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就是想找个地方自个儿待一会儿,让自己好好静一静。
她想到了前世挂在床头的那句话:人生莫依倚,依倚事无成。
一个人若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别人的身上,一旦失了这个依仗,只怕再也没有活下去的能力。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还是要靠自己。
就算只有一个人,她难道就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吗?
春看花,秋赏月,那样的惬意她又不是不能够拥有。
因此,凡事只要想开了,就可以云淡风轻了。
黎明的时候,她迷迷糊糊的睡去。却睡的并不沉稳,等到院子里有人走动的时候,她也就睁开了眼,却并没有起身。若非小腹胀满,她宁愿多赖一会儿床。
她自行穿了衣服,将头发扎成两个麻花辫,这才走了出去。
“姑娘,你起了。怎么也不喊奴婢一声。”红枫等在外面,笑脸相迎。
明昭道:“我自己能行。净房在哪边?”
红枫忙去开门,“在院子的西南角。”
明昭道了谢,径直踏入了院子。
等她从净房出来,朝阳已经将光辉洒满了院子。
向禹倒背着手进来,看看将小脸洗净的明昭,不觉皱了眉头,脸色倒还好,就是这头型还真有些没法看。“没事了吧?”
明昭笑笑,“早饭好了吗?饿了!是不是吃了早饭就可以进城了?”
半点没有问周承颐的暗示。
向禹的眉头皱的更深,“事情都已经办好了,早饭去前面吃吧。”
“好!”明昭无不可。至于事情是怎么解决的,魏希颋是死是活,周承颐人在哪里,她失去了所有关心的兴趣。
她虽然什么都没表现出来,但实则已经万念俱灰。
直到吃了早饭,他们一行离开客栈,周承颐都没有再出现。就连店家都是欢天喜地的把他们送走的。
明昭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就好像昨夜的一切都不曾发生似的。那所谓的袭击、火烧就仿佛是她做的一场梦,而魏希颋和周承颐的先后登场也不过是梦里的场景。
明昭觉得自己的意识进入了恍惚状态,若非左手掐右手的虎口穴感受到了疼痛,她几乎都要以为自己的古代生活也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了。
可大梦一场七年,这个梦也真够长的。
瀛州城,从城门打开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繁华。
明昭不是第一次来,因此看待周边的精致都是兴趣缺缺的木然。
她唯一的主动出击,就是自行下车都路边店里买了个帷帽套在了自己的头上。
向禹京城就使人给知府送了拜帖。
知府大人竟是亲自来迎,请他们住进知府衙门。
明昭摇摇头拒绝,跟向禹解释说她想去住她买的那个庄子。天一天比一天冷了,冬小麦的种植也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了。
向禹看看明昭带着的人,倒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者说兵分两路各行其是也能事半功倍,也就点头同意了。然后嘱咐了半天,才把人放行。
明昭也没在城中停留,直接穿城而过,去了城南的庄子。
她其实在城南买了两个庄子,各有五百亩。没有连起来,而是中间隔了二十里地。当时的想法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不能隔得太远,也好来个彼此照应。
而且,她在北地置办的庄子也不止瀛州有,其他地方也算是星罗密布。
庄子里的农人都是她带出来的那批鼠辈的家人,她让人为她卖命,自然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她打算金盆洗手,那些个人也都可以解甲归田,消失的完全不留痕迹。
也因此,明昭进了庄子,哪怕没有提前报信,一旦被人认出,整个庄子就都沸腾了。
她先到的是上河庄,庄名因在河的上游而得名。河的源头是一座一眼望不到头的水库,跟宜县的杜鹃湖有的一拼。水库被三面的高山环抱。
上河村就在水库的东南角的丘陵上,出门就是堤坝,很是方便。
当初明昭见了这么个地方,那是一眼就相中了的,觉得这里的精致应该是不输凤凰城的。而她也没有了再打造一座城的打算,就想着保持着这里的田园风光。
上河村占据了半个岭,其余地方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
这样的一个所在,真的跟世外桃源差不多。
庄子里住着二百多户人家,都是千篇一律的四合院的样式,都是比照着明昭在这里的院子建造的。
而且所有的住户都是举家搬过来的,没有外地人本地人的歧视。
当初他们来,都是给足了安家费,并且按照人头,每个人分两亩口粮地的。毕竟一个庄里的土地有限,就只能事先设好了规定,凡是添丁加口的,都会得到新地。但同时,减人口的都必须把相应的地归还到公中来,这当中就包括了出嫁外地的和死亡的。
至于口粮地多出来的土地,有条件的人家还可以租用,只需要缴纳很少的租金就可以了。
明昭来到此地,几乎整个庄子都沸腾了。
上河庄的庄头是全庄人选出来的,明昭也再三考察过的,叫李云,三十多岁,只一个种庄稼的好手,跟明昭比邻而居。明昭不在这里的时候,房子的钥匙都是交到他手里让他帮着照看的。
李云将围观的男女老少驱赶了,开了院门,将明昭迎了进去。“房子三天打扫一次,就备着昭姑娘随时能回来的。”
明昭忙道谢,“多谢李叔了!”
房子被打理的很好,她回到这里,也是觉得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惬意。
若是以后能在这里终老,也挺不错的。
李云嘿嘿笑,给人憨憨的感觉,“大家伙都盼着姑娘回来呢!”
我在古代当团宠
第三百二十二章 人心所向
明昭笑笑,她带出来的那帮出生入死的兄弟,应该是盼着她吧!
李云的长子李石就是跟着她干过好几票的,人也非常的激灵。
李云的妻子人称云婶子的抱着个一岁的孩子走上前来,“昭姑娘这次回来,可要多住些时候。这家家户户的可都存了些好东西,就想着等昭姑娘来了能到家里吃顿家常便饭呢!”
明昭的眼中潮热,这些淳朴的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她其实也没为他们做多少事,他们却把她当菩萨一般的供奉。哪怕带着他们家的小子刀尖上滚生活,他们都毫无怨言。
她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更多的还是利益的考虑。他们能这般对她,固然有他们良善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从前的生活太苦了。她不过是那个恰巧出现,救他们于危难的人。
战争让很多的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被人当野狗似的赶着跑。
她救了他们,收留了他们,给他们食物,给他们衣服,给他们了这一方净土。但她也从他们里面征调了壮丁去做铤而走险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还丢了性命……
“那我可要把每家的饭吃完了再走。”明昭笑着道,“这孩子可是您的孙子?”
被这么多人惦记着,她突然觉得自己来这古代走上这么一遭,还是很有价值的。
云婶子笑着道:“老二家的,已经一岁半了,就是有点儿怕生。”
明昭就跟她话起了家常,“这是让老二跑到老大家前面了?”
云婶子直接笑出声来,“老大自从跟您出去见识了一番,就有些眼高于顶了。早前就跟我们说了,不要给他定亲,他这找媳妇,还非得要会识字的。你说,那样的能好找吗?可谁知,半年前回来,竟是真的带回一个秀才的女儿,识字不说,说话都文绉绉的。模样性情都好,就是干不了太重的农活。”
明昭听了暗暗称奇,“自己带回来的?在外面成的亲吗?那秀才的女儿是哪里人?”
云婶子叹口气,“南边的,据说是家里打仗打没了,跟着她爹出来逃难,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她爹又病了。好巧不巧的被我们家老大遇上了,她爹临终托孤,两人在土地庙里拜了堂,然后又一起葬了老的。两人就回了这边。”
明昭听着也是一阵悲戚,战乱真是祸害了太多的人。像这种患难夫妻,倒也算是悲剧里可慰人心的地方了。至于所谓的三媒六聘各种礼数,对于如同蝼蚁般活着的平凡人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云婶子又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庄子里的事,等着明昭这边都安顿好了,才又起身告辞。
晚些时候,明昭去了李云那里,让他喊了庄子里有威望的一些人来说话。没想到的,那几个跟着她出生入死的竟然都来了。
明昭先认识了一下李云家的人,老两口原本是有三男两女的,一个女儿嫁人了,后来走散了,就没了音讯。另一个女儿在逃命的时候得病没了,还有个小儿子则被土匪给杀了。如今剩下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娶妻,老二还生了孙子。老两口这才觉得是真的活过来了,日子有了奔头。
云婶子还着重把李石的媳妇姚芝领到明昭跟前见了见,长得眉清目秀不说,整个人果然透着一股子温婉的气质。只是落在明昭身上的视线太过炽热,难免让人心生警惕。
明昭蹙眉,忍不住的问道:“你是哪里人?”
姚芝目光躲闪,“曾经是大历人,如今大历朝不存在了,换成了大齐朝。而我又来了北地,现在算是北地人吧!”
明昭听着她不加掩饰的家乡口音,眉头都快皱成一个倒八字了。
但这会儿,该来的人都来了,李石过来相请,明昭也就打消了继续询问的念头。
把人集中起来,主要是为了交代试种冬小麦的事宜。
“这件事,肯定要在整个的瀛州都推行的。镇北王的人已经去见知府了。既然这件事早晚都得干,我还是觉得先下手为强。种子这两条应该就能够运来。我也不强求你们,你们的口粮地种与不种,全凭你们自愿。但是租用的地必须全部种上冬小麦。口粮地要是想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