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恐一药不当、一言不慎而罹祸。
由此可知,悬线诊脉只不过是一种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
… Page 4…
如果不是太医事先已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详细的病情察问,那么,再高明的
神医圣手,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的。
病历的由来
病历,亦叫病史、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病人患病经过和治疗情况所用的
文字记录。它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很有价值的
资料。
据记载,汉初医学家淳于意,是我国最早发明和使用病历的医生。他籍
贯山东临淄,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他
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并悉心治学,从名师公孙光学得“妙方”、“禁方”,
并从公乘阳庆学得黄帝、扁鹊的脉书和五色诊断方法,医术日渐精深。汉文
帝时,因为人所告获罪下狱,其女淳于缇萦上书皇帝,请作宫婢代赎父刑,
皇帝看后很怜悯她,于是就免了淳于意的罪。
在行医的过程中,淳于意感到为了有效地治愈疾病,对病人的姓氏、里
居、病症、用药、诊疗日期等很有记载的必要。于是,他行医时便注意及时
详细地登记下来。同时,把治愈的和死亡的病例也详为记录。当时,称这种
做法为“诊籍”。《史记》中还记载了他的25则医案 (诊籍),分属内科、
妇科、外科和牙科。这些医案忠实地记录了他诊治疾病的成败经验,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病历记录。
“病人膏肓”的由来
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的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
达不到的地方。因此,“病入膏肓”原义指病势严重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后来用以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
“病入膏肓”源出(左传·成公十年):晋景公得了重病,叫人到秦国
请名医为他治病。在病榻上,晋景公恍惚见到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名
医快来了,咱们赶快逃跑吧!”另一个说:“怕什么,咱们躲到膏之下、肓
之上,任他良医用什么妙药,都到不了那里,奈何我们不得!”说完就不见
了。后来名医来看,也说:“晚了,病已经到了膏肓之间,药力达不到,治
不了啦!”结果,晋景公不久就死了。“病入膏肓”一语因此而来。又因晋
景公病中梦见两个孩童,古称“竖子”,后人因此把生病也称作“二竖为虐”。
解剖学的由来
关于解剖学知识的记载,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希腊和埃及的许多著作中。
人们最初是在祭祀、制备食物、打猎和战争负伤时对人体和动物的内部结构
获得一些初步知识的。在我国,2000年前的第一本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
解剖学的知识,东汉名医华佗(145—208年)就开始作外科手术,宋代的王
帷一在1026年还用铜铸成人体模型。1247年宋慈著《洗冤录》一书,详细
记载了全身各部的骨骼名称、数目、形态,并附有检骨图。清代名医王清任
(1768—1831年)曾亲自剖视童尸30余具,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对人
体器官的观察作出了可贵的记述。
… Page 5…
丹田的由来
人们经常听到气功家和武术家们讲到“气沉丹田”、“气贯丹田”、“忌
想丹田”、“捶练丹田”、“内练丹田一口气”、“用丹田之力”……等。
什么是丹田,丹田在哪里?为什么要练丹田呢?丹田又称为“龙宫”、“海
底”、“北斗”、“慧明”、“经河”、“泥牛”、“摩尼”等。在针灸学
上丹田是“石门”、“关元”两穴的别名。从气功角度来讲丹田是气功忌守
部位的名词。用通俗话讲,红者为丹,片者为田,也就是指从身体气血热能
充盈的地方。总的来说丹田在人体上可分三个部位,即上丹田、中丹田、下
丹田。但由于气功各派的看法不一,所以在人体部位上划分也有不同。
气功的由来
气功源于我国。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出土的战国时代竹简中就
有“气在身,身在长,长者宽,宽者天,天者地,地者功”的记载,据说这
是古代练功人的“口诀”。在我国较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也记载,不过
那时的名字叫“吐纳引导术”。开始道家也曾称它为“导引术”。在长期的
生活实践和练习中,医学家和道家都发现气功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促
使血液循环,有改善心脏、利脾胃之功能。魏晋以来,许多养生家,如葛洪,
除了练丹以求长生外,还主张练养丹田。到宋元明清,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
出,那时气功已经风行。后来气功传到国外,特别是本世纪末,许多国家也
掀起了气功热。
《脉经》的由来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它的发
明与专著的问世,使中医的学术特点更加明显和富于特色。在公元3世纪左
右,西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汇集了前代脉学著述,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编
撰了 《脉经》 10卷,共97篇,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进一步
规范化和系统化。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切脉之法,始于《素
问》。自《内经》、《难经》、《伤寒论》以来,虽然都以诊脉治病,但终
未明“脉理”。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论脉分门别类,在阐明
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清代医家徐灵胎称颂《脉经》时说:“王叔和
著《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
无所遗。……然其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脉经》
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书曾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后,卷数未
变,而篇次和内容均有所更动,此书刻本颇多。解放后,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卫生出版社先后有影印本刊行。
针灸的由来
针灸是我国独特的医疗方法。针灸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劳动与搏
斗当中,偶然刺伤、碰伤或烧伤了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却使原有的某些疾病
… Page 6…
痛苦得以解除,后来人们从千百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创造出我国
独有的针灸疗法。当中草药尚未发现的时候,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治疗疾病
的主要方法。针在石器时代是砭石,即一种楔形的石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生产的不断改进,相继发明制造了骨针、竹针、铜针、铁针、银针、金针。
古代医疗用的针有9种,即民间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在这9种医疗用针中,
排针 (外形像三棱锉)、火针(像剑)、馋针(像箭)、鍉针等属于破痈疮
排脓血的器械,早已弃而不用。近代常用的有毫针、锋针、长针及圆利针,
而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毫针。我国历代医学家写出了大批针灸专著。公元前 5
—前4世纪,我国已有论述针灸的提专著 《针经》,东汉的《针灸甲乙经》
和明代的《针灸大成》,也是针灸学名著。此外,尚有《针灸资生经》、《针
灸聚英》等许多针灸著作,对促进我国针灸学的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元7世纪时,我国太医署已设置针灸系。
针灸铜人的由来
在中国医学史上,古代最为精巧名贵的医学模型,当以宋代的针灸铜人
为首屈一指。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针灸学家王惟一曾受命负责编
撰一部全国性针灸学专著。于此同时,王氏在天圣五年(1027年),主持设
计并铸造了针灸铜人两座,用以针灸教学与考试。铜人高约1。7米,内铸脏
器,外铸经络俞穴。穴位之旁,标有穴名。相传铜人穴内注有清水 (一说水
银),外涂黄蜡。如应试者针法取穴精确,刺中穴位即有清水流出。相反,
针不能入。针灸铜人的铸造成功,标志着中国针灸教学在11世纪时,已达到
相当高的水平。这两座宋铸针灸铜人,因战乱一座在南宋时失散,一座曾被
金人劫掠。后金、宋议和,此座铜人始归宋朝。到了元代,上述铜人迁至北
京。铜人历经沧桑,保存至今。明正统8年(1443年)国家曾重新铸造过针
灸铜人,至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针灸学家高武又铸男、女、儿童针
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之用。迨至清代,复有数种针灸铜人问世。1742年,
清政府令吴谦等编辑医学丛书 《医宗金鉴》。二年后,清政府为奖励该书主
要编辑人员,特铸造若干座小型针灸铜人,每人奖铜人一座并《医宗金鉴》
一部。历代保存至今的针灸铜人,皆是针灸史上的珍贵文物。
拔火罐的由来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
“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做“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
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
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