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在太东不是这样,买俱乐部的钱你得出,日常经营管理的费用你出,所有人员工资你开,广告赞助费用你照样得出,反正该掏钱的地方,一分都不能少掏。
不过,球队从管理经营到大大小小各个方面,就跟出资的东王集团没有半毛钱关系了,全都由省里体育局统一托管。
说是东王集团没有管理经验,省里派人协助管理一段时间,然后管理权交出去。
最后的结果是,始终没有管理运营权,东王变成出钱的冤大头,想要转让俱乐部都不行,刚表达转让俱乐部的意思,上级各种意图压下来,只能继续当有名无实的俱乐部所有人。
吕冬想起这些,起码确定一点,将来走搞职业体育俱乐部打广告这种办法,在太东起码是行不通的。
没太能集团那么大的国企当背景,还是别去碰的好。
不怕人家不卖,就怕拿到手后甩都甩不掉。
就国内的职业体育体制,无论搞哪一行,都绕不过各个体育协会。
有这钱,还不如请大牌明星在电视台上打广告。
随着吕氏餐饮下属三大餐饮品牌规模不断扩大,用不了太长时间,依靠大伊万和娜塔莎再去打广告,效果将会变得很一般,邀请明星打广告势在必行。
最好还是大牌明星。
吕冬这方面也在做考虑,具体等下半年或者明年会有实施。
当然,像刘天王或者成大哥这种代言必死的超级巨星,哪怕广告费再低,吕冬也是不敢用的。
有些事情实在太邪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别说曾经了,就目前来说,倒在这两位代言下的公司和产品,已经快要按打数了。
从平城回到公司,吕冬跟老杜这边商议一番,市场调研部的人暂时还在泉南周边的县里搞先期调查评估,要两天之后才能到平城。
这种事不能急,没有充分的调查,泉南市区和青照以外的店铺,不能胡乱开,一旦不合适,那就是巨大的投资损失。
后面的两天里,吕冬陪同宋娜谈妥了温馨货栈在泉南银座和大润发开店的事宜,温馨货栈以后能全面进入这两家在太东省内的商场内开店。
另外,蒋晓晓加入宋娜的温馨商贸,根据市场流行的款式,设计了几款小饰品,先期试卖的反响还可以,温馨商贸也正在逐渐打响自个的品牌。
新的一个周末到来前,吕冬参加了第一体育的一场会议,杨敏和苑保山经过在泉南地区的一段时间的考察,拿出了好几个进入泉南市场开店的备选地址。
吕冬挨着看了一遍,看不出太具体的来,干脆问专业人士:“杨老师,你属意哪一个?”
会议室内的白板上面,挂着一张泉南市区的大地图,备选的商圈街道,都压着相应的磁石。
杨敏站起来,指着其中一个红色磁石压着的地点,说道:“我个人强烈推荐这个地方。”
宋娜仔细看一眼:“老体育学院所在的地方?”
“这附近大学集中,更是紧邻艺术学院和省电影学院这种对身材要求较高的学校。”杨敏以前就在老体育学院工作:“再往东,是号称太东硅谷的省大路,有为数众多的年轻上班族,根据我们考察所得,周边小区的住户以年轻人为主……”
她手在白板上拍了一下:“这个地方,本身就有这方面的传统,省武术协会和省太极拳协会就在这里,附近还有一座杨氏太极拳的拳馆,在教授人实战和防身术,可以说这片地区是有运动基因和传统的。”
宋娜不止一次取过这地方,缓缓点头:“这边确实挺合适。”
吕冬有时候考虑的更多:“咱们开在那边,拳馆会不会有意见?”
“我们是健身会所,散打只是其中一项。”杨敏笑着说道:“跟他们练传武的根本不是一个行业。”
吕冬点点头:“也对。”
两边确实不是一个行业,倒不用考虑这么多。
敲定开店地点,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寻找店面,招聘人手,筹备资金,要做的工作一大堆。
吕冬不实地参与第一体育文化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
离开会议室的时候,他看到了杨敏带来的一张宣传画报,是那家杨式太极拳馆的。
杨式太极拳这两年很多的,尤其吴京主要的那部太极宗师热播,让更多人知道了杨氏太极拳的大名。
武术给国人一种世界无敌得感觉,本就与武侠和电视剧的流行有密切关系,这样一部电视剧,难免会影响很多人的选择。
青照台早就盗播了《太极宗师》,吕氏餐饮还在盗播剧集的序幕后面做过广告,吕冬取过宣传画报直至看了看,上面有个三十来岁的秃头男人,穿着白色的练功服负手而立,一副大师风范。
头顶上,还有一行宣传语——学太极,练实战,找圣起。
第391章 提案总算有结果
偌大的会议室里,青照县的头头脑脑们,正在举行一场扩大会议,内容关系到青照未来的计划,关系到青照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发展计划。
虽说不少地方有着人走政息的情况,但大的发展方向定下来,也不是那么好调头的。
主持会议的一把手始终沉默,轻易不发表意见,似乎在以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威严和份量。
县府的一把手,已经让人将资料发到了与会的众人手里。
杨烈文看着资料中的内容,首先就是涉及到青照河的一项,因为亲身参与过抗洪救灾,还扛着沙袋上过大堤,如今即便调到大学城,对青照河依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时距离溃堤就一步之遥!
政治生命就在河堤两侧摇摆,只要大堤决口,必然是第一责任人。
但包括吕家村在内的众多人近乎玩命的自救,加上部队舍身忘我的抢险,最终保住了青照河。
杨烈文扫过一遍资料,其中夹杂着一份提案,上面的发起来人是吕冬,还有几个附议签名。
这不算意外,吕冬那个人,可是那次抗洪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按照吕家村老书记的说法,吕冬救了整个吕家村。
杨烈文从没说过,心里却考虑过,或许吕冬发现青照河吕家村段即将溃塌的河堤,也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
如果洪水决堤,哪怕有上面的老领导支持,他也扛不住这个天大的责任。
况且,到时会有多少人受灾?忙于灾后重建的青照,会有全力发展经济的大好局面?
“我个人认为,现阶段推倒重建青照河堤不现实,其中涉及到的资金,会像无底洞一样吞没我们县的财政。”
有排名比杨烈文靠前的一位领导发言:“以我们青照的现实状况,能够承受疏通河道和重建河堤这样的沉重负担?是的,河道和大堤关乎青照上上下下,但我们县刚刚要跨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如果启动这样的一项工程?必然会给刚刚跑起来的经济快车踩刹车!”
说到发展经济,不少人都赞同?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毕竟经济指标直接关系到位置和成绩。
另一位县府里的领导说道:“治理青照河与发展经济并不冲突,青照河从县城到出宁秀后的旧军这一段?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果能利用青照河水运的优势?连成一条线?在旅游观光方面将大有可为!”
他对面的人却说道:“资金!资金该怎么解决?这一段河道虽然只有六七公里,但没有上亿资金,不可能实现初步计划!”
又有人说道:“资金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或者贷款来解决,我们青照的信用等级良好?项目前景可期?本身就有一定旅游优势,引进外来资金不会很难。”
“引进的资金可以发展旅游行业,却不能解决青照河全段的问题!”有本地出身的领导说道:“招商引资可能耗费几年,按照吕冬委员的这份提案来看,青照河已经到了不能不治理解决的阶段!”
这点很多人都能看出来?但治理百公里的青照河,资金从哪里来?县财政根本无力承担?上级会是什么看法?听说每年都有报告打上去,但到市里的报告?却少有反馈回来。
所有人都知道,县里的日子不好过?市里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将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调拨到青照河治理上?没几个人愿意?很多领导都是调过来待不了两三年就走,谁不想把资金放在容易出成绩的地方?
单纯的治理青照河,并没有经济效益可言。
如果不是县府的一把手,将青照河治理与旅游大项目的设想结合在一起,根本不会上这个会议来讨论。
百年一遇的洪水都挺过去了,难道他们就这么倒霉,任期内再出一回百年一遇?
这可是百年一遇,又不是暴雨或者暴雪,隔几年总会来上一场。
最大的两位领导不说话,任由会议桌旁的人讨论。
相比起维修治理青照河的河道和大堤,众人对县府大领导提出的开发县城到旧军河段的旅游资源更高兴趣。
这一段有着包括墨泉和李清照故里等在太东都能叫得上名号的景点,却因为过于分散,一直难以发挥出集群有事,如果改建这段青照河,以河道水运将景点连接在一起,会不会有所作为?
即便后面没有作为也不要紧,只要建成,通过报道或者上级视察,将影响力暂时扩散出去,短期内有个漂亮的数据,对于他们这批人来说足够了。
后面留下一地鸡毛,也是接任者的事……
听着同僚们更多在讨论旅游建设,杨烈文微微蹙起眉头。
在一众常委里面,杨烈文排在最末尾,因为上面关于大学城规划和升格一再有传言过来,非大学城的事务,他很少去发言,甚至在大多数青照事务的表决上,都会选择弃权。
但这次不同,青照河那年夏天的大洪水,杨烈文有过亲身体会,可能某些宣传材料上面,还能看到他亲自扛沙袋的身影。
杨烈文也是个真想做点事的人,这时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