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学,县城还是老家?”
这些话不具备宏观大局,杨烈文却听出小民心态,吕冬所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也能反应出普通人的一些看法。
“配套缺失。”杨烈文说出关键,让赵干事记下来。
虽说距离上任有一段时间,还要在宁秀镇站好最后一班岗,与人完成工作交接,但杨烈文对大学城充满期待。
这是片崭新的区域,未来有无限可能,也是能真正干出大业绩的地方。
相对应的,比起宁秀镇这种成熟的乡镇,必然更加困难。
不说别的,单说与各大学校的沟通,就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校长之类的不提,后勤上随便过来个人,行政级别都不会低。
机遇与困难总相辅相成。
杨烈文没有畏惧,也不会退缩,过段时间他要去的,是一个真正能做事的位置。
车子继续在大学城打转,去了北边的省大创新港,西边的工厂用地区。
破旧的桑塔纳非常低调,在云集众多私人承包商的大学城里,很不起眼。
吕冬见杨烈文思考问题,后面都保持着沉默。
关于杨烈文进步去哪,吕冬不用再问,事情再明显不过了。
吕冬想到了拒绝杨富贵的事,这个选择无疑非常正确,杨烈文来到大学城,他不求能另眼相看,也不求多加照顾,只要能少些狗屁倒灶的破烂事,足够了。
这年代,某些部门的一个科长,轻轻松松就能让些私人小公司过不下去。
不管怎么说,杨烈文来大学城,对他都是个好消息。
桑塔纳从北边绕过来,看着正在建设的省大附属学校,杨烈文想到破局的关键,地方上迟迟无法与各大学校达成一致,上任首先要推动这事。
国人对下一代的教育非常重视,八零后九零后大部分家庭就一个孩子,最多不超过两个,家庭资源集中,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粗放式教育成长。
甚至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上好学校会成为众多家庭的必然选项。
百年名校,想必能吸引很多人过来,有钱有位置的人一旦过来,还能带动普通人。
人有了,其他方面会容易很多。
抽时间要多跑跑教育口。
桑塔纳停在路边,吕冬告辞下车,准备回市场,副驾驶上的赵干事跟过来。
“你在大学城干买卖,看到的多,听到的也多。”赵干事一向会做事,晓得领导上任之前需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各方面的信息:“冬子,咱哥俩保持联系,互通有无。”
吕冬当然不会拒绝:“行,赵哥,有啥事我给你打电话。”
赵干事提醒:“今天的事你知道就行。”
吕冬又不蠢,说道:“晓得。”
大学城,现在行政上只是青照县的一部分,级别跟县城所在的乡镇差不多,但未来发展起来,泉南强势进入,即便被人摘了果子,现有的人员也会水涨船高,往前迈进一大步。
吕冬返回市场,该咋做生意还是咋做生意,心里很敞亮,说得那些话,最多就是杨烈文众多参照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至于大学城破局关键,吕冬有想法,却不敢乱说。
以杨烈文的背景和眼光,不可能看不到几所大学附属学校的关键性。
曾经的事实证明,这一招能玩出无数花来。
吕冬还记得,曾经的大学城,上学的关键不是户口,而是那个红本子。
他也希望杨烈文能在大学城打开局面,大学城人流量变大,对他生意也有好处。
回到摊位,看了眼剩下的货,吕冬骑上摩托车,挂拖斗回去拉东西,麻辣烫卖的太快,晚上需要补货。
来到村南口,红星的小货车停在一片地前,正在装货。
红星站在车斗上装葱,看到吕冬打招呼:“这么早回来?”
吕冬说道:“回来拉点东西。”
地里有人往外扛葱,这是青照的特产。
在青照,说人不如葱高,不是讽刺人,而是较为普遍的情况,曾经状元葱对比的标杆向来是姚明。
吕冬问红星:“价格咋样?”
“别提了。”红星直摇头:“我家种的两亩地,葱自个起出来,再给人拉过去,总共1450块钱,一斤刚合着一毛钱。”
青照葱产量高,亩产六七千斤很轻松,但投入也高:“这会卖,凑合回本,人工费算是搭上了。”
吕冬问道:“不再等等。”
红星直接说道:“我有个同学在县农站,去年葱普遍五六毛,今年种的特别多,他说县里粗略统计,种植面积最少翻了三倍,等过几天普遍下葱,这价还得再跌。”
吕冬不了解情况,不好随便发表意见,说道:“行,你忙,我先回去拉货。”
红星说道:“还是你做买卖好。地里刨食,没前途,辛苦一年,连个人工费都挣不出来。”
吕冬不再多说,加油门进村,在大队门口看见了吕振林,吕振林喊住他:“冬子,有你的信,首都来的。”
“好来!我去拿。”
吕冬停下车,去大队办公室拿信,出来的时候,问吕振林:“三爷爷,今年葱行市不好?”
吕振林叹口气:“暂时不好,后面……估计更差,我开过会了,能早卖的尽量卖,别等着涨行市,咱这葱哪年不是越留越不值钱。”
他看了眼吕冬的拖斗:“指望地里,也就混个温饱,还是得发展副业。”
吕冬问道:“想好发展啥没?”
吕振林对吕冬的态度,跟抗洪前完全不同,说道:“卤煮是一方面,但卤煮难做大。”他一直想给村里留下片基业:“等忙完葱,我再出去看看,争取年前定下来!”
“三爷爷。”吕冬觉得卤煮不错:“下水这块,咱村有成熟的人手和经验,能避开很多风险。”
吕振林微微点头:“我明白,先不急,咱都多看看多想想。”
吕冬说道:“行,我先忙去了。”
第116章 黑乎乎的那个(白银盟加更1)
晚上十点多,胡春兰从街上回来,看到吕冬屋里亮着灯,提醒道:“早点睡。”
吕冬回道:“我忙完手头这点事。”
屋里,他靠在床头,信纸垫本书上,正在给刘招娣回信。
刘招娣这次写来的信仍然不长,只有一张信纸,主要说了下她在大学学习生活的事,问了下吕冬做生意的情况。
信里所说,刘招娣凭借高考时的高分数,找到份教育培训的兼职,赚钱虽然不多,加上补助却也够生活所需。
至于明年学费,就要慢慢想办法了。
想要独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青花那边也不是要啥没啥的大学城。
拿着笔,在手里转了半天,吕冬只写了个抬头,上次给刘招娣回信就发现了,给老同学回信,比写作文难。
吕冬要求倒不高,不求语句通顺,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
又想了一会,才开始落笔。
“我这边都挺好,买卖做的顺利,赚了不少钱,偶尔遇到点小麻烦,也都轻松解决了。”
先写刘招娣最为关心的一件事。
“改名的事,我帮你问过了,咱这边现在改名不难,拿着身份证和户口本去镇上派出所改就行,还需要一点工本手续费。”
写到这里,吕冬忽然想起个事来,他和刘招娣都忽略的事!
“你去上学,户口应该迁走了!改名不是在籍贯所在地,而是在户籍所在地改,你户籍在学校,去学校和户口所在单位问下具体情况,说不定在学校就能改了。”
如果能在学校改了,还简单些,否则回来又是一堆麻烦事。
吕冬写完这些,有点不知道再写啥才好。
“啥时候放寒假?放假直接回来?还是在学校待一段时间?老家这边变化不大,一切都慢悠悠的,变化唯一快的就是大学城,很多高楼都在打地基了,明年会是另一幅模样。”
“我在大学城买了个小店铺,打算明年开个店,能赚钱的话,再开分店,说不定哪天开到你学校边上去。”
“听说首都冬天比咱这气温低,这就快冬天了,注意多穿点衣服,一个人在外面,要对自个好一点。”
吕冬实在没啥可写了,干脆结束。
“好了,就写到这里,明天一早还得出摊,我得早点睡。”
找出上次寄信买的信封和邮票,吕冬装好信,贴上邮票,中心路口就有邮筒……
但想了下,还得跑一趟县城。
因为又该去存钱了。
这大学城,啥时候才能有个银行。
吕冬找来提包,因为麻辣烫摊子和卤肉烧饼价位的关系,里面大多是零钱,胡春兰已经用橡皮筋,每百张困成一摞。
家里闹过一次贼,除了必要的流动资金,只要凑够个整数,胡春兰就催着吕冬赶紧去银行存上。
第二天早上起来,地上一层白茫茫的寒霜,感觉温度又下降了。
吃过早饭,胡春兰找出防寒服,娘俩穿的严严实实,这才一起骑车去大学城。
这天,大早晨起摩托车已经觉得冷了。
到了十月底,气温进一步降低,一早一晚尤其明显。
早晨人相对较少,吕冬这边麻辣烫只卖中午和晚上,忙完之后,交待乔卫国一声,吕冬骑上摩托车去县城。
先去银行存钱,这次没遇到那个女业务员,有个男工作人员接待的吕冬,免不了又找人帮忙点钱。
总计一万块钱。
吕冬银行卡里,存款数目增加到了1万5。
随着麻辣烫摊子火爆,最近这几天,每天流水都在2000块钱以上,如果学府文苑年底开卖商铺第二期,再凑个首付问题不大。
一期卖不完的话,再买一期也不难。
当然,麻辣烫生意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
这东西,吃完抹嘴就走,翻台频率太快了。
而且到了冬天,吃的人可能会继续增加。
存完钱,照例在银行待会,准备离开时,遇到帮他办理过房贷的业务经理,过去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