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陆遥伤神思虑的时候,玄武苑别墅里,一座青瓷狮形烛台被猛地掷到墙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这烛台色泽匀净、光润有如碧玉,形制更是优美可爱,必非寻常匠户所能制作,而是专门供奉的越窑精品。哪怕是在通常士人家中,也足以被当作传家宝一般受到珍爱。可惜怒火熊熊的竟陵县主完全无视这件珍品的巨大价值,毫不犹豫地将之摔成了碎片。
“你说的那些……一点也没用!”竟陵县主白皙的脸庞都气红了。似乎觉得一座烛台还不足以发泄情绪,她随手又抓了笔墨呼啦啦扔了出去。
县主身处别墅深处一处被清溪环绕的水榭。水榭里的仆役丫鬟们早就远远地退开,只留下一名追随她多年的侍女伺候着。
虽然县主被视为东海王所深深依赖的谋主、永远在人前保持着高雅而矜贵的态度,但她终究也不过是个双十年华的少女而已。只不过,大概她只有在最亲密的贴身侍女身前,才会显露出难得的小儿女姿态吧。
县主再要抓些什么,握住一枚黄铜镇纸,却发现太过沉重,实在扔不出多远。于是返身回来跺着脚,气哼哼地将一件鹅黄色的华贵袍服踩了又踩:“他不记得了!不记得了!”
或许是害怕被县主投出的物件砸到,那侍女站得挺远。听得县主质问,她敛衽下拜,满怀委屈地道:“县主,小婢本来只是一说而已……陆将军如今执掌一地军政,成日里想的都是大事,就算没有记得您过去的装束,也是常事啊……”
如果陆遥在场,或许会认得这名侍女也是旧相识了,她正是去年在太行山中随侍于县主身边的两女之一,伏牛寨下遭剧寇项飞袭击之后的幸存者。自幼陪伴竟陵县主的两个女伴,一个唤作阿钰,一个唤作阿玦。前者死于项飞部下弓弩手的箭下,而阿玦因为这场共患难的经历而从此得到特别信赖,如今已经隐约成了县主身边最得力的仆婢。
“不成……不成……不成不成……”县主怔了怔,猛地冲上前揪住阿玦来回摇晃着,几乎带着哭腔道:“阿玦,阿玦!再想个法子,我们必须得想个法子!否则就麻烦了!我……我可看不上卫玠那个废物!”
第一百十一章 踯躅(三)()
纵使身为执掌非常权柄的奇女子,纵使具有她人远所不及的强势性格,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竟陵县主能够依赖的也只有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女伴而已。可纵使两名少女想破头,又能拿出多少办法来?何况,县主唯一的女伴也未必完全赞同县主的意见呢……
废……废物?唉唉唉……听得县主的叫嚷,阿玦打心眼里深深叹出一口气。虽说早知县主眼光极高,非是不出闺阁的寻常女子可比,但随随便便就将那位名动天下的俊美郎君称为废物,还是让她一时难以接受。
“县主,办法当然还得继续想,这陆道明在伏牛寨的时候,就拒绝您的招揽,这次还对您如此冷淡,真是太不知趣!您放心,咱们一定能有办法,谅那厮也逃不出您的手心……”阿玦做摆出了伸手虚握的姿势,借此退后半步,从县主紧扼衣领的双手下脱开。她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县主的脸色,确认县主渐渐冷静下来之后,才鼓起勇气将话题略微偏转:“只是,您又何至于那么讨厌卫家郎君呢……”
县主适才说到的卫玠,字叔宝,乃本朝第一流高门河东卫氏子弟,名臣卫瓘嫡孙、尚书郎卫恒次子。卫玠素以姿容出众著称,年方总角时坐羊车行于闹市,引得观者如潮,皆称之为“玉人”。卫玠成年以后,愈显风神秀异,侍中王济乃卫玠之舅,曾与卫玠一同出游,归来后自惭形秽,赞叹卫玠如明珠在侧,朗然照人。卫玠非只相貌出众,更雅擅清谈、精通玄学,是得海内人望所瞻的风流名士。现任青州刺史的王澄王平子也是自恃不凡的清谈名士,然而每次听闻卫玠的只言片语,动辄叹息称绝。故而时人都传颂说:“卫玠谈道,平子绝倒”。
值此混乱时局,世家大族子弟往往投身于各方,作保全家族之计。卫玠的兄长卫璪便官拜散骑侍郎,在昔日的豫章王、如今的皇帝身边为亲信。与之对应,卫玠现任太傅西阁祭酒,官位虽不算特出,但参与东海王幕府中诸多机密要事,是在所谓“越府三才”之后又一名极受重用的后起之秀,前途同样不可限量。
东海王召集卫玠等亲信僚属商议军政大事时,县主经常陪同在侧,这对青年男女偶有对答,常令在座众人有心旷神怡之感。由于卫玠之妻乐氏早亡,因此近来幕府中风传东海王殿下有意将竟陵县主许配给卫玠,许多人都以为这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偶,门第方面更是相当。
东海王也认为这桩婚事定然能让女儿满意,于是某日隐约向县主提起此事,竟有几分表功的意思。谁知县主暴跳如雷,以罕见的强硬态度加以回绝,使得东海王当场尴尬。东海王一时恼怒之下,便稍许多说了两句,结果县主的反应更加剧烈,索性离开洛阳,渡河北来。到现在眼看着几个月过去了,都没有丝毫回返的意思。
县主固是天之骄女,卫玠身为海内第一的美男子、大名士,也足以配得上了。阿玦出入东海王府邸时,也曾见过卫玠数次,虽不深识其人,却也知晓他果然名不虚传,确是温润如玉的君子。县主对卫玠如此排斥的缘由,就连自幼与县主相伴的阿玦也完全不明白。
她自然不敢指摘县主的选择,在县主要求下,甚至还不得不一同出谋划策,盘算着如何才能引起那陆道明的注意。可在阿玦内心深处,却始终保存着十二万分的不解:为什么?那陆道明曾在太行山中救过县主和自己的性命,的确英武过人……但再怎么说,他终究只是个武人,只是个出身于亡国遗族、而且还十分桀骜不驯的武人而已,如何能与那天下无双的玉郎相比?唉,难道那陆道明竟然用了什么邪术,将县主迷惑了?
阿玦胡思乱想着,竟没有发觉县主突然垂下双手,一步步地退后。
每后退一步,那种豆蔻少女才有的青涩表情就褪走一点,那种太过真实的感情表达就敛去一点。而当竟陵县主重新落座的时候,除了面色有些苍白以外,她已经恢复到了惯常的仪态,重新成为了那气度非凡的、惯于操纵权术的裴郎君。
她淡淡问了一句:“阿玦……原来,其实你也认为我应该嫁给那卫氏庸才么?”
这句问话语声轻柔,却瞬间将阿玦骇得魂飞魄散。
县主轻舒广袖,慵懒地侧身斜倚在锦茵象榻之上,衣上的丝绦缨络顺滑地贴身垂落,不经意地展示了修长优美的身姿。四周花树扶疏的园林与美人相衬,观之仿佛画卷。但阿玦突然觉得如入冰窟,就连水榭外吹来的微风都将寒气从周身每一个毛孔沁入体内,几乎要将自己冻成一座冰雕。
竟陵县主是东海王殿下夺取中枢政权的最大助力之一,不仅能对东海王施加巨大的影响,本身也拥有相当规模的势力,以至于洛阳朝廷中有人充满恶意地将她与废后贾南风相提并论。阿玦虽然不明白朝局大事,但数年以来,却也亲眼目睹了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竟陵县主的一言一语而身死族灭。
阿玦非常清楚,此刻县主一举一动的细微之处,都显出她正在压抑怒气,随时将会爆发。而在县主的怒火之下,自己绝不会比那些粉碎在水榭各处的烛台饰品更加安全!巨大的恐惧瞬间攫住了阿玦的心脏,使她情不自禁地伏倒,浑身都颤抖了起来。
“你不懂。”
也不知过了多久,县主的声音飘飘扬扬地传来。出乎阿玦意料的是,县主的话声中没有了隐藏的怒气,却带着几分意兴阑珊的疲惫感:“你不懂我为何对那陆道明青眼相待,我便说给你听……这其中或与私人情谊相关,却并非仅仅因此而已。”
“父王出身于宣皇帝之弟、东武城侯一脉,严格来说,与大晋帝室份数远亲,故而起家不过骑都尉,后来在东宫侍奉讲学,授任也仅只散骑侍郎,在洛阳朝廷中的地位低之又低。直到永平元年时,因为参与诛杀权臣杨骏,才被封为五千户侯。其后数年间风尘契阔,终于得封王爵的时候,食邑六县而已,相较成都王初封即食邑四郡之地,可谓天渊之别。”
“永兴元年七月,荡阴之败后,成都王劫夺皇帝至邺城,权势一时无两。父王所领大军星散,退避东海国,惶惶不可终日。而我从洛阳逃离之后,孤身聚拢部众,先至下邳收集兵马;随后与琅玡王达成同盟,克定徐州,控制江淮;不久又奔赴向西,联络豫州、荆州……”说到这里,竟陵县主的语调中带着一丝骄傲。的确,以巾帼之身成就这般事业,实在是历代以来罕见的事迹了:“凭借着东南半壁基业,我们在数年间整军经武,纠合携贰,又部署诸位叔父分守重镇以为形援,这才拥兵数十万,重振声威,最终将皇帝迎回洛阳。”
“后来父王谈起这段经历,总以为成事殆属天意所授、海内名望所归,因此近年来多番联络士族名士,意图借重彼辈的盛名来稳固局势。其实彼辈门阀子弟平流进取,既无忠诚,也无才干。”竟陵县主支起身子冷笑道:“我的想法则与众人不同,原本就多历时艰,惯于操持实务,不会被虚名所慑。并州乱事中,我进退狼狈,不得不鼠窜于穷山密林之间,故而更看得清楚:如今天下纷乱,边疆烽火四起,羽檄征驰不休,其情景仿佛汉末乱世。当此时局,一味仰仗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风流名士有何意义?无论是要图谋大事,还是稳固朝局,都必须仰仗兵强马壮者才可!”
阿玦轻声问道:“所以县主选择了鹰扬将军?”
“没错!我早就观察过,那卫玠虽然形貌清朗,却只会谈玄论道,毫无经世济用的才能。此辈充其量只是供人观赏的玩物,丝毫无补于时势。倒是那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