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年人哈哈笑着道,“你这样的认识不好,做大事首先要有可以拓展的根据地!地盘一大才施展得开嘛。”
中午就在这里吃了一顿部队小灶饭,整个仓库溜达了一圈,从这里出来后,看着身旁就是恢弘的军博馆,李南池猛然意识到:
元旦之后,自己这往后就是和军博馆做邻居了?
第144章邻居的地儿有了下家
军博馆是恢宏大气的,牌匾都是金光闪闪的。
李南池站在边上看了半晌,说起来以后自己也可以整一个同样金光闪闪的牌匾挂在旁边。
牌匾镀金了都没事儿,在这旁边还有人敢来撬牌匾的话,那就真不知死活了。
抬脚走进军博馆,今儿是工作日,游人并不算多,展览馆里空出了一片又一片空间,零零散散的几个人,拿着相机对着橱柜里面拍,都没有注意到李南池几个人。
展柜前的讲解员小姐姐倒是认出来了这行戴着蛤蟆镜的人,但她们的专业素养很高,工作时间不会离开工作岗位。
看着展厅橱柜内的一行行老物件儿,盯着卡牌上的物品主人和事迹介绍,李南池脑海中浮现了许多从北伐开始到建国一刻的经典抗战影片。
尽管这条时间长河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在这个时空已经被拍摄,甚至于建国的那些人那些事已经被翻拍了一只手掌数不过来的次数,但在李南池看来,自己亦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如今这个时空的军事抗战片低迷日久的原因,李南池认为在于对抗战历史的呈现一板一眼,秉持的是跟拍纪录片的严谨,要的是对历史的尊重还原。这样做自然严谨很好,只不过这种思维下,对于艺术加工是个极大的制约。
就比如原时空的《亮剑》,李云龙这个人物本身是不存在的,他是以某个人为骨架,从多个人物中提炼出事迹充实到骨架上凝练成血肉,最终艺术化的创造出这个任务,成为一个抗战群体的代表。
要是一板一眼的去呈现那段抗战历史,像李云龙这样的角色形象那就不可能被创造出来了。
何况,历史就摆在那儿,英雄故事说多也多,可适合呈现在镜头里、有价值呈现在镜头里的,也就那么些了。
李南池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后认为,原先对于这些历史抗战片的拍摄有些历史英雄主义,他明白这是无法避免的,抗战片不凸显出英雄让观众有代入感,那还拍个毛?
但问题是,从英雄视角来拍的这些片子,都是高屋建瓴的,从大人物和战斗英雄的视角拍战争局势的走向,确实是英雄豪迈了,但大人物和战斗英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值得拍摄的人物和英雄都拍完、看似拍无可拍之后,现在的军事片市场整个儿就进入了低迷期。
不过自打自己整出《小兵张嘎》之后,从小人物讲述抗战岁月这一视角开始显露苗头,像川蜀和齐鲁两家卫视没事儿就反复播放的“抗战霸王花”、“神勇掷弹手”这些新出来的抗战片子,都是以小人物视角展开的。
当然了,只是这些开头有些走歪了,这算是走上了旁门左道,虽然也是从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但小人物却是拥有神人般的本事,拍得有些偏神,所以有些不入主流的眼。
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条路是错的,小兵张嘎和地雷地道两部姊妹篇都验证了朝着小人物大历史的方向走下去,在这个时空是完全可行的,所以李南池决定在现今的发育阶段,继续走小人物大历史的路子,接下来要拍的《三毛从军记》就是如此。
此刻,李南池眼里看到军博馆老物件,可心思已经不在这上面。
对于以往这段峥嵘岁月历史的影片再现,他心中大抵形成了一条清晰脉络,不过对于现代背景的军事片,李南池觉得自己缺少一些认知。
想到这里,李南池向旁边的陈婷吩咐道:
“陈婷,回去后告诉唐经,让他组织人手,做一个军事片现状调查,方向放在现代军事片。”
唐经本来就是集团市场战略调查部的一个研究员,现在让他干这个,正好专业对了口。
陈婷点头应答道,“好的,老板。”
就在几个人在展柜之间徘徊闲晃的时候,一个负责展厅的副馆长走了过来,脸上带笑道,“李导,欢迎光临哈哈!”
李南池如今走在社会上,到哪里被认出来都会被称呼一声李导。
无关他的年龄,而是所达成的成就。
旁白的一个讲解员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展厅负责人徐馆长。”
来者并不是军博馆的一把手,只不过喊人不喊副,这是默契。
李南池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客气的说道,“这还惊动了徐馆长,我们路过这里,就进来看一看。”
徐馆长客气的说道,“我们这里是值得好好看一看的,打仗那一会子的老物件咱么这里都不缺,说不定能激发激发李导的创作灵感的。”
“嗯,往后有的是时间过来!”
“哦?”徐副馆长真的只是在客套一下。
李南池笑着说道,“红星厂在元旦后就会搬到你们的隔壁。”
“隔壁不是军需仓库哦!明白了,他们正好搬走,你们正好搬进来。”
徐馆长随即恍然,对于隔壁邻居的事儿他还是知道一些的,这会儿看向李南池的眼光多了些其他的色彩,能用上部队的不动产象征意义可不容小觑的。
馆里还在商量着要不跟邻居协商协商,反正大家都是挂着一个军字头的,与其把那块地儿放在那儿积灰,还不如做军博馆的物件展览场所。再者,馆里想弄几架老式飞机和炮艇回来,可是那玩意儿实在有些占地儿,要是能把邻居的地儿给借过来,那就足够折腾了。
不过现在看来,邻居的地儿有了下家。
虽然遗憾,不过往后两个文艺单位连在一块儿,说不定也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徐馆长客气道,“那感情好,以后咱们两家单位就守望互助了哈哈。”
在军博馆又逗留了半天,到了五点多钟临近下班的时候,一行人才各分两路,李南池和姜苗苗回天空制噪基地,陈婷几个回到红星影视。
“前面那个卤煮前停一下。”
“干啥?”
姜苗苗边解安全带边说道,“我买点酱鸭掌,晚上不是有你参与录制的《渴望的生活》开播么?零点【稻香】还会正式上线,买点儿晚上边吃边看结果。”
这京城的大街小巷,永远不缺乏卤煮的摊点儿,多数都挂着老字号的牌子,但姜苗苗能在一众老字号中锁定口味最正点的那一个。
晚上九点五十八分。
广告之后,芒果台推出的《渴望的生活》第三季第一集“山里面的开学季”正式出现预告画面。
预告画面里。
张蕴雪、任敏和几个漂亮的小姐姐陆续抵达蘑菇屋,同章梓、何老师拥抱,同彭彭、黄老师打着招呼。
当一伙人从山上捡拾着木柴回到院子开剁的时候,李南池拎着一只盒子,黄飞一道挂着背包出现在画面里。
第145章 影视0。4个收视百分点(五千字大章)
等待一件自己渴盼的事情无疑是度秒如年的。
理发店的小芳在这一周里,最渴盼的事情就是等待《渴望的生活》开播。
她是李南池的歌迷,当初考编受挫、名额被人挤占,心灰意冷回到老家苏北的小芳,在心思低沉的时候就是听着李南池的歌慢慢缓过来的。
现在,小芳已经在苏北老家考了个教师编制,虽然每天的生活没有沪都那么繁华热闹,但胜在人轻松许多,周末双休的时候还能陪着父亲溜达溜达,平常的日子也有有滋有味。
换了一个舒适人生的小芳如今是李南池的铁杆粉丝之一,她认为是李南池的歌在自己人生灰暗的时候带来了亮光,所以在芒果台这周开始在电视上反复宣传《渴望的生活》新一季第一期有李南池出没、尤其是还现场创作了一首新歌的时候,小芳就在一直期待着。
和小芳一样的,还有很多,甚至于一些乐评人和音乐圈里的一些人也出于新歌在关注这个节目。
这批人对于李南池在里面创作的新歌期待大过了对节目本身的期待。
不过,芒果台毫不在意这些啊!
对芒果台而言,只要这些人坐在电视前,看着节目本身,那对于他们而言,这就完全够了!
此时此刻,芒果数据监测台。
在节目即将开始的时候,实时收视率已经达到2307,这比第一季首播1707的收视率直线上涨06个百分点。
收到数据员微信发过来的截图,《渴望的生活》导演嘴咧得很开,首播伊始就能有如此收视率,至少是可以确保这一季节目取得开门红的。
特邀李南池和黄飞过来,果然是一个成功的决定。
万众等待中。
节目在预告之后,终于迎来了首播!
小婷满怀着期待的坐在沙发上,为了照顾隔壁的老父亲,她把声音调的很低,仅留自己可以听见。
除了电视,小婷还用平板登上了网络端,因为网络端口的直播可以发送弹幕,作为年轻人,她喜欢这种在弹幕随时发表观看感受的互动方式。
进入节目正片。
画面是无人机航拍整个蘑菇屋的时候,小婷的平板上,弹幕浩浩荡荡出现:
“不容易啊,先导片的预告之后,等了池大一周,终于是开播了!”
“期待新歌中”
“影迷粉过来打卡!”
然而,一群人蹲着屏幕看了半天,十多分钟过去了,无论是歌迷粉期待的新歌、还是影迷粉期待的“李南池+黄飞”这个军事抗战片导演组合,依旧没有出现。
满怀着期待感而坐在电视前的粉丝有些不耐烦。
“池大这么还没出现?”
“快点出现啊!什么情况啊这是?”
在催着等着的弹幕中,已经三十多分钟过去了,参照这档节目前两季每集节目的时长,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