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帮这女孩把子弹取出来再说!
陈招呼巫小柔和西蒙尼,三人来到朱巴河洗了手,他把就地做手术的决定告诉两名队友。
西蒙尼说出了一个好消息:“我以前替同伴挖过肩胛的子弹。”
陈赞叹了一句:“你们意大利黑爪党的人真是多才多艺!”
回到皮卡旁边。
三人将女孩抬出来,平放地下。
女孩昏迷不醒。
枪伤在左大腿的正面,缠着一圈绷带,应该是女孩或者同伴做的简单止血处理。
巫小柔将绑扎带解开,一股泛黑的血液呼地涌出。
三人七手八脚,将女孩的牛仔长裤脱了下来,立刻看见了伤口的样貌。
一个五毛钱硬币大小的枪眼,流着黑红的血,但流量不大,应该没有伤到动脉,不幸中的万幸。
西蒙尼拿陈的工兵铲,在地下刨了个小坑,又从皮卡后车厢拿下一桶汽油,倒了一点在坑里,用火柴点燃。
拔出9军刺,在汽油火焰上烧烤,消毒。
“陈老板,巫小姐,你们按住她!”西蒙尼吩咐。
巫小柔蹲跪,压住女孩的双腿,陈将女孩的双手别到她身后,紧紧抱住她的上半身。这会救人要紧,陈也不管是不是抱住了女孩的好身材。
西蒙尼手持军刺,刀尖慢慢扎进女孩的伤口,沿着大腿的走势,纵向切开一个口子。
“呜!”女孩吃痛,醒了过来。
西蒙尼抓起女孩的牛仔裤,塞到女孩嘴里:“不要动,我们在给你做手术!”
女孩点点头,用力咬住自己的裤子。
西蒙尼将军刺慢慢刺入女孩大腿,缓慢地用刀尖去感应弹头的坚硬。
确定了目标位置,西蒙尼左手抓紧女孩大腿,手指挤压两侧,右手刺刀贴住子弹,一点一点将弹头往外挑。
女孩痛得浑身抽搐,身体扭动,陈和巫小柔一个抱身,一个压腿,不让她乱动。
终于,西蒙尼用军刺将弹头挑了出来。
意大利人又从背包里拿出卷纸,吩咐巫小柔替女孩擦掉伤口的血迹。
巫小柔擦掉一些,伤口又流出一些血,好在血量不大。
西蒙尼从皮卡的工具箱里找出一支老虎钳和一支扳手,两者配合,将十棵ak子弹的弹头和弹壳分离,火药倒在伤口上。
点起一根火柴,引燃火药。
轰的一声!
“啊!”女孩发出惨烈的呼叫。
“ok!她应该不会严重发炎了!”西蒙尼也是累坏了,一屁股坐在地下,用手背擦额头的汗。
“西蒙尼大夫,你真行!”陈由衷地夸奖。
“谢谢你们!太谢谢你们了!”女孩的精神状态好多了,疼痛也不像之
前那么剧烈,忙着开口说感谢话。
巫小柔从桶包里找出她的压缩折叠小盆,跑去朱巴河边打来河水,又从女孩的背包里找出她的毛巾,给女孩洗脸擦手。
东南方向有几座废弃的民宅,虽然破败不堪,但好歹能勉强容身。陈三人来到朱巴河边,洗漱干净血污和泥污,驾车进驻那片民宅。
五座由泥土和石块搭建的房屋,原主人已经离去,房子里只有一些很原始的东西,木桌椅都被烧烂了,屋顶全部被焚烧殆尽。
陈将皮卡直接开进其中最大的一间残屋,算是做了车辆隐蔽。
三个人抬着受伤的女孩,入住隔壁的一间破屋。
就在房间里,陈用工兵铲挖坑,西蒙尼用相应工具搭了个吊架,五只美军不锈钢饭盒被悬挂,里面倒入饮用水、面粉、英国牛肉罐头、盐粒。
巫小柔从房子附近捡来碎木头,放入坑里,又加入了一点汽油,点火,煮出了一顿品质一般、却在此时此刻显得十分美味的战地乱炖。
吃上了汤汤水水的热食,几个人的心情也变得很好,女孩主动讲述她的情况。
女孩名叫玛丽安考斯特,死者名叫汉斯,两人是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公司简称bbc。
玛丽安和汉斯与陈三人是同一天抵达摩加迪沙港口,当时他俩就扎在港口接待站一百多个人当中,那时候陈正跟凯卡特猫在墙根谋划揭露洋垃圾倾倒案,没能从人群里辨识这两个bbc记者。
陈和凯卡特那天夜里偷英国货运公司的车,那个时候玛丽安和汉斯已经坐上美军的军车离开了码头。
美军不许记者们接近摩加迪沙,也懒得把他们送进美国佬自己的军营,于是按国家和地区分配,把一帮子母语是英语的记者给发配到了位于基斯马尤的英军基地。
英军对待凯塔和陈,态度是玩傀儡和打发叫花子,但对待他们自己国家和英联邦国家的记者,那叫一个殷勤,好吃好喝伺候这帮记者大爷。
推荐下, app 真心不错,值得书友都装个,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记者们来索马里不是为了渡假,他们带着采访任务。
英军上校不许记者乱跑,劝他们随便拍几张照片就走,理由是索马里太危险。说辞很诚恳,但怎么可能劝走这帮地位高尚的记者呢。
记者们的主意都很大,他们不理会上校,也不接受英军的管辖,他们自己找采访的方向。有的人去了中朱巴的边境隔离区,有的人弄到了英军的车辆又开回摩加迪沙,有的人去了基斯马尤西南的肯尼亚边境封锁线。
玛丽安考斯特和汉斯,这俩家伙不愧是bbc的记者,采访思路与众不同。
第1386章 BBC女记者
俩记者知道在英军的保护下什么有趣的素材也采访不到,于是要求英军送他俩来到了一支土耳其维和部队。
这里面有个事就很值得琢磨了,看出英军的狡猾。
英军的部队主要驻扎在索马里北部和西南角,两处地带的当地武装连同绝大部分人口已经被驱赶进了内陆,所以这两处海岸周边是相对安全的。
插一句, app 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内陆不安全的地区,交给友军去执行任务。狡猾嘞。
基斯马尤周边,英军和法军驻扎在海边,随时接受海上军舰的支援,内陆的任务扔给了土耳其团。
土耳其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不是作战,而是赈灾,也就是替联合国向索马里当地难民发放粮食。
基斯马尤北部周边一大片的国土,十几个城镇,每个城镇每天发放2到3吨粮食。
发放粮食这种事,秩序是最难控制的。在饥饿的索马里民众面前,联合国的粮食车队就是救命粮,手快有手慢无,人狠吃得多,人善只能饿死。
于是,经常发生哄抢。
哄抢这件事,有时候是难民跟难民抢,有时候是民兵抢难民,更有的时候是两支不同派系的民兵之间对抢。
哄抢因地域而不同,距离基斯马尤比较近的加乌梅、吉利卜等地,由于靠近英军和法军军营,秩序稍微好点,当地人的武器被清剿掉大半,民众无法变成民兵。
远一点的,比如四百公里左右的布阿莱,英军就管不了了。
英军把更靠近内陆的赈灾任务,交给了地位低下的其他国家部队,土耳其团便是这样的倒霉蛋。
玛丽安考斯特和汉斯选择来到土耳其团,就是奔着这边乱才来的。乱,战斗多,民兵枪杀平民的概率大,拍到劲爆新闻照片的机会就多。
临走前,玛丽安考斯特和汉斯向英军讨要护身武器。英军收缴了当地人的大量武器,任由他俩挑。
这俩记者也是多年混迹全球危险地带,对武器很熟,苏造的垃圾AK他们不要,从堆积如山的垃圾枪里居然找出了几件好东西。
其中一件就是开火发出“噗噗噗噗”闷声的司登冲锋枪,二战时期英军的装备,电影伦敦上空的鹰里面英军别动队用的就是这款枪。虽然是四十年前的武器,但质量真是好。
另一件是一支半自动步枪,雷明顿700,弹容量只有5发。这枪的木结构比例比较大,弹匣也小,不需要携带太多备用子弹,总重量小于AK这类的自动火器的套装,所以被玛丽安挑了做防身武器。
于是,这俩BBC记者就这样,跟着土耳其部队,旁观粮食发放。
发了两天粮食,没遇到意外,但今天出事了。
土耳其人也知道自己干的是苦活,他们不笨,给自己想出了既能完成联合国维和司令部交办的任务,又比较安全的应对方法。
他
们雇佣了一批索马里当地人,替他们去发放粮食。反正内陆城镇的秩序很乱,几乎每次发放粮食都会引发哄抢,干脆就把粮食往现场一扔,让索马里人自己抢去,懒得管到底是民兵还是平民吃到粮食,反正民兵和平民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手上拿枪。
英国记者的安全,土耳其部队在自己营区尽义务就行了,两个英国人死活要往外跑,土耳其人拦不住。
今天,玛丽安考斯特和汉斯跟车采访,押车的人员没有土耳其士兵,全是被雇佣的索马里人。
两辆卡车抵达布阿莱,刚刚抵达外围就被抢了,一伙民兵做的。几个索马里雇工和两个记者,没来得及反抗就被抓捕。
这伙民兵没打算杀人,他们只抢粮食。他们告诉被土耳其人雇佣的几个索马里雇工:我们只要粮食,把车开去大桥对岸,卸下粮食,你们可以把车原路开回去。
随后,在民兵的皮卡押运下,雇工们将两辆卡车开进布阿莱,准备过大桥的时候,遭遇了另一伙民兵。
前一伙民兵抢的是维和部队的车,所以他们很客气,不杀人,只拿东西。但第二伙民兵没这么多顾虑,他们抢的是第一伙民兵。
在看见对方全是索马里人,没有一个佩戴蓝色贝雷帽的维和部队士兵之后,第二伙民兵开火屠杀了第一伙民兵。
两个英国记者用相机,记录下了两伙民兵的两次抢劫过程。这事,惹祸了。
第二伙民兵杀红了眼,一不做二不休,继续打两个英国记者。玛丽安和汉斯大喊我们是记者,第二伙民兵不理会,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