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醉翁亭记'1'
环滁皆山也'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5',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僊也'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7'。太守与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等由於守旧派的陷害,相继去职,欧阳修上疏力争。守旧派给欧阳修加上别的罪名,贬知滁州。这篇文章是他在滁州时写的。於写景叙事之中,蕴蓄着抑郁的心情。
'2'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县。
'3'琅琊,山名,在滁州西南。
'4'回,转弯。
'5'翼然,像鸟展翅的样子。
'6'僊,同仙。
'7'太守,即郡太守,这是袭用前代郡的行政长官的称号。宋代有州无郡,没有太守的名称,一州长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军州事。这里是欧阳修的自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云归而岩穴暝'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林霏(fēi),树林中的云气。
'2'暝(míng),昏暗(指夜色)。
'3'秀,茂盛。
'4'四时,四季。
至於负者歌於涂,行者休於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山肴野蔌'3',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4',弈者胜,觥筹交错'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6'。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7',太守醉也。
'1'伛偻(yǔ lǚ),叠韵连绵字,腰弯背曲的样子。伛偻提携,指乡民背上背着东西,手里拿着东西。下面虽说〃滁人游也〃,这种〃游〃并不像太守与众宾的游。
'2'洌(liè),清。
'3'肴(yáo),鱼肉等荤菜。山肴,指山里得来的野味。蔌(sù),菜。
'4'射,指投壶。这是古代举行宴会时常玩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里,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要罚酒。
'5'筹,这里指酒筹,用来计算饮酒的数量。
'6'欢,同欢。
'7'颓,倒。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1',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后用此名),封荆国公。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他的新法是在北宋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新法的目的在於给大官僚大地主等特权阶级以一定的限制,以增加朝廷收入,加强国防力量,因而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屡受排挤,最后只得辞职。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死在南京。
他的散文有较大的成就,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作文章一定要〃有福於世〃,因而他写文章的态度很严肃,目的性很明确。他的散文大多数是政论性的,抨击时政,指责时弊,多精辟中肯,富有说服力。他的诗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的作品辑为《临川集》,共一百卷,由南宋詹大和核定。南宋李壁为他的诗作了注。清沈饮韩为他的文作了注,并补正了李壁所注王诗的阙误。沈氏注中华书局有重印本。
游褒禅山记'1'
'1'翳(yì ),遮蔽。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2',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5'。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6',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7',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8'。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9',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褒,同褒。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县。
'2'浮图,梵语译音,佛家认为僧人之中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叫浮图。慧褒,唐代高僧。址,基,这里指山脚下。
'3'庐,庐舍,指墓旁的房舍。冢,坟墓。
'4'其,指华山。这是说,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花山〃二字还可认出来。
'5'〃花〃〃华〃不同音,王安石认为读华是读错了。
'6'记游,指题诗文在洞壁上以记游。
'7'窈(yǎo)然,深远的样子。
'8'十一,十分之一。
'9'咎,责怪。
於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2',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4',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1'得,指收获。
'2'夷,平坦。以,连词,等於说而。
'3'瑰(guī)怪,珍贵而奇特。
'4'不跟随别人中途停止。
'5'相(xiàng),辅助。
予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1',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2'、长乐王回深父'3'、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4'。
'1'谬其传,以讹传讹。莫能名,不能称名,这里泛指古说失传。
'2'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下文王回深父,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仿此。
'3'长乐,地名,今福建长乐县。
'4'至和,宋仁宗年号,至和元年,当公元1054年。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翰林侍读等职,死后谥为文忠公。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因而多次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一生的宦途是不平静的,曾屡次遭到贬黜,最远被贬到琼州(今海南岛),为琼州别驾。六十六岁时死在常州。
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的散文与诗词都很有名。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方面,他和辛弃疾齐名。豪放是他的诗文的特点。
有时在作品中也流露出消极颓废的感伤情调,且常常阐发老庄的哲理,这就给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带来了不少的糟粕。
苏轼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共一百一十卷,收入《东坡七集》。南宋郎晔把他的文章选出四百几十篇,编成六十卷,为之作注,定名为《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这两种本子,解放后都有重印本。关於诗,有宋施元之的《施注苏诗》、清王文诰的《苏诗编注集成》、翁方纲的《苏诗补注》等。关於词,有《东坡词》和《东坡乐府》。
贾谊论'1'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2',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3',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4',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5',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1'贾谊,见本册883页。苏轼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了贾谊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原因。他归结为贾谊不能自用其才,不能等待和不能容忍。其实根本原因在於贾谊对朝廷的建议不利於当时的当权派,因而遭到排挤。
'2'贾生,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
'3'所取者,指功业。
'4'所就者,也是指功业。
'5'致,指致功业。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1',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於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2'。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3',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4'?〃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1'汉文,汉文帝。
'2'见上册《有子之言似夫子》。此处与原文略有不同。
'3'昼,齐地名。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
'4'《孟子·公孙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