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来也怪,那些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在阿普军师呼喝之后,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青竹”后面,规规矩矩的向南走去。黄帝的追兵赶来,阿普蚩尤和阿普军师两人又连手作法,引来“五更大雾”,将黄帝的追兵困在迷魂阵里,众人才得以逃出生天。
因是阿普军师所“司”(实施、操作意)之法术让大家脱的险,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后所用的御敌之术实乃“雾术”,而“雾”笔画太多难写,于是改写成一个“巫”字取而代之。其实,这巫字也是个象形文字:上面一横代表天或者雾,下边一横则代表地,而中间的那一竖就表示“青竹”了。而那一竖的两边各有一个人字,右边那个代表阿普蚩尤,左边那个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两个人联合起来才能作巫术,这也是最早的赶尸传说。
而据茅山图志记载,这赶尸的从不说‘赶尸’二字,为了忌讳他们一般说自己是‘走脚的’或者是‘赶脚’的。在这一门行当里,有“三赶,三不赶”之说。
一般来说,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理由是,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往生符咒’或者是‘轮回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
而凡是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是不能赶。其中病死的人其魂魄已被阎王勾去,法术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而投河吊颈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缠去了,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被水鬼或者是吊死鬼抓去做了替身的。他们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会影响旧魂灵的投生转世,所以这一类人是不能赶的。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属罪孽深重,遭受天谴的人,而大火烧死的往往皮肉不全,模样太过恐怖骇人,戾气过重,很容易发生尸变,所以这两类尸同样也是不能赶的。
第一章 红尘里,天灾降人祸()
话说,胡不归下定了决心跟着骆千山去做那茅山派的弟子,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和自个师傅一样驱鬼降妖,替天行道。om是以一路之上,胡不归时常借故和骆千山攀谈聊天,想探询那茅山的术法和住所的所在。可每当胡不归问起这些的时候,骆千山不是借口急着赶路,就是转了话题,对于茅山术的修习更是只字不提,让胡不归讨了个大大的没趣。
日出日落,乌走兔息。
因为赶尸一行属于吃死人饭,走阴间路的,因此胡不归师徒二人多是夜间赶路的。说到这个夜间赶路的规矩,那其中还有那么几个说道,一来死尸这玩意儿比较晦气,白天人多,世人多认为遇之不详,甚至是害怕,因此赶尸的人也怕别人误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故此才选择在晚上人少的时候行动。二来,死尸属阴,活人属阳,大部分能在白天出没的活物基本身上都有很重的阳气,茅山术里就认为阴阳相交,但不能相冲,一旦发生相容的事情,就会相冲,作用在死尸上往往就会引发尸变,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种种,赶尸的人为了避免麻烦,才选择在夜晚行路,久而久之,赶尸这一古老的行当才越发显得神秘了。
正因如此,胡不归师徒二人这才选择了白天休息,夜晚赶路。两人一路上走走停停,昼伏夜出,竞走那些人迹罕至的山边街道赶路,饿了吃些干粮充饥,渴了瓢舀山泉解渴,一连好几日的时间才送好了“客人”,收下了盘缠赏钱。其中苦楚,咱们胡大少爷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几日以来,胡不归一直跟着骆千山赶尸,起先的时候看着那些“蹦蹦跳跳”玩意儿,还有些害怕的紧,但这日子一长,黑天白日的见惯了,胡不归竟然有点熟悉了这种生活,不再和先前那样抗拒了。om骆千山察言观色,知道胡不归心里有话,他也不点破,只是带了胡不归一路北上,穿街走巷,没几日的工夫就到了黄河岸边的张家集。
要说这张家集也算是个靠山依水,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可胡不归想着是去那茅山学道术,这什劳子的张家集自然不是他想来的地方。看着骆千山推开那破烂不堪的门,轻车熟路的走了进去,胡不归心里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师傅,咱们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了?这该不会是您老说的那什么茅山派吧?”
在胡不归的想法里,自个这便宜师傅骆千山身为茅山当代掌教,怎么说也是一教之尊,门下信徒没个千儿八百的,也得有个几百人吧。而且,看那破旧的茅草房,上漏阳光,下长糟糠,能不能住人,这事儿还在两可,怎么看也不像是个教派的模样啊。
“师傅,您回来了!”就在这时,一个年约三十多岁,身着农人打扮的中年人听到声音,从屋子中走了出来,帮骆千山提起了行李。骆千山将行李递给那中年,指着胡不归,给两人介绍道:“中舟啊,这个是师傅在外面新收的徒弟胡不归。。。不归啊,这个是师傅给你提起过的大师兄卫中舟。”
胡不归瞧的那人面相忠厚,打扮粗塌,半点也无出家道人的模样,再看这处地方,心里不免有些失望。但他那位叫卫中舟的大师兄,不知是真没看出来,还是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依旧热情的和胡不归打着招呼:“四师弟,你好啊!一路辛苦了吧,快进屋歇歇脚,喝口水。”说着,卫中舟就将师徒二人迎进了屋子内。
“大。。。大师兄,那个,那个,整个茅山派就咱和师傅三个人么?”进到屋里,胡不归垫着脚四下打量,墙壁是泥胚砌的,上面挂着几幅不知名的书画,屋顶是茅草搭建的,连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端的是简陋无比。
“哦,你是说二师弟和三师弟啊!”卫中舟听了胡不归的话,先是愣了一愣,憨笑解释道:“他们前几日有要紧事情处理,所以,一直出门未归,我想过几天就应该回来了吧!”
一直在冷眼旁观的骆千山,这时开口说话了:“小子,我知道你在想些什么,你是不是在想,咱这茅山派为啥不在茅山,却在山东是么?还弄的如此落魄是么?”
话说,当年正值建国初年,社会局势****。各地兵匪之间混战不断,战事频繁发生。然而,就在全国人民饱受战火之苦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却悄然降临中华大地,致使许多省份颗粒无收,成千上万的人成了灾民。许多人为了能有口饭吃,不得已卖儿卖女,甚至有人挺而走险做起了马匪,或是倒卖烟土,走私军火之类缺德到底的勾当。
茅山一派虽然有上千年的传承,但说到底那些门人弟子也都是人,诺大的茅山派人口足有几百上千人,那吃喝拉撒自然也是个大大的问题。骆千山自从做了那茅山的掌教之后,无一日不为吃喝犯愁。到了那大旱天灾之年,整个茅山派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无奈之下,骆千山这才遣散了门人,带着自个的几个徒弟,一路给人做法事化斋到了这张家集,定居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多年的时间。
胡不归自小生活在胡家大院,那时虽说胡家已经衰败,但那吃穿还是不愁的,他哪里知道这许多民间的疾苦愁深。这一路走来他也曾见过许多身形邋遢,乞讨问要的路人,听了骆千山这么一说,他才恍然大悟。
虽然,胡不归心里挺失落的,瞧着这地儿确实不咋地,但如今的他孤身一人,也并没有其他的好去处,是以这才安心的住了下来。
这间茅舍总共就那么几间的屋子,好的大的那间,自然是给师傅骆千山住的,另外腾出一间布做神坛道场的用所,剩下的几间才是胡不归师兄弟的住所。
起先,在张家集的那几个月里,胡不归没少受了罪,吃了苦。这一屋子的人那都得吃喝拉撒才行吧,既然是这样,那么必然要用到花销。骆千山师徒穷的叮当做响,那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只有实在是迫不得已了,骆千山才会带着自个的两个徒弟出门给人做上几场法事,欺神骗鬼的混上几顿饭吃,当然,期间也没少受了人家的白眼和嘲讽。
这胡不归原本是纨绔的胡家大少爷,虽说现在改了不少,但骨子里那份劲儿却还在。好吃好喝的惯了,他哪能受得了这样的苦,所以经常没事的时候,窜拥了老实的卫中舟,在这张家集里东家偷只鸡,西家偷只狗的来打牙祭。为了这事儿,经常有事主找到家里来,师兄弟两个没少受了骆千山的打罚。
对于自个这个小徒弟的心思,骆千山也清楚的很,是以对他管教比较严格。平日里,太阳没出就让胡不归绑了二三十斤的沙袋,去那十几里外的黄河边上打水,早饭之前将家里的六七口大缸打满水为止。如果做不到,那早饭可就没得吃了。。。
第二章 点朱砂,请仙开慧眼()
胡不归不过是个年仅十八九岁的少年,做这种超负荷的训练他哪能受得了,那打水的活儿自然是完不成的。om所以,一开始的时候,饿肚子是经常有的事,打完了水,练完了拳脚,还要跟着自个那大师兄下地干活,日复一日,苦不堪言。
当然,胡不归也不是省油的灯,心说你这老头子变着法的折磨咱,咱也不能让你好过了。。。
自打开始训练的那几天起,胡不归基本上每天都往师傅骆千山吃的饭菜里加点佐料,不是吐两口唾沫,就是弄点柴灰,有些时候甚至是往师傅的内衣裤里面撒些辣椒面胡椒粉什么的,但当师傅骆千山穿上之后,其后果可想而知,一顿胖揍教训也或者是加倍的超负荷训练也随之而来。
其实,这也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报复,超负荷的训练每天照常进行,胡不归照样每天往师傅的饭菜里加料。。。。。。
不过,这话说回来,骆千山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