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一切到了吴长城哪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没办法老家伙就是典型的军人作风,什么心理健不健康的,根本就不知道是个毛的东西,郁闷了,想不开,有想法,直接拎到政委那里去做思想工作。
他从当兵那天起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当他成为领导后,一样这么要求下属。
当然了,要是在平常吴长城也懒得管这些,在飞行试验中心时,他就很少过问薛强他们的胡侃,最多打个照面过不去,就瞪一眼了事。
问题是现在藏区南部地区的形势不是很复杂嘛,空军首长希望运6能够尽快派上用场,所以吴长城这个专家组成员,同时也是试飞测试的主要领导,身上的压力非常大。
因此最近这些日子,被高原紫外线晒的黢黑的吴长城真的就跟黑包公似的,对谁都不假辞色。
薛强和秦毅斌也知道最近吴长城不好惹,于是赶紧立正,随后主驾驶员薛强汇报道:“报告,此次飞行一切正常,各项仪表工作正常。”
“有没有什么不足?”
“这个……”薛强犹豫了一下。
“有就说。”吴长城有些不耐烦。
“启动时,能感觉到发动机有点儿肉,没有在飞机试验中心时那么足。”薛强连忙回答。
就这样在吴长城一番询问下,这次高原首飞的情况被一一呈现出来,比如起飞速度要比飞行测试中心时高;比如说距离地面一千米时螺旋桨出现快速结冰现象;比如说降落的时候刹车系统有些松……
庄建业赶紧让书记员将薛强和秦毅斌的意见记录下来,很快就写满了两页纸,这些东西连同林光华对运6本身的情况检查,将成为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对运6整体改进的宝贵意见。
写书的人常说,好书都是一遍遍改出来的;这个道理落到飞机也是一样,一款好飞机同样也是一点点改出来的。
运6虽然很高,但不代表完美,就那这次高原首飞来说,半个小时里暴露出来的问题着实不少。
送走了薛强和秦毅斌,庄建业赶紧整理记录的问题,就准备返回屋子歇了一会儿,可还没等他跟吴长城道别,却将吴长城拍了拍运6的螺旋桨,旋即转头看向庄建业抢先一步问道:“小庄,你们的d—40燃气涡轮动力装置到了什么程度?”
第四百二十章 航空动力核心机
“这个……”发现吴长城问的认真,庄建业绝的这位的脾气有点儿不好,就斟酌了下语言,可还是没找到合适的,便很不要脸的把皮球踢了回去:“您老不是去了过腾飞航空动力厂了嘛,心里应该是有数的。”
吴长城没想到庄建业会这么说,微微愣了一下,黝黑的脸忽然呵呵一笑,用手指点着庄建业:“老丁他们说你滑头,还真没错。”
说完又叹了口气:“还好你们厂的危机意识强,早早就开始在小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上做研发投入,现在又有航天部门的小型涡喷动力的技术加进来,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如此才能人放心一些,要是跟滨江厂的小型双发运输机一样那就……嗨……扯远了,先吃饭吧,下午还有的忙。”
本来好好的吴长城说着说着,便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落寞与惋惜之情,旋即摆了摆手,裹着军大衣就朝着不远的场站营房走去。
看着在寒风中有些萧索的吴长城,庄建业脑袋没来由的一阵眩晕,拿起氧气袋死命的吸了两口,这才让脑袋清醒了些。
旋即便在心里抱怨,知道自己大脑缺氧,还说这些让人浪费脑细胞的事儿。
不过抱怨归抱怨,庄建业其实也知道吴长城看似没头苍蝇的一番话,实际上是为了他们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好,因为那番话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无论如何不要放弃现有的小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
为此还特意说了下滨江厂的小型双发运输机。
庄建业虽然大脑缺氧但又不是傻子,吸了氧气后聪明的智商自然会重新占领高地,哪还听不出的吴长城的言外之意。
运6之所以能立项,除了本身针对高原的精准定位与独有的技术外,更关键的是围绕运6身上的一系列引进技术都有相应的国产化配套作为支撑,特别是动力方面,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一直在加紧研制和完善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tpe331—10型同级别的d—40系列燃气涡轮动力装置。
而且进展很快。
这一方面是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前身,腾飞厂喷气动力办公室这些年不断在航空动力方面的投入和研发,经过d—20和d—30系列燃起涡轮装置的研制和生产,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
特别是d—30作为冷热电联装置的核心动力设备,在实际应用方面给予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不少有益的反馈,使其反过来更有针对性对d—30进行优化和改进,另其更加成熟和可靠。
另一方面便是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无论是曾经的h公司,还是现如今的行动者公司,除了是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赚取外汇的生意伙伴,同样也是对外技术输入的重要渠道。
尤其是航空动力方面,无论是h公司提供的美国汉密尔顿公司生产的t—6系列apu辅助动力装置,还是行动者公司提供的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出产的tpe331系列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正是这个系列的小型涡轮燃气动力装置,给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颠覆式的巨大推动作用。
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这两个系列小型涡轮燃气动力装置,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根本就不会从原来的喷气动力办公室这么个研究机构,升格为正是的制造厂。
因为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的航空动力研制经过对美国两家公司的技术吸收,再加上本身产品的实践,逐步从一个型号、一个方案、一个专门生产配套的单一模式,开始向以核心机为主要架构,配套环节加强的,核心复合模式转变。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模式转变,除了庄建业可以引导外,主要还是因为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的底子太薄,虽然有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作支撑,可终究比不过那些有国家做背书的航空动力厂。
若是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做的是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话,说不定还能有所改观,毕竟部委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极力推进大推力航空发动机项目,不管型号怎么变,路线一直再坚持,所以无论那个厂,只要区做,就会有或多或少的经费支持。
可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基于当时的无人机,做得是小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这就很尴尬了。
倒不是部委不想帮,问题是在国内产业结构中,小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一般归属于航天部门,因为这是他们导弹上的配套;航空部门的飞机配套的是大功率。
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的东西不大不小,正好夹在中间,航空部门有心想扶持可顾虑航天部门的态度,航天部门又有些自我封闭,根本就不待见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
于是那几年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真的是猪八戒照镜子,只能苟着猥琐发育。
这个状态直到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成为横跨航空、航天两大业务的改革试点,这才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等到这类天上掉馅饼,估计坟头草都能埋人了,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也是一样,要是盼着试点落地,真的是死透透的。
所以如何更好的把产品推向市场,同时降低成本,就成为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在试点落地以前那段时间最核心的经营思路。
推向市场不用说,基于d—20和d—30 系列的冷热电联装置的市场占有率还算可以,市场化的成果非常不错。
至于降低成本方面,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用的便是核心机思路。
没办法,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小身板儿要是跟其他航空动力大厂一样一个型号,一套思路,一套方案的,根本就耗不起,如果型号成了还好,可航空动力失败的几率极大,万一垮了,估计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恰恰这个时候,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通过对t—6系列apu辅助动力装置和tpe331系列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研究,发现这两款动力装置的功率、大小甚至用途都不同,但是从压气机、燃烧室到涡轮这一段的结构、运转模式、工作特征极为相似。
剩下的进气、空气压缩、喷口更多是以这段核心设备的不同设备的衍生。
有了这个发现,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上下有种立时顿悟的感觉,既然航空动力可以基于核心设备进行不同任务的衍生,那成本不就可以大大降低?
于是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就这么在姥爷不亲,舅舅不爱的情况下,无意间推开了一扇通向金光大道的门。
第四百二十一章 HX—4—1型核心机
当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的前身,腾飞喷气动力办公室将他们发现的结果以及附带的成本把控方案,以简报的形势汇报给庄建业时。
还没往这方面布局的庄建业也是吃了一惊,没想到当时的喷气动力办公室会做到这一步。
按照庄建业原来的设想,等着当时的腾飞厂在航空专业设备和有人驾驶飞机这两块转型新业务立足跟脚,取得一些成果后,在反过头来促进核心机的转型。
如此考虑,主要还是航空燃气涡轮动力装置的投入太大,腾飞厂转型之际需要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这样才能有充足的资金对航空燃气涡轮动力装置进行扶持。
其次还是觉得腾飞厂在航空燃气涡轮动力装置方面的底子有点儿薄,满打满算才做出来d—20和d—30两个系列的燃气涡轮动力装置,至于功率更大的d—40,整体还未成熟,就算加上,也才三个,很多方面的积累还很不足。
所以庄建业当时觉得还是利用这三个型号夯实下基础,这样在引导着往核心机方面转不但阻力小,而且资金与技术上的难度也不会太大。
不管怎么说以核心机为基础,衍生不同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