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意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他说着话,她偶尔应一句声,意识却在渐渐变得朦胧,眼前是夜幕之上的璀璨星河,她枕着他的肩膀手臂,便仿佛枕在了星河之上,静谧而美好。

    见她没了回应,吴恙转过头看着抱着他的手臂已然睡去的女孩子,眉眼间不禁现出笑意。

    他伸出另一只手去,拿手指替她轻轻拨去斜斜垂下的一缕乌发。

    他的动作很轻,指腹轻轻触到她的鼻尖,触感微凉而细腻。

    少年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整齐好看的白牙,本是清贵无双的一张脸此时显得有些傻里傻气。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大抵是世间最幸运的那个人。

    他就这样保持着端坐的姿态,静静地看着抱其臂而眠的女孩子。

    直到忽有冷风起,他适才试着温声唤道:“昭昭,昭昭……”

    他十分乐意就这样坐上一整夜,由她抱上一整夜,直到天亮,或者更久。

    可春夜到底是寒凉的,她也未穿披风。

    然而他唤了数声,却依旧未见女孩子有转醒的迹象。

    今晚她也吃了许多酒,此时想是酒意之下睡得昏沉了。

    如此便更加不能着了寒气了。

    吴恙没有犹豫,另只手托到女孩子的膝弯后,起身轻轻一托,便将人打横抱起。

    本抱着他手臂的人,双手很配合地环抱在了他的脖颈后。

    那手指手腕温温凉凉,就这样触贴在他的肌肤上。

    叫他面上一热,心中却愈软。

    少年心口处怦怦跳,不由低下头看。

    这究竟是……睡着还是醒着的?

    靠在他怀中的女孩子依旧闭着眼,嘴角却隐隐有浅浅笑意在。

    吴恙嘴角也轻轻动了动,温声道:“抱紧了。”

    不管是睡着还是醒着,都是他的荣幸便是了。

    女孩子也果真依言,将他抱得更紧了些。

    “带路。”

    吴恙轻轻踢了踢脚边的大鸟。

    大鸟有些咕唧了两声,不情不愿地起了身,扇了扇翅膀驱赶困意。

    两人一鸟一路往熹园而去。

    夜已深了,路上未见什么下人,纵是有,吴恙远远听到动静便也避开了——他倒是不在意什么,却还是要替怀里的姑娘顾忌一二。

    饶是如此,待到了熹园中,免不了还是对上了一张张震惊的脸庞。

    以阿梨为首,熹园里的五六个丫头俱是被这一幕惊得险些魂魄升天——姑娘怎被吴家世孙给抱回来了!

    到底是被玉风郡主熏陶过的人,几个丫头们纷纷觉得但凡是换作自家姑娘抱了吴家世孙回来,她们也不至于如此震惊。

    被这样一双双眼睛盯着,吴恙面无表情地将人送回了卧房中,放到了床上。

    本已弯身下去,想替人将绣鞋脱下,碍于那些身形僵硬着跟进来、紧紧盯着他的丫鬟们,到底还是收回了手。

    他直起身来,又多看了女孩子片刻。

    这回人是真的已经睡着了。

    呼吸轻而均匀,睡得极熟。

    睡颜恬静美好,且似十分安心。

    他眉眼温和,声音轻缓地道:“一切皆好,安心做个好梦吧。”

    往后他将数十年如一日,尽自己所能,替她守好这份安定。

    他转过身来,提步欲走,乍然间又对上一双双满含审视的眼睛。

    吴恙轻咳一声,尽量平静地道:“……好生照料着。”

    阿梨看着他:“这是自然,此乃婢子们的分内之事呢。”

    吴恙莫名觉得这话有些在指责他多管闲事的意思,却也毫无心虚之色,从容点头罢,提步便走了。

    嗯,这闲事他非但要管,且还要管一辈子的。

    少年离去后,一群丫头间陡然炸开了锅。

    “怎会有此等事……”

    “可要告诉老太爷吗!”

    不告诉说不过去,可若告诉了……今夜该不会闹出人命来吧?

    “阿梨姐姐,这……”

    “行了,都给我闭嘴。”阿梨在廊下竖眉正色交待道:“今晚之事,谁都不许多提半个字!”

    要告诉谁,不告诉谁,轮不到她们来多事,待明日姑娘醒了,是打是杀,这仇怎么报,姑娘说了算!

    且她莫名觉得……也未必就是仇来着……

    毕竟那可是姑娘啊!

    向来只有姑娘占别人便宜的份儿,何时叫人占过便宜?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万一是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呢?

    而若真是这样那样的话,就更加不能说出去了!

    万一姑娘只是私下玩一玩呢,一旦传扬了出去,再叫那觊觎姑娘美色的吴世孙借此事缠上姑娘,逼迫姑娘负责可怎么办?

    到底是被玉风郡主熏陶过的人,思想境界总是更高一层。

    阿梨将其中道理说明,小丫头们纷纷认同点头。

    没错,是这个道理呢!

    ……

    次日,京中的气氛是异样的躁动。

    庆明帝的尸身被护送回了京师。

    但却并未有依照规矩,送入宫中停灵操办丧仪——

    而是被安置在了昔日的荣王府中……

    ------题外话------

    感谢大家的月票和推荐票,感谢渃清涵、cici1j0、书友20210526152355485的打赏。

    祝大家做一个和昭昭一样的好梦,晚安。

 652 元年始

    此举于朝堂内外引起了轰动。

    轰动之下,诸声各异,不乏反对与分歧。

    甚至有不知情者,在讨要质问翎山行宫内皇帝崩猝的真相,言辞间待燕王仍多有敌意。

    两日后,太子召武百官于金銮殿内议事。在解首辅等人的陪同之下,于殿中亲自宣读了一则定罪书

    其上罗列庆明帝之罪行,大大小小近百条之多。

    然而最使人震惊的还当是被摆在最前面的那条骇人听闻的重罪

    谋权弑君!

    屡屡诬害手足,为此不惜以太子之性命安危相换!

    杀弟妻胞妹

    甚至还有谋害生母之嫌!

    在这些罪名当前,已不必提那一条条于政事之上的过失了!

    除此之外,太子又亲口还原了当日于翎山行宫内的事变经过。

    包括方才已罗列于那定罪书之上的下令射杀储君、长公主与众大臣之实。

    在场官员中,多的是不知内情者,当下听闻这些细节,无不惊骇至极。

    而当此时,忽有内侍来禀,道是半个时辰之前,掌印大太监李吉已然自缢而亡!

    除了这个消息之外,内侍还捧来了李吉临去前留下的亲笔供词,其上所书,皆是生平之过可纵是己过,掌印大太监是为何人驱使办事,又哪里还须赘述?

    此时,武百官再看向太子手中的那则定罪书,先前那些反对之音已然尽数消匿。

    此定罪书一出,无疑在指向一个结果昭告天下,废黜天子!

    这些罪名单拎一个出来,皆是无可饶恕的大过。

    更何况还有先皇的遗诏在此

    而既要废其帝位,后事丧仪自然也不可能再以帝王规制来办。

    如此之下,停灵于荣王府中,实乃合乎礼制之举。

    自古以来,废帝之事虽不常见却也并非没有,甚至不乏废天子为庶民之先例

    相较而论,就凭庆明帝生前所为,仍保留其亲王之位,已是给足了体面。

    但任谁都看得出来,这体面并非是给死了的人的,而是给大庆,给谢氏,甚至是给燕王

    许明意听闻了此事,也不禁轻一点头。

    此番内阁众人对此事分寸的把握,可谓果决干脆且恰到好处。

    轻一分太轻。

    重一分则太重

    当然,这个“重”字是于大局而言,若抛开大局不提,怎样的处置对那作恶者而言皆是罪有应得,只会轻而不会重。

    当下时局尚且趋于动荡,如此处置,既可平息诸人之怒,亦不至于给“后来之人”留下行事过苛之恶名。

    而无论如何,将其罪行公诸于世,及废黜帝位之举,到底也还是解气的。

    这也算是“物归原位”了。

    算计了一辈子,到了最后却还是一场空,越看重什么越得不到什么,甚至连死后的虚名也未能保得住若当真人死后有知的话,她估摸着对方的棺材板怕是都要压不住了。

    定罪书公诸于众之后,于一片震动喧嚣乃至唾骂声中,废帝荣王的丧仪很快便料理完备了。

    又因有多名官员上书称其在世之时多番行劳民伤财之举,本就一切从简的丧事,因此便再又被削减了大半,比之寻常郡王尚且不如。

    其丧事已毕,议论唾骂声却未曾减弱,反而愈高。

    曾经高高在上,无人敢触其威严的帝王,如今成了人人皆可踩上几脚骂上几句的千古罪人。

    除却京中之外,这一桩桩消息也已飞快地传往了各处。

    而纵然再如何罪大恶极,触天下人之大怒,可到底人已经死了,一切皆如尘落,已然归土。

    当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或明或暗地放在了另一件大事之上

    这件大事,才是眼下最实际之事,它关乎着真正的天下大局利弊。

    这一日,连日阴云散去,天色一派清朗。

    太子现在或该称其为荣郡王,其父已被废黜,帝王不再是帝王,储君便也不再是储君。

    是以,荣郡王随同解首辅、江太傅、明御史等一行近二十名大臣,登了燕王府的大门。

    解首辅为首,手捧先皇遗诏,请燕王殿下奉旨登基,主持朝政大局。

    奉旨二字是谓关键。

    此行前来相请,为得便是一个名正言顺。

    燕王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过程,此乃其应得之物。

    大庆需要一位名正言顺的新帝,用以安稳各方人心。

    他们身为臣子,除却各人名节不谈,亦肩负大庆朝堂颜面荣辱与风骨,自然也需要一个名正言顺、迎立新帝的理由。

    而当下,这一切的名正言顺,皆在此相遇了。

    毋庸置疑,这便是最好的时机。

    在最好的时机,行该行之事,是谓理所应当。

    燕王府,前厅内,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