要负很大的责任。
    李:有一种意见认为,近代、五四,压根儿就没有启蒙,以为中国传统早已有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这不符合事实。不用说五四,就是五四之前,康有为的《大同书》里所讲的个人自由,也不同於传统,他的观念受近代西方的影响很明显。
    刘:康有为的〃求乐免苦〃观念,就是西方个人主义〃幸福论〃,梁启超的〃知有爱他的利己〃,就是西方〃合理的利己主义〃,这与儒家的〃克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及〃存天理,灭人欲〃大不相同。一个生活在〃克己〃、〃毋我〃的世界裏,听到〃合理的利己主义〃之声,自然是启蒙之声。五四运动就更明显了。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告诉人们:个人是独立的存在,独立的自我最有力量。在原来中国的传统观念裏,并没有这种观念,在传统观念裏恰恰相反,个人是不独立的,它属於君,属於笔,属於父,属於丈夫,个人依附、附属在群体关系中。五四运动中的启蒙者的一大功绩是把个人从群体关系中分离出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把一种关键性的元素发现出来和分离出来,使人们猛省。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变化、纷争,都从这个〃分离〃而衍生出来的。
    李:康有为《大同书》最重要的一章就是(去家界为天民),但他当时不敢公开提倡,谭嗣同也说过,五伦中只可以保留朋友这一 〃伦〃。但直到〃五四〃才强烈地成为一个发现个人、突出个人的运动。逻辑与历史、思想与现实有一段时间差。
    刘:梁启超在《新民说》的(论自尊)中,介绍日本启蒙家福泽谕吉的学说,发挥福泽论吉〃独立自尊〃的思想,把〃自尊之道〃归结为〃自爱〃、〃自治〃、〃自立〃、〃自牧〃和〃自任〃五件事,这自然包含着个人主义的内涵。但是,梁启超的思想非常矛盾复杂,他通过日本启蒙思想家而接受的西方人文观念,既有福泽谕吉的〃英吉利之功利主义〃(边沁和穆勒),又有江兆民的〃法兰西派之自由主义〃(卢梭),又有加藤弘之的〃德意志国家主义〃(伯伦知理)。他认为世界主义属於理想,国家主义属於事实;世界主义,属於将来,国家主义,属於现在。而中国危机深重、岌岌可危,最重要的是现在。因此,他讲的〃新民〃,他所要求的〃新民〃的独立自尊,还是着眼於国家,即新国家所要求的〃新民〃,新国家所要求的〃自尊〃,也就是说,这是群体强大所必需的〃自尊〃,是以国家为本位的〃自尊〃。而五四运动所讲的独立自尊,则完全是以个体为本位的自尊,它完全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甚至完全从〃国民〃总群体中分离出来,所以才能接受易卜生的宁愿充当〃国民公敌〃的观念。也就是说,在梁启超的观念中,〃自立〃、〃自尊〃还是手段,还是〃新民新社会新国家〃的手段,而到了〃五四〃,〃自立〃、〃自尊〃便成了目的本身。这一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中的(美国的妇人)一文就用很明确的语言这样说:〃美国的妇女大概以'自立'为目的。'自立'的意义只是发展个人的才性。〃五四运动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个性主义,是以自身的人格独立、人格尊严为前提,不以国家为前提,为目的,这是五四文化思潮和近代的改良思潮根本不同之处。
    李:〃五四〃突出个人,把个人经济上、人格上的独立,个性、个人尊严的充份发展作为新社会的先决条件,它并不以国家为先决条件。所以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都包含着反国家的内容。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重要特点是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结合,这就是因为它反国家。当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很盛,不仅直接提倡,而且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本身大都是这思潮的赞成者或参与者。但个人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比较赞成海耶克在(真假个人主义)这篇文章中的许多看法,即区分英国的洛克、休姆、亚当斯密、柏克与法国的卢梭和百科全书派等,後者强调天赋人权、原子式的个体、理想的社会等等,後来发展为孔德以及圣西门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个人主义提倡者们常常倡导的是卢梭一派。直到今天,好些年轻人仍然如此。他们不知道所谓原子式的绝对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正好是走向集体主义、集权主义的通道。这二者是一个钱币的正反面。我们不是有亲身经验吗?一九四九年後的〃新社会〃可以〃六亲不认〃,连朋友这种私人的社会关系都没有了,大家都是同一组织〃单位〃中的〃平等〃的一员,即所谓〃同志〃。但你获得那个体的自由、平等、独立了吗?没有。这恰恰是走向被奴役之路。当时并没有弄清这个问题,结果以反对旧国家、旧政权始,以拥护新国家新政权终。
    刘:那时的新文学倡导者和实践者多数都强烈地反对国家,周作人当时就声明,新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但不是种族的、国家的(〈新文学的要求〉)。郭沫若、郁达夫都认为国家与文学艺术势不两立,直到一九二三年郁达夫还发表〈国家与艺术〉一文,说明国家乃是文学之敌。五四时代,是思想混杂的杂体时代,是各种思想、各种主义形成共生结构的时代,但不管甚么主义,不管是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都把个人的独立自主作为一种前提条件,连周建人在讲〈达尔文主义〉时也说:〃个人主义也便是社会主义的要素。〃(《新青年》第八卷第五期)
    李:中国近现代常常是西方发展的某种缩影。本世纪初及二十年代,中国确实有一段以卢梭式和尼采式的个人主义为主题的启蒙时期,但时间很短,很快就走入了以集体主义为最强音的革命、战争的年代。我在康德那本书裏曾讲过从法国的个人主义到德国的集体主义(黑格尔)即总体主义,在中国仅几年之间就完成了。五四以後马克思主义很快就夺取了西方其他各种思潮的地位,而且是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即使法国那种个人主义也没有得到充份发展。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提出〃个体主体性〃问题。但我强调要区分这两派(英国派与法国派)。在一九七八年我发表的讲严复的文章,就非常含蓄地点出了这一点。我始终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愈来愈重要。
    刘: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很热闹地张扬个性、个人主义,但也正如你所说的,只不过是解决个人主义的前提,即经济上的独立与人格上的独立。当时《新青年》出专号介绍易卜生主义,然後就翻译《傀儡家庭》,之後便是讨论娜拉。这一件事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象徵性事件。娜拉的〃出走〃走出只能充当傀儡的家庭,是一种行为,她以这种行为语言表明,她要赢得独立的人格。鲁迅所讲的走出黑暗的铁屋子,与此相通。当时第一要紧的是出走,是告别铁屋子,是个体从没有人的尊严的以家族为本位的群体结构中分离出来,以赢得人格的独立,即赢得个人充份发展的前提。仅仅为了这一点,五四的文化先行者们就费了全部气力,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在中国特殊的人文环境中解决这一前提并不那么容易。鲁迅提出问题:娜拉走後怎么办?这是当时时代性的问题。她自己不会赚钱,经济上不能独立,社会没有个性发展的土壤,个性怎么生长?娜拉的个人意识是觉醒了,梦是醒了,但梦醒之後却无路可走。鲁迅认为,这才是最深的悲剧。鲁迅的小说就写这种悲剧,他的〈伤逝〉裏的子君就是中国的娜拉,她出走之後一点办法也没有。倘若经济不独立,出走以後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转回来,回到老世界的原点上;一条就在铁屋子外孤独徬徨最後忧郁而死。你很喜欢鲁迅的〈孤独者〉,那个魏连殳,还有〈在酒楼上〉的那个吕纬甫本是先觉者、〃出走〃者,最後还不是躬行自己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回到原来的点上。
    李:我很喜欢〈孤独者〉,它确实贝具有很深的悲剧内涵。
    刘:易卜生说最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但在中国,我们却看不到这种最有力量的人,相反,我们看到中国的孤独者也是最没有力量的人,魏连殳就没有力量。
    李:易卜生所生活的挪威,那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中产阶级已经形成,个人主义已经具有生长的土壤,娜拉走後恐怕是可以找到工作,可以独立。西方的个人主义英雄,都有他们生长发展的社会条件,中国缺少这种条件,包括五四运动之後,这种条件也没有形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