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在我的个人主页“雨窗在线”上,我又放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张是分社的院子。我描写了院子里的青草、椰枣树和依旧果实挂满枝头的橘树,还有最近刚刚开放的一朵娇艳的月季花。分社的同事看到了,都不相信我们院子里的花已经开了—由于紧张和忙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到院子去散步了。其实我们很少到院子里去,只是偶尔去打打乒乓球和羽毛球,但是更多更频繁的,是去检修发电机—这里拍拍,那里踢踢,发电机又工作了,可是晚上刚躺下,它又坏了,顿时一片黑暗,继电器的滴滴声四起。这时候如果恰好碰到外面打枪,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
大年初五,我们已经无心过年了,可是一个中餐馆的老板要请大家一起聚聚。我只好请小李和雇员留守,用无线步话机联络正在外面采访的摄影记者,一起去中餐馆。路上交通依然极为堵塞,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上下班高峰的北京。在有的路段,美军士兵和伊拉克警察还一起设立临时检查站盘查车辆,更是令人们怨声载道。
现在,美军已经改变了行动方式,往往让当地的伊拉克警察在外围值勤。表面上是为了树立他们帮助伊拉克人维护秩序的形象,实际上很多人怀疑他们把伊拉克警察当人体盾牌。伊战结束后,伊拉克警察伤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美军伤亡的人数,除了装备和防护措施差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危险的事情往往都是当地警察冲在前头。
第三部分第39节 硝烟笼罩的生活(3)
CNN记者之死
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2004年1月27日说,伊拉克中部城镇哈勒迪亚当天发生美军车队遭遇炸弹袭击事件,3名美军士兵在袭击中死亡、另外1名美军士兵受伤。驻伊美军一位发言人对新闻界说,袭击事件发生在当天中午,遇袭伤亡的士兵隶属于美军第82空降师。来自当地目击者的消息说,美军士兵在遇袭后曾展开搜捕行动并开枪打死打伤各一名当地伊拉克人。哈勒迪亚位于巴格达西部约70公里,也是目前反美暴力袭击最集中的“逊尼三角地带”的一部分。
同一天,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一个摄制组在伊拉克南部巴比伦省的公路上遭遇伏击,一名伊拉克籍新闻工作者和一名司机遇难,另外一名司机在袭击中受伤。
来自CNN现场记者的消息说,他们是在伊南部小镇希拉完成采访任务向北返回巴格达时遭遇伏击的。一辆老旧的欧宝汽车从后面赶上CNN车队,一名枪手从车顶天窗用AK…47冲锋枪向CNN雇员乘坐的两辆汽车开火,伊拉克籍制片人德雷德·穆罕默德及一名司机身中数枪身亡,乘坐另外一辆车的摄影师苏考特头部被子弹擦伤。
据悉,乘坐第二辆车的CNN著名记迈克尔·侯莫斯(Michael Holmes)以及另外一名制片人、一名安全问题顾问及另外一名司机均没有受伤。在受到袭击后,没有受伤的CNN人员随即把伤员送到驻伊美军第82空降师医院救治,但当警察找到另外一辆汽车时,车内已经为CNN工作整整一年的两名当地雇员已经遇难。
这是2004年以来发生在伊拉克境内的针对媒体的首起严重袭击事件。2003年9月25日,一个美国电视台的摄制组在巴格达某宾馆遭遇炸弹袭击,一名索马里籍雇员遇难,一名伊拉克籍雇员和一名美国记者受伤。此外,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也有多名新闻工作者被联军炮火误伤身亡。
媒体尽管各有立场,但总的来说是冲突中独立的见证人,是一个社会良心与良知的代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攻击往往被认为是格外严重的事件。打开CNN的英文网站,同事李骥志看到死者的照片很惊讶,说见过这个人,印象还非常好。我请他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写篇专稿,也算是对遇难媒体同行的悼念。他很快写完拿给我看。
他写道:“虽然我只见过他一面,但是他工作时的干练和热情,尤其是那阳光般的笑容,无论谁见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3年年底,一批伊拉克警察经过联军的短期培训毕业,媒体记者闻讯赶到位于巴格达东部的伊拉克警校进行采访。在颁发毕业证书之前,我试图从一位美军发言人那里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情况,但是发言人忙于应付别的事情。正在无奈间,一旁的穆罕默德似乎看出了我的意图,用标准的美音和最简练的语言把有关情况给我解释得清清楚楚,连发言人都插话赞叹不已。当时,我谢过穆罕默德,还以为他是CNN派到伊拉克的美籍记者。
“后来,和我一同到现场的摄影记者黄敬文不小心碰到了正在监视摄像师拍摄效果的穆罕默德,自己却没有注意到。穆罕默德揉了揉左臂,对站在黄身后的我扮了个鬼脸,笑了笑说:‘他真敬业。’
“经过短暂的攀谈,我才知道他年纪轻轻却已经是CNN的小头头了。我想赞叹他英语说得‘漂亮’,想了一堆词汇都觉得不恰当,最后居然随口用了一个‘beautiful’。在我感到有些尴尬的时候,他又善解人意地笑了。”
小李说,在两军交战中阵亡可以理解,被美军炮火夺走生命至少算是死得明白。人们可以控诉战争,抗议武装分子或美军的不义之行。但是,一名年轻有为的伊拉克人,在“反美”和“抵抗占领”的武装运动中成了袭击目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这,仅仅是因为受雇于一个美国媒体吗?
读完小李文章后的质问,我也良久无言,只能在他文章后面加了一句话:今天,我只能用笔挽留一个逝去的生命留在一个中国记者心中的记忆;将来,即使这些记忆已经模糊,但是他的离去留在我心头的悲哀和困惑也依然难以忘却。
这几天我们也在准备29日去暴力核心之一的纳杰夫,采访一个中国人参与的服装厂的重建项目,顺便看看那里的大公墓和传说中的“万人坑”,以及被炸弹袭击的什叶派穆斯林朝拜圣地阿里清真寺。这个国家到处都有暴力的印痕,到处都有袭击的遗迹,作为记者,我们不得不追踪并见证发生在这个国家的暴力。最新的CNN记者被伏击的事件,也给我们的出行罩上了阴影。
我们重新调整计划,决定不开我们外国牌照的汽车,租用当地人的车。但是心里依旧有些忐忑,感觉危险距离自己如此之近。但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新闻。我希望以后能自豪地对儿子说:爸爸是冒了一些险,但爸爸不想在工作中当一个逃兵,爸爸不愿给你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第三部分第40节 爆炸、手机和新闻中心(1)
爆炸了,玻璃全碎了。瞧,我还捡了两片。
真正的新闻并不在这个不乏堂皇富丽的新闻中心里,而是在那些坦克每天都隆隆碾过的大街小巷,在千千万万普通的伊拉克人中间。
早上起来,照例先上网,浏览外电,忽然又听到令人心悸的爆炸声。
清晨,6点30分……
一大早的爆炸一般不会是美军的行动,所以很可能又是一起袭击。
巴格达,这座诞生过《一千零一夜》故事的曾经繁荣宁静的古城,现在真的成了暴力之都。随后消息传来,果然是市中心的一家宾馆遭袭,装载炸弹的汽车冲向宾馆大门,随即引爆。
我立即敲响摄影记者的门。很快,在黄敬文和夏南开车去现场前,就又有消息传来,说已经至少有3人在爆炸中死亡。一个飘散着淡淡雾气、略有些寒意,正等待着暖暖阳光的巴格达的清晨,就这样宁静不再,那些似乎一刻也不曾停歇的袭击者,就这样用另一起爆炸来为我们揭开新的一天的帷幕。
我留在电脑前根据已有的消息发中英文稿,随即摄影记者和夏南也回来了,带给我现场的图片和目击以及采访得来的素材。爆炸,已经成为战后伊拉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包括我们在内暂时还很幸运没有碰到爆炸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次爆炸和袭击会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我根据他们的素材发了详讯,加了些现场描写和直接引语。作为通信社的消息,稿子自然是越丰满越好,可是每次总会有一些细节被删掉,也许是一些编辑认为和平日久的国内读者已经无法承受过多的血腥吧。
这次爆炸共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伤,其中8人伤势严重。发生爆炸的是位于巴格达市中心外商集中的沙欣饭店,爆炸时间是28日清晨6点半。在现场调查的伊拉克警官法拉·哈桑告诉夏南说,爆炸前有一辆救护车高速驶向沙欣饭店,饭店警卫开枪射击,但是汽车还是在冲过护栏后在离饭店正门大约6米的地方被引爆。他说,根据初步调查结果,4名死者中有两名西方人,8名重伤员中至少有3名伊拉克警察。
饭店二楼目前被伊拉克临时政府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长长期包租,爆炸时他正在进行晨祷,但是并没有在爆炸中受伤。美军与伊拉克警察在爆炸后迅速封锁了现场,并出动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寻找生还者。巨大的爆炸波摧毁了饭店的正面建筑,并殃及附近一个警察局,停在饭店门口的至少5辆汽车也被烧毁。爆炸后现场浓烟滚滚,场面混乱,很多住店客人穿着睡衣跑到街上大声哭喊。
离饭店大约30米的一所住宅门窗全部被震毁,屋内随处可见汽车残片。家庭主妇法伊扎·加德班对夏南说:“天这么冷,我们无处可去,也没钱修复房屋。谁应为这一切负责呢?”
听到巨大的爆炸声后,很多当地居民急忙赶到现场打听在饭店和警察局工作的亲友的消息。一些妇女在得知亲人死亡或伤势不明后号啕大哭。
只有三层楼房的沙欣饭店是巴格达有名的饭店之一,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在伊期间曾在此居住。这家饭店还靠近波兰使馆和萨达姆时期的美国驻伊联络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