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琦这一步无疑是走对了,回到镇北王府之后,听到从大宋高级技术学院反馈来的情况,让他非常满意。
相信最多过个一年半载,就会有某个机器被改进成功的消息传来。
镇北王在大宋高级技术学院搞的这个奖励制度,很快就被大宋铸造局的那些工匠们知道了,他们推选出代表跑去找萧琦。
请求镇北王能一碗水端平,高级工匠能领银子他们不会和那些学生争,毕竟只要是铸造局的高级工匠,他们现在的薪水可是很高的,每个月十两银子不在话下。
他们是希望萧琦能让他们也和学员那边的高级工匠一样,谁发现机器上有那些地方可以进行改进,经过大家论证确实可行的话。
就能和学院那里一样,自己可以找人手成立一个科研小组,得到每年一千两的科研经费,如果改进成功也能晋升一级官职,并且得到一千两银子的奖励。
萧琦当然愿意了,对他来说越多工匠参与越好,只要能让现在的工业制造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拿出再多银子都行啊。
没过多久,萧琦就在大宋铸造局宣布了经过一些改动的奖励制度。
说是改动,其实只是改了科研小组普通成员奖励那一条。
因为铸造局中的高级工匠,经过这些年之后每个人都有了官职,所以奖励一百两银子,给九品官职就不合适了。
萧琦把奖励官职这一项给去掉,将奖励银子的数额翻了一倍,变成科研小组的普通成员全都奖励二百两银子。
现在整个大宋的工匠们,都开始专心研究这几种新型机器,全都想着自己能有什么发现,使得自己能名利双收。
对此萧琦倒是没有在意,自古以来喜欢名利是人的本性。
只要这些工匠中能出现一批科研型的技术人才,那就给他们名利,只要你有本事一直不断地改进机器。
就算让这些人一辈子大富大贵也是值得的,能不断改良机器,并且使得那些机器逐步更新换代的高级工匠,那就是大宋的国宝级人才。
别说让他们大富大贵,还要给他们派护卫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对于萧琦在外边搞出这么大的动静,皇帝赵眘和朝中的那些大臣们也很快知道了。
这帮大臣心中很是不满。
说好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呢?
现在镇北王弄得那些工匠的待遇飞一样的上涨,而他们这些读书人,特别是那些以前没有考中进士,但还能因为是书生而受人尊敬的人,如今地位直线下降。
考中进士还好,前途一片光明,仕途的大门已经打开,以后不能说荣华富贵,可也是人人敬畏的官老爷了。
但能考中进士的毕竟少之又少啊。
绝大多数书生苦读十多年,最后钱没少花,却啥也没落着。
家中富裕的还好,那些家世一般的,甚至家中为供其读书,结果开销太大导致家道中落的都有。
现在可好,镇北王不但一直提高工匠的待遇,还弄了初级和中级的学堂。
虽然这些学堂中是以培养识字的工匠为主,并不跟他们争抢仕途,即便是做出不小成绩的工匠,最多也就封赏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可那些工匠赚的银子可是实实在在的啊!
一边是赌博一样,把钱全押在家中读圣贤书的孩子身上,十几二十年后弄得家徒四壁,结果只培养出个教私塾的先生或是账房先生。
另一边花不多的钱,经过几年的时间,家中的孩子成了初级工匠后,不但不用再花钱,那孩子就能大把的给家里赚钱了。
这两种结果对比之下,除了家中富裕,只盼着给自己家里培养出一个官老爷的富户,其他的那些家世一般的人家,几乎都送孩子去上镇北王所办的那些学堂去了。
这让那些儒家一派,从官员到下面的那些书生,全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
可是他们却不敢再搞什么小动作,这镇北王真不是他们这些儒生能招惹的起的。
前些日子那些搞事情的激进书生,都已经被永嘉公主给堆了京观,就连儒家的根基的孔府都赶紧服软。
他们就更不敢再搞七搞八,谁不想好好的活着,白白送死的事情傻子都不愿意干。
不过他们不敢找镇北王萧琦的麻烦,但是他们能在朝堂上跟皇帝唠唠这事啊!
这段时间可把赵眘给郁闷坏了,那些大臣天天在朝堂上跟赵眘提意见,说现在镇北王弄得那些工匠的学堂太不像话了。
把大部分未开蒙的孩童都弄到他们那里去了,这样长久下去可不行,读圣贤书的越来越少,以后我们大宋将会缺少治国人才啊。
赵眘心中非常清楚是怎么回事,这事情还真怪不到人家镇北王萧琦头上,人家的学堂每次招新生,全都是孩子的父母自愿送孩子去的。
别说跑去跟你们抢学生,人家学堂的教书先生连大门都不用出,学生就自己找来了。
可架不住这帮大臣们天天在他耳边吵吵,赵眘只好说一会儿召萧琦进宫问问怎么回事。
这帮大臣听了马上闭嘴不再言语。
他们都清楚,再说下去皇帝一着急,直接把镇北王现在就找来,那镇北王知道他们在背后鼓捣学堂的事情。
若是发飙揍人,那谁挨揍都是白挨。
毕竟人家的学堂,每年也就是在外张贴个招生启事,学堂中的教书先生根本连门都不用出,那些孩子的父母就把孩子给送到学堂了。
这读圣贤书的人原来越少,还真不能说是人家镇北王故意和他们抢生源。
萧琦得到自己老丈人派人传话,说让他进宫,有事情要问他。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萧琦也不敢耽搁,赶紧骑马赶去皇宫问发生了什么事。
知道是那帮大臣说他的那些学堂,抢走了大批未开蒙的孩童,天天在朝堂上诉苦,说以后大宋能治国的人才会少很多。
萧琦不屑的呸了一声,说道:“那帮腐儒真是两天饱饭吃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父皇有所不知,孩儿一直叮嘱那些学堂,不许外出招生,每次招生只需贴出招生告示即可。
那些学生都是被父母自愿送去的,何来与他们争抢学生之说。”
想到这具身体之前也是读私塾出身,长叹一声:
“孩儿当初也是在私塾读过所谓圣贤书,可读圣贤书的人就能变成圣贤么?
那些书生读一辈子书,真正学到治国安邦的有几人,大多都是聚在一起吟诗作对。
更有甚者还相约一起去淮河听曲儿,哼!治国良才岂是他们这些人当得起的?”
。
第二百六十三章 闲不住的林正和秦屠
萧琦一直在皇宫中,跟皇帝赵眘聊了几个时辰。
最终说服了自己的这个皇帝老丈人,以后既识字又能学会一些普通人不懂的技术,那样的读书人才是大宋真正的未来。
之前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废物书生将会被淘汰。
不过萧琦也安慰自己的皇帝老丈人,说他不会强行让百姓都把孩子送到他所办的学堂。
他会让那些百姓慢慢的发现,把孩子送去学堂,比送去私塾更有好处。
从而使得百姓们自己觉悟,与其花大钱把孩子送去读私塾,最终培养出废物一样的子孙。
还不如送去学堂让孩子既能学习一门手艺,又能让孩子识字,并且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长此以往,那些所谓的儒家私塾,要么自己做出改变,也把他们的私塾办成新学堂一样,要么就被淘汰,使得他们泯灭在历史之中。
赵眘开始还担心那些儒生闹乱子,最后使得大宋无人可用。
萧琦告诉赵眘,大宋有常胜营在,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大宋掀起什么风浪,那些儒生拿到真的想试试常胜营的刀快不快么?
就算那些儒生全都联合起来不愿在入朝为官,那所大宋高级技术学院出来的学生完全可以替代他们。
即便是那些儒生考中了进士,也都是先去下面的州县,任职最基础的低级官员,一步步锻炼出来的。
而且那儒家绝对不会放弃仕途的,不然他们就真正的失去了对读书人的吸引力,天下人为什么对读书人高看一眼。
还不就是因为他们将来可能成为官老爷么?
如果他们自己放弃了这条路,不用多久天下百姓将再也想不起儒家这回事。
赵眘虽然被萧琦说服,不过他还是担心会出什么乱子。
萧琦走了之后,他跑去后宫找自己便宜老爹赵构商量,如果以后那些儒生真的作乱怎么办。
赵构听赵眘将萧琦所说的话完整的讲述一遍之后,忍不住叹息道:“想不到这萧琦所图如此之大,竟然想要取代儒家这个庞然大物,看来我们当初都小瞧他了!”
赵眘有些担忧的问道:“父皇,如此下去,我大宋会不会乱,孩儿有些担心啊!”
赵构摇头苦笑:“我儿不必担心,那萧琦从来不会贸然行事,如不是萧琦亲口告诉你,你能想到他办学堂的真正用意么?只看如今儒家根本就没有察觉,就知道此事一定能成。”
赵眘很是纳闷:“父皇如何如此看好萧琦?那些儒家门生满天下,将来发觉了萧琦这新学堂对他们的威胁,那一定会是一场大乱啊!”
“哈哈!我儿只想那儒家门生遍天下,可曾想过那新学堂出来的学子也会遍天下?看那些新学堂出来的学子都去了什么地方,就知道儒家翻不起什么大浪。”
听了赵构的话,赵眘仔细一想,顿时恍然大悟!
那些新学堂的学子出来,要么去了常胜营中的各种作坊,要么就是去大宋铸造局在各地的作坊,为常胜营打造各种武器。
有的甚至就是常胜营的军士直接去那些学堂学习,之后回到常胜营中马上就能得到提拔重用,这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