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扶风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康以来,中原板荡。宗室诸王纷争不已,占据中枢发号施令者、占据地方号令一方者旋生旋灭,不知多少。因此文武朝臣往往历仕二主、三主甚至更多。如刘琨本人,就曾先后效力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范阳王司马虓、东海王司马越。但这些宗室毕竟都是宣皇帝子孙,司马氏嫡脉子弟;再怎么争夺,严格说来都属于皇族家事。而陆遥则曾是大反贼陈敏的部下,与前者可万万不能等量齐观了

    “陆道明与并州怕是再没有缘分。唉,我本以为此人足可以成为大晋的千里良驹,可惜现在看来,不过是一条鹰犬。纵然他在代郡风生水起,成就恐怕也仅此而已了。”刘琨喃喃地说了几句,将新醅美酒一饮而尽。

    徐润适时执壶将刘琨手中白玉酒盏满上,迟疑道:“王彭祖身死,丁叔伦忙于收拾冀州残局,此时幽燕之地最有实力者莫过于陆道明。或许,朝廷会有意授陆道明以重任?”

    徐润根本不在乎陆遥是不是大晋的纯臣。按他的想法,若陆道明从今以后只在幽州为官、与并州视同陌路……这情势倒也不坏,只要此人不来晋阳挡着自己的财路、权路就是。其它的,那管得了那许多。

    刘琨凝视着酒盏中碧绿的酒液,却不忙着去喝:“有家兄在东海王幕府,以他的深密思虑,绝不会允许陆道明坐领高官大权。中郎,你且看着好了,鹰犬便只是鹰犬,终其一生也难有机会与骐骥并驾齐驱。可惜……可惜了啊……”

    ******

    工作依然死忙,然而螃蟹确实尽力码字了。各位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再见,老夫梦周公去也。

第一百二十三章 幽州刺史(一)() 
永嘉元年的秋季,昔日的强者如王浚、禄官者先后身死。或许是因为他么么的死亡太过突兀,以至于各方都措手不及。那些曾经被压制的势力虽然蠢蠢欲动,却受制于实力仿佛的对手们,一时尚难下定决心。各家彼此牵扯之下,一度纷扰的北疆突然回复了宁静。

    陆遥及时返回了代郡主持大局,与陆遥同行的是黄熠和他熟识的数十名吏员。陆遥在与黄熠倾谈之后,立即表露出了招揽的意图,而黄熠在羊氏庄园附近收拢难民的几名精干男子也在其中。黄熠在吏户中的威望确实非同寻常,应他号召决意前往代郡的吏员数量如此之多,几乎抽空了邺县县令的直接下属。以至于陆遥向魏郡官员提出此事时,引得好一阵嗤牙咧嘴。

    出于对崭新仕途的渴望,这些吏员又拖家带口、招引宗族部曲,最终组织起了几近千人的庞大队伍。且不说这些谙熟朝廷政令流程的官吏给代郡带来的巨大帮助,仅凭这份诚意,就已经很让陆遥满意了。

    这批经验丰富的吏员充实进代郡的内政体系之后,恰好弥补了各地军屯在秋收时刻的管理漏洞。而原本兼顾内外、疲于奔命的邵续终于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全部精力来处置谋取幽州的准备工作。在邵续的统筹安排下,大批侦骑频繁出入幽州诸郡,严密而迅速地搜罗一切军政情报,而方氏兄弟的商队也将生意做到了范阳、燕国。

    方勤之在商队掩护下如鱼得水,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与许多事先选中的目标展开隐晦接触。虽说往日代郡与幽州的关系处于敌对,但既然王彭祖身死,则其部下们迟早会迎来新的幽州刺史。为此,预留一些改弦更张的余地正是智者所取吧。

    与此同时,代郡的军队体系也迅速重整。虽然丁渺及其部属们留驻在冀州,并将会在局面稳定后返回越石公麾下,但在濡源之战中表现优异的将士纷纷得到提拔,很快弥补了将校们的空缺。另外,成百上千胡晋各族壮丁被填充入军中,濡源晋人大族的私兵也逐步纳入代郡指挥,使得原本就强悍的大军如虎添翼。

    更令陆遥愉快的是,熊聪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仅向越石公表达了代郡的恭敬尊奉之意,还将陆遥东行之前留在晋阳的部下们带来了。

    他们离开晋阳前,越石公还特意设宴招待众人,客气地表达了对陆遥的赞许,言辞中已经不再将之视为下属,而当作地位足以相提并论的一方大员。对邵续、卫操这类对陆遥寄予厚望的官员来说,这显然正是他们期待的结果。

    虽然原有将近千数的部队陆续被征调走了六成以上,但沉默寡言而可靠的郭欢、擅于使用长枪的谢源、动辄称赞“将军所言甚是”的老军人邓刚,还有费岑、杨若……这些得力的军官们一个不少地来到了代郡,

    这些旧部与陆遥的新部下们起初有些隔阂,但当陆遥派遣他们在坝上草原出击,击溃了几支觊觎越冬草原的小股杂胡部落后,双方很快就热络起来。毕竟对于军人来说,首先考虑的是希望拥有勇猛善战的可靠战友,而非争权夺利。

    距离濡源之战仅仅过去了两个月不到,代郡军不仅尽复旧观,兵力上更有了相当扩充。由于萝川的屯田尚未形成气候,而坝上草原的畜牧业也遭到战乱的破坏,因此要维持这支大军的粮秣物资就成了艰难的任务。为了弥补粮食的不足,更需要在肉食方面进行补充。哪怕在扫荡草原时俘获的牛羊牲畜极多,按照这个速度消耗下去也绝非长久之计。

    但是代郡文武官员谁都没有提起这个问题,甚至是一向精打细算的胡六娘也没有。王浚真实的死因固然只有参与其中的极少数人知道,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失去王浚的强力统合手腕,幽州已经越来越像一枚散发出芬芳香甜气息的熟透果实了。代郡毫无疑问是最有可能攫取这颗果实的一方,为了这个目标,一时的消耗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在整个平静无波的局面下,唯独代郡厉兵秣马,准备迎来崭新的发展。

    陆遥所依仗的不仅是代郡的实力,还有此番前往邺城时,竟陵县主对他的承诺。虽然陆遥从不曾向任何人透露他与县主的特殊情谊,但如果将此因素考虑在内,确实一切都已经十拿九稳了。

    或许这些日子的顺风顺水使陆遥太过自信,一向内敛的他也不禁有了很多期待,甚至对部下们过于乐观的态度,也有意无意地放纵了些。可陆遥完全没有料到东海王幕府中的变幻莫测,纵使拥有县主的帮助,那位权倾天下的东海王也未必一定按照他的预想行事。

    陆遥太过神速的崛起,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引来了或者有心、或者无心的恶意;而在大晋内部派系之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这些猜测与一鳞半爪的流散资料相合,只需微不可查地一点点推动,就会生发出种种充满恶意的结论。

    身为东吴中夏督、毗陵侯陆景之子、东吴皇帝的外甥,陆遥的身份本显敏感;江东二陆作为吴郡豪族的代表出任晋朝高官,某些举动也难免遭到有心人的指摘。但如果像因为他在并州和北疆的出众表现,就断言陆遥是陆氏特意培养的精英子弟、早就是久经沙场的宿将……那未免太高估了江东陆氏的能力。

    问题是,这样的传言确实已经在散布,而且还拥有许多使之看上去真实的细节。当号称过不忘的刘舆刘庆孙确证其中某些细节的时候,陆遥的身份背*景、陆遥的行事目的,也就被涂抹得愈来愈令人生疑。

    陆遥置身于远离中原的代郡,并不知晓这些;哪怕知晓,其实也没有什么辩驳的手段。如果他有足够的余暇去仔细整理记忆,就会发现江东士族与逆贼陈敏的往来绝非虚言,而他自己也确实曾经作为陆士龙的部曲首领前往豫州,与率军作战的陈敏会见;甚至他在陆氏宗族遭成都王屠戮的时候,仍然本能地拒绝逃亡江东……也确实有类似的原因在。

    在朝廷体制逐渐崩塌的时候,一切敌人都在尽展所能,有能力、有野心使用特殊手段的原不止代郡一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代郡全力谋夺王彭祖性命的时候,早有人张开大网,同样将陆遥也兜在了网里。而幽州,或许是唾手可得,或许是可望不可及。

第一百二十四章 幽州刺史(二)() 
幽州北控胡骑、南临河朔,兼得农耕、游牧两利。千载前的战国时,燕国便籍此跻身于七雄之列,故而幽州乃是大晋边疆首屈一指的强藩雄镇。而在羌、氐、胡族骚然,益州、秦州、凉州、并州这由西南到正北的边疆州郡俱都动荡如鼎沸的现状下,幽州更系大晋北疆屏蔽之中唯一能保持稳定者,是大晋对胡族摇摇欲坠的防线上最后一道锁链。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原纷扰不休,而幽州远离漩涡之外,鲜少受兵灾破坏,遂凭借实力成为诸多宗王的争取对象。多方争先恐后地拉拢之下,便愈发使得幽州地方大员位高权重,如王浚王彭祖者,俨然已成为足以影响中原局势的关键角色。

    幽州如此重要,朝廷绝不会坐视其军政长官之位长久虚悬。因此代郡对幽州的渗透,便格外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势头恰如陆遥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争朝夕”。

    为了尽快达到目的,不仅以邵续、方勤之、朱声等人为主的一批精干人员殚精竭虑,甚至陆遥本人,也冒着相当的风险几次穿越崇山峻岭直抵幽州腹地。毕竟有些特殊的人物,还是值得陆遥本人亲自见一见的。

    九月下旬的这一天里,陆遥风尘仆仆地再次出现在燕国昌平县西北不远的军都隘口。军都隘口并不长,大约四十余里,深沟两侧峭壁如墙而立、陡不可攀,地势绝险。如果要从幽州的核心区域燕国、范阳等地前往代地和坝上草原,这条隘口是非常重要的通道;而反之亦然。

    路遥习惯性地眺望了一番崇山夹峙的远方景色,随即拨马向前,踏入了盘桓于峭壁深谷之间的山道,身后数十骑文武鱼贯相随。

    山道虽然狭窄,但以陆遥久经锤炼的骑术,倒也算不得特别难走。他单手牵缰,随意地控马前行。有时候马蹄蹬下的土石崩解出小块碎片发出悉悉索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