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份大工作?吕冬单独一人不好弄,为此专门通过李文越和马明?联系到省大经济学院的专家和那位杨教授?跟宋娜接连过去拜访了几次。
尤其马明?虽然有点书呆子的意思,但自身的优势摆在这里,想要联系一些人,比起一般人容易太多了。
马明就通过范教授的关系,联系到了杨教授,能让吕冬和宋娜直接登门拜访。
这些做学术研究的,部分人可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却有充足的理论基础,吕冬接触的多了,多少都有所得。
在省大的一间办公室里,吕冬见到了经常去人课上的杨教授,直接表明了来意。
有熟人介绍,两边迅速进入正题。
“划分商圈,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数据说话。”杨教授这样跟吕冬说道:“数据可能会有偏差,但比起人主观的判断,更为准确。人会受到很多主管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判断,比如你在人民商场丢过十元钱,会下意识讨厌这个商圈,讨厌跟人民商场产生联系。”
他不是纯粹的理论派:“调查得来的数据,人流量,消费额,商场营业额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数据,以这些数据进行打分,做出的判断,将更为准确。”
吕冬缺乏的就是高端的理论知识,不懂就问:“教授,您的意思是以综合评定打分的方式判断店铺的选址商圈?”
“对!”杨教授说道:“根据数据综合评分。”
吕冬之前跟杜小兵做过类似的前期调查:“我和一位合伙人,在泉南选店时用过类似的方式,我们对泉南相对熟悉,所以用的都是一些很简单的打分方式,比如所在地区一定范围的人口、学校、公司、机关单位和交通条件等等。”
看在范教授的份上,杨教授详细说道:“前期调查评分,对于一家店非常重要。泉南是太东经济第二发达的城市,又是省会,做选择不难。但你要跨出泉南,到例如太东西部城市或者县城一级,具体的选择尤为重要。”
“具体,可以从城市的人口、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商圈的年营业额来判断,就拿青照来说,非农业人口30万,人均年收入6000+,人均年消费大于2000,这样的县城足以承担起你的店面,具体的商圈选择,就要看人和消费了,你首选的大学城这个密集型消费区域,取得初步成功。”
“这些,在综合评分中能占据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剩余的部分,还有更加细致具体的小项评定。比如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商圈的发展前景等等。”
吕冬听得非常认真,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一般人却很难总结。
杨教授专门强调:“商圈的发展前景非常重要,一个看似成熟的商圈,店开进去没多久商圈就迅速衰退,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这方面,我有过多年观察,最大的一个判断标准,是商圈的权属优势。”
吕冬没大听明白:“权属优势?”
“就是商圈由谁来主导。”杨教授简单解释道:“由当地政府牵头进行规划的商圈,稳定性更加出色,传统汇聚人流的集市改造而成或者知名商场带动的商圈,跟前者相差不大。”
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下来,吕冬获益良多,准备离开的时候,想要拜托杨教授帮忙制定一份综合评分的大框架。
杨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想了想说道:“我可以开个类似的小课题,但学校有学校的规定,具体你还要跟学校方面去谈。”
吕冬当然明白,免不了要给学校掏一笔赞助费。
杨教授在吕冬临走前,叮嘱道:“我说的这些,都是理论性的,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你们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现实来进行,再先进的理论的,都不能脱离我们的社会和企业现实。”
“谢谢杨教授。”吕冬说道:“我会注意的。”
理论可以结合泉南这边的实际,互相印证。
出了杨教授所在的办公楼,吕冬和宋娜挽着手往学校门口走。
宋娜说道:“经营企业,我们还是得多学多看。”
吕冬完全赞同:“我们还都是新手,书、报、新闻和学校的课都得多看。”
从去年,各种经济类和经营类的书籍,吕冬看了好多,开始的时候还要宋娜监督着才能安稳的看下去,后来渐渐养成了习惯。
书本上的东西未必适合吕氏餐饮的经营,但更多的知识积累,说不定就有用到的时候。
当天下午,吕冬就通过王主任联系到省大这边,刚过正月十五就跟杨教授正式敲定了这个小课题。
同样是在这几天里,年前就确定要在青照开一家新店,吕冬正式敲定地址,就在商业街相对靠近青照一中和职专电大的东头,再开一家吕氏麻辣烫店。
县城这边的火锅和麻辣烫也彻底分家。
宋娜的温馨商贸也在商业街上准备开县城第二家分店。
正月十八,第一体育健身会所正式开门营业,目前主打健美操、瑜伽、散打和器材健身,前三者有杨敏和苑保山积累的名气,吸引到了不少人过来报名。
而器材健身推出的月卡、季卡和年卡,需要时间来经营。
与此同时,吕氏餐饮占股百分之三十的八点在线连锁网吧,在大学城南部的大学城三店开门,就跟中心路口附近得一店和二店一样,开门就意味着爆满。
或许是高中的学习生活太过苦闷,也或许是从小到大有太多人说考上大学就怎么样,有太多的大学生,一到大学里面,就彻底放开枷锁,各种放纵。
网络和游戏,承载了太多大学生旺盛的精力。
除了大学生,西边的企业区,还有大批年轻的打工人员,这部分人也是网吧潜在的受众。
王栋已经筹划着再开两家新店。
这也会成为吕氏餐饮一大现金来源。
第370章 我的提案
出了正月十五,就算正式过完年了,吕氏餐饮公司回到正轨,多家店铺都在筹划或者装修当中,预计在上半年,三大品牌的店铺加起来,总数最少也能到二十五家。
具体要看银座和千盛那边的进度。
正月还剩下一周,阳历也接近三月份,天气渐渐转暖,因为冬季环境复杂,大学城有所减缓的建设发展节奏,又一次提了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杨烈文推出的措施有吸引力,还是各种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过完年回来之后,吕氏餐饮这边招人相对容易了一些。
财务、调度、配送、店面等等,又有大批人手到位。
新人多了,部分表现出色的老员工,也会往上提一级。
比如薛天,就由纯粹的前台,变成了行政主管兼前台,等招到新的前台,她就会统管公司日常杂务。
有一家照相店,送来一批洗印好的照片,薛天见包装信封上面写的吕冬的名字,签收之后,送到了吕冬的办公室里。
“吕总,刚有人送过来。”她把信封放在办公桌上,见到吕冬茶杯空了,端了去接一杯热水。
吕冬打开看一眼,说道:“是我的。”
薛天端来水杯,出了办公室。
吕冬把所有相片拿出来,挨着看了一遍,这是上个周末,宋娜陪着他去青照河其他河段拍的,跟李文越那次差不多,整个青照河堤都老化的不成样了。
趁着这会没事,吕冬整理了一番各种材料,又拿出上面下发的模板,准备写提案的草稿。
去年各种看书写笔记,还跟刘琳琳通信,吕冬写作水平多少都有提升,但写这样一份材料,对他来说仍然有难度。
吕冬沉得住气,慢慢写就是了,一天写不出来,可以两天,甚至一周。
总不能中途放弃。
迎新年茶话会上,吕冬就此事向老委员们请教过,一位老委员传授了基本的书写原则——认真学习,深入调查,仔细观察,通盘思考,借鉴书本知识和历史经验等等。
再就是不能当成一时的即兴之作,更不能当成应付任务。
在吕冬看来,这是一份神圣的职责。
至于格式之类的,到不用发愁,上面早就给了格式样板。
大致就是提案人、联系方式、标题、类型和具体内容之类的。
按照老委员的说法,想要加大提案被采纳的可能,一定要选准角度,找好切入点。
吕冬动笔开始写草稿,标题非常简单——关于尽快整修青照河河堤的建议。
写完标题,拿起李文越和宋娜分别记录的文字,结合相关的照片仔细看一遍,吕冬写起实际内容来。
写的比较难,一句话往往考虑好大会,半个小时下来,写了也就一百来字。
毕竟第一次干这个活,慢很正常。
办公室门从外面被人敲响,接着门推开,宋娜梳着二八分刘海的脑袋伸进来。
吕冬看她一眼:“进来。”
宋娜笑着进门,关好门,问道:“忙着来?”
吕冬说道:“写提案。”
宋娜凑过来见到满桌子的青照河照片,拿起一张看了看,问道:“要不要我帮忙?”
吕冬屁股往后挪,露出椅子前面一点空,说道:“过来,坐这里,咱们一块写。”
“拜托,这是办公室。”宋娜颇为无奈的说道:“你胡闹也得分场合。”
吕冬诧异的看向宋娜:“你想啥呢?完了,黑蛋,你思想很不健康。”
宋娜叫这倒打一耙给气乐了:“行,吕魁胜,下次抱我的时候你再乱摸,我就把你手……打断!”
她放下照片,说道:“你好好写,我不打搅你了,走了。”
吕冬问道:“干啥去?”
宋娜朝办公室门口走去:“先去见见蒋晓晓,再去交通技校练车。天缓和了,我骑小木兰带着娜塔莎去。”
吕冬又问:“场地这次还不考?”
“差不多了。”宋娜临出门前说道:“黄海说下次考试给我报名。”
办公室门打开又关上,吕冬继续写自个的提案草稿,杜小兵一直在负责泉南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