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 (第三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14',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邪'15'?〃谌虽暴抗'16',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17'。
  '1'段秀实任泾州刺史前,曾在白孝德手下任支度营田副使(帮助节度使掌管一方财政、召集流民为官府垦田的官)。
  '2'焦令谌(chén),人名。
  '3'给与农,这里指佃给农夫耕种。
  '4'责,索取。
  '5'判,裁决,判决。
  '6'巽(xùn),通逊,恭顺。
  '7'谕,告。
  '8'垂,将近。
  '9'舁(yú),抬。
  '10'衣(yì),这里指包扎。疮,通创,伤口。
  '11'手,亲手。注,附著,这里指敷。
  '12'市,买。
  '13'赭,赤土。野如赭,指大旱。
  '14'傲,这里指轻视。大人,等於说〃长者〃,这里指段秀实。
  '15'尚,还。奴隶,泛指卑贱者。这是说行事如此,连奴隶都不如。
  '16'抗,等於说傲慢。
  '17'据《通鉴·考异》,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焦令谌还活着,柳宗元这样说,可能是根据传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徵'1',戒其族:〃过岐'2',朱泚幸致货币'3',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4'。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5'。〃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6'。〃以如司农治事堂'7',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8'。
  '1'徵,召。以司农徵,指段秀实被召至京城作司农卿(主管储粮和供应国家用粮的官)。
  '2'岐,指岐州,今陕西凤翔县。这是朱泚军队驻扎的地方。
  '3'朱泚,唐德宗时拜太尉,后反唐,立为大秦皇帝。不久,又改国号为汉,后来为其部将所杀。幸,敬词,等於说有幸。致,这里指赠送。
  '4'固,副词,硬要,固执地。
  '5'处贱,居於贱位。
  '6'第,住宅。这句是说,不可把绫放在我的住宅里。
  '7'如,往。以如,指把绫送往。'8'识(zhì),封条上所记的字。
  大尉逸事如右。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1'。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2',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3',过真定,北上马岭'4',历亭鄣堡戍'5'。窃好问老校退卒'6',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7',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8',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9',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10',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11'。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12',敢以状私於执事'13'。谨状'14'。
  '1'员外置同正员,指定额以外的与正员禄俸相同的官员。
  '2'出入,指不符合实际情况。
  '3'周,今陕西岐山县。斄(tái),通邰,古邰国故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
  '4'真定,不详,疑为马岭山南的一个地名。马岭,即马岭山,在甘肃省庆阳县西北。
  '5'亭,这里指边防区的哨所。鄣,同障,在边塞险要处所筑的防御工事。堡,防守用的堡垒。戍,守边,这里指戍边士兵的驻地。
  '6'校,低级军官。
  '7'姁姁(xǔ xǔ),和悦的样子。
  '8'色,颜色,这里指傲慢之色。物,这里指人。
  '9'不可,这里指不合理的事。必达其志,这是说一定要达到纠正不合理的事的目的。
  '10'崔公,指崔能。崔在元和六年任黔中观察使,因郡邑被外族攻陷,坐罪,贬永州刺史。
  '11'校(jiào),审查。
  '12'逸,失。太史氏,指史官。
  '13'私,用如动词,有〃私自送交〃的意思。
  '14'状,用如动词。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1'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於郊邑之中'2',则必辇山石'3',沟涧壑'4',陵绝险阻'5',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6',昔之所难,今於是乎在'7'。
  '1'韦使君,当时的永州刺史。使君,对刺史的尊称。
  '2'穹谷,深谷。嵁(kān)岩,深岩。渊池,深池。
  '3'辇,人拉的车,用如动词。
  '4'沟,用如动词。
  '5'陵,登。绝,越过。
  '6'全,保全。天,指天然的形状。
  '7'是,指示代词,指下文所说的新堂。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1'。其始度土者'2',环山为城。有石焉,翳於奥草'3';有泉焉,伏於土涂'4'。蛇虺之所蟠'5',貍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6',乱杂而争植'7',号为秽墟。
  '1'九疑,即九嶷,山名,在今湖南省境。麓,山脚。
  '2'度(duó),量度,这里有勘测的意思。度土,指度土建州。
  '3'翳,遮蔽。奥草,深草。
  '4'伏,隐藏。涂,污泥。
  '5'虺(huǐ),一种毒蛇。蟠,也写作盘,屈曲,这里指盘据。
  '6'葩(pā),花。卉(huì),草。
  '7'植,生长。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1'。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2',行其涂'3'。积之丘如'4',蠲之浏如'5'。既焚既酾'6',奇势迭出'7'。清浊辨质,美恶异位'8'。视其植'9',则清秀敷舒'10';视其蓄'11',则溶漾纡馀'12'。怪石森然'13',周於四隅'14'。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15',堆阜突怒'16'。乃作栋宇,以为观游'17'。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18',效伎於堂庑之下'19'。外之连山高原'20',林麓之崖'21',闲厕隐显'22'。迩延野绿'23',远混天碧,咸会於谯门之内'24'。
  '1'理,形容词,政治有成绩。
  '2'芟(shān),削除。芜,荒草。芟其芜,与上文〃翳於奥草〃相应,又与下文〃积之丘如〃相应。
  '3'行,使动用法,指疏通。涂,泥。行其涂,与上文〃伏於土涂〃相应,又与下文〃蠲之浏如〃相应。
  '4'之,指石。丘如,像山丘的样子。
  '5'蠲(juān),清洁,使动用法。之,指泉。浏如,水清澈的样子。
  '6'焚,指烧草。酾(shī),疏浚。
  '7'迭,副词,等於说一个跟着一个。
  '8'泉水树木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浊美恶不分了。
  '9'植,指树木。
  '10'敷,分布。舒,伸展开。
  '11'蓄,指积蓄的水。
  '12'溶漾,一作容漾,双声连绵字,水动荡的样子。纡(yū)馀,叠韵连绵字,曲折萦回的样子。
  '13'这是说怪石像树木丛生的样子。
  '14'周,环绕。
  '15'窍穴,这里指山洞。逶,曲折。邃(suì),深远。
  '16'堆,小阜。阜,小土山。突怒,等於说突兀。
  '17'拿来做观赏和游览的地方。
  '18'合形辅势,配合自然的形势。
  '19'效,献。伎,通技。庑(wǔ),廊。
  '20'外,指新堂外边。
  '21'林麓,布满树木的山脚。崖,边际。
  '22'间(jiàn)厕,互相交杂。隐显,若隐若现。
  '23'迩,近。
  '24'谯(qiáo)门,城门上的高楼,用来眺望敌人的,又叫谯楼。因为新堂设在城内,所以说〃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1',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2',岂不欲因俗以成化'3'?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4'?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5'?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6',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7',措诸壁'8',编以为二千石楷法'9'。
  '1'延,引进。
  '2'因,藉,这里指顺着。胜,胜景。因土而得胜,顺着山水的自然而获得胜景。
  '3'因俗以成化,顺着风俗而形成教化。
  '4'佑,助。
  '5'适,指适意。
  '6'理,治理。继公之理者,即下任刺史。
  '7'志,记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志〃。
  '8'措,置。措诸壁,嵌置石刻於墙壁上。
  '9'编,指编入卷册。二千石,袭用汉代郡国守相的称呼,这里指当时州的行政长官刺史而言。楷法,楷模法式。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参知政事(副宰相)。最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辞官退休,死后谥文忠。
  欧阳修出身较寒微,对人民疾苦、社会弊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居官时曾提出许多改革时政的主张,要求减轻人民的负担。在当时革新派范仲淹与守旧派吕夷简的政治斗争中,他站在革新派一边,曾因此数次被贬。可是当他晚年王安石变法时,他又采取保守的态度而反对新法。
  欧阳修又是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他和尹洙、梅尧臣等人一起,极力反对当时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文风,提倡写平易朴素的诗文,强调内容重於形式,实际上继承了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加以三苏、曾巩、王安石等的支持,这一革新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
  欧阳修的散文、诗、词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具有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留下的作品很多,现存的有《欧阳文忠公集》共一百五十三卷。
  醉翁亭记'1'
  环滁皆山也'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