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压倒一切的“恐惧… 渴望”而痛苦不堪。在生存论心理学看来,克尔恺郭尔几
乎完全消解掉了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战胜了这个“敌人”,这使他的移情几乎纯
然地指向彼岸世界;而卡夫卡则终生与俄狄浦斯情结纠缠不清,他对此岸存在着强
烈的移情。
    但不管怎么说,与常人相比,卡夫卡和克尔恺郭尔都有着巨大的放弃能力,而
且,总的说来,他们的放弃能力都指向与其爱欲的实现、与其“神化工程”相冲突
的社会性伦理… 人际关系。只是,在执着于此岸还是执着于彼岸的问题上,他们的
放弃能力表现出了实质性的差异。
    用克尔恺郭尔关于人生三种阶段三种境界(“美学”、“伦理”、“信仰”)
的话说,他们两人都倾向于放弃“伦理”的境界(尽管如上一节所指出,卡夫卡对
伦理… 人际关系格外有着自己特殊的、特别强烈的“恐惧… 渴望”)。克尔恺郭尔
执着于“信仰”的境界,而卡夫卡则相对地沉溺于“美学”的境界——无论对婚姻、
女人或写作都倾向于如此。
    用克尔恺郭尔的话说,“信仰”意味着受难,而“美学”则意味着感觉上纯粹
的快乐。然而,在卡夫卡身上,克尔恺郭尔遇到了一个悖论,正如我们所要看到,
卡夫卡在他的“美学”境界中也将像克尔恺郭尔一样历尽磨难,并通过既需要勇气
也充满怀疑的历程,“把最大限度的无意义吸收到自身内部”,从而探索到存在深
渊中和生存大地上血肉模糊的真理。
    也许更好的说法是,他们各自的放弃能力具有着不同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似
乎没有什么比卡夫卡自己的话语更能表明两个“单数形式人格”的不同,又显示他
们根本上的一致:
    难啊……通向爱的路总是穿越泥污和贫穷。而蔑视的道路又很容易导致目标的
丧失。因此,人们只能顺从地接受各种各样的路。也许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到达目
的地。
    不管怎样,正是在人类精神和心灵的领域,在思想和艺术创造的领域,卡夫卡
被剥夺的生命,以及他对生活的“恐惧… 渴望”,以一种魔幻般的方式得到了最现
实、也最深刻的补偿。在那样一些领域,他将穿过此岸的污秽到达某种意义的“彼
岸”,为人类文化和人类命运作出极为独特的、难以超越的贡献。
                      第五章 面对世界:以孩子的名义
    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
地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弗兰茨·卡夫卡
    在肮脏和疾病的世界上,卡夫卡,这个“最瘦的人”,这个没有童年的孩子,
在巨大的孤弱中痛苦地“恐惧… 渴望”着。不幸的根源在于他与世界之间的对比。
正是在这里必须及时地指出:关于卡夫卡与世界之间的对比,我们一直强调着其中
的“能量”方面。但问题恰好在于,在这对比中不仅包含能量的对比,同时也包含
着至少同样重要的其他对比。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涉及其他对比,是为了使问题单
纯化,以便进入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并且深刻地感受其中有关要素的分量。至为关
键的是:最终,只有当我们对卡夫卡与世界之间的对比有了全面的理解,我们才有
可能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卡夫卡,我们才有可能讨论、并进而理解他对人类文化和
人类命运的巨大贡献。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我们对“卡夫卡问题”的理解将获得一种重要的人本主义
和生存论涵义。
    人们说,自19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革命:马
克思的“资本论”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革命,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革命。又
有人认为,其实只有两次革命,因为弗洛伊德思想只是达尔文理论的延伸,而且两
者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认识自己”。
    我们已经看到,生存论心理学思想是如何让我们有可能以一套经受反复锤炼的、
成熟的话语系统去认识卡夫卡,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到卡夫卡问题的深处,并把我们
带到这样一个事实面前,那就是:对于“认识自己”这一永恒的主题,卡夫卡这佯
的人具有着独特的辩证条件。
                          第一节 切肤之痛的需要
    的确,在一个通行“肉搏”法则的世界上,完全一边倒的能量对比足以导致一
个人不幸。并使这个人以他那“最瘦”的身躯至为真切地感受到存在与生活的本性。
然而问题在于,与“最瘦的人”相比,生活中无疑还有着“更瘦的人”,而这些
“更瘦的人”似乎并不必然感受到生活的不幸,更谈不上感受存在与生活的本性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分量是如此沉重,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再次回顾生存论心理
学的有关思想。
    我们曾经指出,在生存论心理学看来,所谓“存在性不安”,并非某些特定个
体独有的不幸状态,而是生而为人无可逃避的命运。存在就是不安,生活就是不幸。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恶既在我
们身心之内,更在我们身心之外,在世界本身。弗洛伊德用一句既是隐喻又是科学
的天才表述说明这一思想:与诸如精神疾病之类的不幸相比,生活本身是更大的不
幸。而精神分析治愈患者的不幸,其实只是让他回到生活更大的不幸之中。
    在本书最后专论卡夫卡“向死而生”问题的部分,我们将看到,生存论心理学
的这一基本思想并不意味着悲观主义。相反,在这一思想中隐含着一种深厚而博大
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提供了一种真诚而坚实的乐观主义基础,有助于人类对
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我们眼下的讨论而言,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局限于“幸”
与“不幸”这样一些用语是悲观还是乐观的争论,就能从这一思想中得到深刻的启
示。
    我们已经说过,在生存论心理学看来,生活就是不幸,存在就是不安,这是生
活和存在的本性。但是,要认识这一本性,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自我认识,
尤其是某种“切肤之痛”的自我认识。这实际上意味着心灵的真诚和心智的明彻,
也意味着某种非凡的勇气。
    两本代表性的后期著作《一个幻党的未来》和《文明及其缺憾》,使精神分析
之父弗洛伊德又成为伟大的生存论思想家。在《一个幻党的未来》中,弗洛伊德不
再像早期那样执着于儿童期的性驱力,而是反复谈论所谓“儿童的孱弱无助”、
“自然的恐怖”、“自然的可怕力量”以及人在它面前的“茫然和无助”、“痛苦
和死亡之谜”、“我们面对生活之危险时的焦虑”、以及“命运的各种巨大的必然
性,在它们面前没有回旋的余地”等等。然而,这些殚精竭虑的表述似乎比不上《
文明及其缺憾》中一句脚注的分量:“生命诞生于屎尿之间”。
    这是代表人类所作的一个“切肤之痛”的自我认识,它意味着一种非凡的真诚、
明彻和勇气。
    其实,弗洛伊德能够代表人类作出这样“切肤之痛”的自我认识,绝不是什么
偶然的事情。这首先是因为他有勇气面对自己作出“切肤之痛”的自我认识。事实
上,在写作上述两本重要著作时,弗洛伊德正与下颚癌所代表的死亡作清醒而坚定
的斗争。在下颚癌非人的折磨中,他格外感到人很容易沦为自我感觉的奴仆。正因
为如此,在这场为期16  年的漫长斗争中,作为一位以科学性为准则的精神分析学
家,他自始至终坚守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价值,那就是清醒的判断和理性的要求。他
为自己拟定了一套格言,如“认清形势”、“现实原则”、“自我的统治”等。他
在这场斗争中所表现的高度自我认识和自我克制能力,已经成为后人眼中的楷模。
其中典型的例子是,当大作家阿诺尔德·茨韦格要在拟写的弗洛伊德传记中表现其
“英雄主义”之时,弗洛伊德当即回信:“叫我去扮演一个为人类而受难的角色,
我看是困难的,尽管您的设想纯粹出于友善。我的自谴已积重难返。”诸如“英雄
主义的垂死”、“征服病痛”、“与死神搏斗”等一类用语,他一概视为失当并断
然加以拒绝。他深知,他真正具有的,只是某种真诚和明彻的勇气、承担责任的勇
气。正是这种“切肤之痛”的自我认识,使他对人类存在本性的认识达到堪称伟大
的深度。事实上,真正使他成为人类思想大师的3 部重要著作(《一个幻觉的未来
》、《文明及其缺憾》及《摩西与一神教》)都可看作这场斗争的产物,都可看作
是“切肤之痛”的自我认识所产生的重大成果。
    的确,抽象而概括地承认世界的“非理性”,承认压倒一切的生死分量,承认
生活的不幸和存在的不安,似乎并非十分困难的事情。相反,任何“切肤之痛”的
认识,尤其是“切肤之痛”的自我认识,哪怕并未牵涉死亡,哪怕只是细微末节,
本质上都是生死攸关,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付出巨大的真诚、明彻、责任
感和勇气,否则就会畏惧这样的认识。关于对认识和自我认识的畏惧,著名心理学
家马斯洛作了如下精彩的论述:
    弗洛伊德最重大的发现是,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是畏惧了解自己——自己
的情绪、冲动、记忆、能力、潜能以及自己命运的知识。我们发现,畏惧了解自己
与畏惧外部世界通常是极为同型和平行的。这就是说,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倾向于
极端类似……
    一般地说,……我们对于任何可能引起我们藐视自己、使我们感到自己低下、
软弱、无价值、邪恶、羞愧的知识,都有惧怕的倾向。
    其实,如果没有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