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反正只要不找她拿钱就行。
在村长的帮忙下,三十亩地很快就租了出去,分别写好了佃约,盖上红印,贾琮总算放下了一桩心事。
第14章 十四 乡村生活
十四乡村生活
等到再一次春暖花开之时,李家村私塾正式在贾琮新买的房子的前院里开课了。领着一群年龄不一的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的先生可不是贾琮,而是贾环。
对于先生换了个人,赵村长并没有多大意见,尤其是他看了发下来的由贾环亲自抄写的《三字经》后,更加满意了。字写得如此之好的先生,可不多见啊。
这个小型私塾收费很低,五十文一个月,还提供三本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虽然是手抄本,可那字确实漂亮。也不要求学生硬要买笔墨纸砚,没条件的可以带沙盘树枝来,照样习字。想多学一些的也可以,比如村长家的几个孙子,村长就想让他们学一点四书五经,那就要一百文一个月了,而且要自带深造课本。
当然,两种班级是分开的,识字班在东厢的后梢间,深造班在前梢间。后梢间提供几条长凳,前梢间则整整齐齐摆着几张书桌。
典型的平民班和贵族班啊。
任何一个社会的人都存在着等级观念。普通农户家的孩子只要能认上几个字就心满意足了,而富裕一点的人家也并没觉得是出了冤枉钱,而是觉得相当有面子。
一开始学生并不多,识字班只有六个男孩子,深造班也只有村长的两个孙子和村中另一富户的儿子。
贾环干得很是带劲,虽然一个月还挣不了原来府里一个大丫鬟那么多,但他也满足了。贾芸在城里帮他寻过事,一开始他还真只能去当个伙计,工价最高的地方也只有半吊钱,还是可以想见的累。现在,这教书的工作可是体面得多。
自从住到这新院子来后,贾环其实也看出来了,大概贾琮还是早作了准备的。虽然有时他也有点眼红,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庆幸贾琮的先见之明的。
其实当时在府里,他明面上与贾琮的待遇一样,但他知道,私下里他肯定比贾琮得的多一些,因为他有一个为他争为他抢的生母,虽然有时他也有点烦赵姨娘,但他其实知道在那府里毫不保留对他好的只有赵姨娘了,其他人就算是他亲姐姐也不喜欢他。赵姨娘是很受老爷宠的,她也精明,隔三岔五地总能从老爷那儿哄到东西,她都悄悄地给他收起来,有一次他瞧见了,赵姨娘才告诉他的。只可惜,那些东西现在都不知落入谁的腰包呢?
贾环心里是很感激贾琮的。他知道,一开始李柱到大牢接人,接的就不是他,他能呆在李家还是看在贾琮的面子上。要不然,他无处可投奔,要么又冷又饿地当乞丐,要么去挣点辛苦钱来糊口,要么就去坑蒙拐骗过活。他是贾琮的堂兄,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他照看堂弟,现在反倒要堂弟关照。而且,正是有了贾兰的对比,他才更心存感激。以前,他和贾兰关系更亲近一些,可现在贾兰却一去再无音信。
贾环是知道贾琮的,以前一直冷冷淡淡地,也不大说话,不喜欢管别人的闲事。贾琮既然让他、尤氏、宝钗都住进了他的家,就证明贾琮并没把他们当外人,决计不会抛下他们不管的。
年前,贾琮曾私底下问过他以后有什么打算?贾环当时很茫然,他本来一直抱着想找回生母的信念,可如今天大地大,压根无迹可循。贾琮也没逼问他,只是淡淡地聊起了自己的打算,置上几亩地,先过几年安稳日子。等有朝一日朝廷大赦,贾琮还是想去试试应试之路。贾琮对他说,如果他没有其他打算,不妨先教村里的孩子几个字,日后也去搏一搏。
贾环考虑了很久,翻来覆去地想,自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身上又没有钱,还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贾环沉下心来,抄好了许多份识字课本。第一天开学时,看着村长拿着他抄的书,满口称赞他的字好,贾环忽然有了一丝感激王夫人,她曾拘着他抄了多少经书啊。
教了几个月书后,贾环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学生渐渐地多了起来,他的钱罐子也慢慢地满了,或许,攒上几年,他也可以自己置上几亩地。
邢夫人如今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虽说比不得从前身上穿着绫罗绸缎,抬腿就有人簇佣着服侍,吃的也是极其奢靡,虽说现在穿的是粗棉布衣裳,吃的是粗茶淡饭,十天半月才开一次荤,但她现在心里舒坦,她尽可在这个两进小院子里当家作主,称王称霸,头上再无人压着,也无人逼迫她去做尴尬事了。
姑且不说她还藏有一百两私房钱,单说她手握着房契地契就够她满意的了。贾琮确是个好的,一向对她孝顺不说,还把他置办的家业交到了她手里,大概亲儿子也不过如此了吧。
邢夫人当年在娘家时也是管过家的,把她娘家那份产业经营得好好的。现在,她如同重新焕发了青春,好好地拾掇起这个新家来。
菜地的草要除掉,重新种上青菜来,家里人口多,菜如果用买的可是一大笔钱。鸡窝要打扫干净,到集市上买点小鸡崽来养上,到时就有鸡蛋吃了。猪圈也要用上,去年年底可花了不少钱买过年肉。家里的女人们也不能闲着,既要把家事做了,还要多做女红,可不能白养着她们。
如果邢夫人硬要找出一点不满的地方,那就是贾琮也太宽厚了些。既白养着尤氏宝钗贾环三个人,就应该使得狠一些。比如说何必再每月出钱请李嬷嬷来做家务,尤氏不就可以干吗,她现在可不是宁府的管家夫人了。宝钗倒是一天到晚手脚不停,女红也做得干净漂亮,愣是卖的价钱也高一些。贾环就过得更舒服了,教几个毛孩子受人尊敬不说,那学费居然都归了他自己。李柱虽工钱略高一些,但他每月做的活可不少,种菜,砍柴,割猪草,到地里巡视,倒也不算亏,如果这些活都让贾环干就好了。
邢夫人在贾琮面前嘟嘟囔囔了好几次,贾琮都只是笑着劝说她。她倒也不是个狠心人,看贾琮自己不在意,慢慢地也就放下了。不管怎么说,都是共过患难的,除了尤氏是宁府的,其余可还是一家人,尤氏也可怜,三十好几的人,丈夫死了,继子还不知是死是活,娘家早就没人了,不管她难道还看着她死不成?
看着大家都走上了正轨,贾琮也在认真思量一个问题:自己在有希望科举前要做点什么?
只有天下大赦,他才会有资格参加科举。可谁又能预测,高高在上的皇帝什么时候会龙心大悦,给他一条生路。
贾琮现在的生活很规律,每日读书三个时辰,其余时间或跟着李柱去种菜,或去巡视一下自己的地,有时甚至还跟着去割猪草。偶尔,在河边安根钓竿,坐上一两个时辰,钓上鱼来就加个菜,没钓上也没所谓。隔个三两月,他也进一趟城,到贾芸处打听点消息,或是买点书,或是给家里人带点东西。
他已经把存在银号的钱都取了出来,埋在生母坟前的金子也拿了回来。明面上他有房有三十亩地,还给了邢夫人三十两银子五吊钱管家。私下里他一共还有二十两金子,一百七十两银子,这是他的全部家底,他留了二十两在身边,其余的钱都用罐子装好,埋在了屋后的大树下。
其实,日子还是过得下去的。邢夫人持家有道,半年下来,家里的鸡蛋隔两天就能炒上两三个吃,余下的还可到集市上卖钱,小猪也有半大了,女眷们做的活计每月算下来也能卖个两三吊钱,家里花用也够用了。
真正让贾琮感到有赚钱的必要性的是粮食的产量之低。夏麦秋粟合起来,亩产也只有两石,三十亩地的六成租子就只有三十六石,这还都是带壳带皮的。就算只去掉两成的壳与皮,也只剩下不足二十九石的粮食。
看下来好像不少,其实不然。
由于如今的饭菜里油水不足,大家都每日忙个不停,即便是以前吃起饭来像猫一样的女眷们饭量都大增,更别提三个男人了。家里一共七口人吃饭,细算下来,每人一年至少需要三石口粮,这下就最多只能拿八石粮食去换钱。一石粮食一两银,一年下来这三十亩地只能得八两钱,哦,差点忘了,还要付这三十亩田的地税一共三两银,到最后,贾琮只能进账五两银。
这还是天公作美,没有水灾旱灾什么的。
五两?!贾琮在这三十亩地里一共投的本钱是三百两,天啊,居然要六十年才能回本。
贾琮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刘姥姥会到贾府去打秋风,农民日子不好过啊。
贾琮不得不承认自己把生活想得太过简单,他潜意识里一直认识三十亩地可以保证他们衣食无缺了,因为,前世的粮食产量都是以千斤为基准的,一家三口种上一两亩地那粮食一年都吃不完。
但是,贾琮不打算再买地了,有三十亩地,在村子里已经很多了,他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引人注意,只要不大赦,他就还是犯官之子。
丰收的喜悦还没过,贾琮就给众人浇上了一桶冷水。贾琮给大家算了一笔细账,大家才发现,三十亩田居然只能保证他们不饿肚子,至于收益,按最乐观的情况计算,也只能余下区区五两。五两能干什么?年前宝钗那一场病就花费了二两。
就算是七人中算是最了解农事的李柱也直到今年收获,才真正观看了一次种植全过程,这也是他们把地全部租出去的重要原因。
李柱犹豫了一下:“要不,明年我们把田收回来自己种?”
“你都学会了吗?你能种出来吗?”
李柱惭愧的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看懂了一点,只是还不太会。”
贾琮叹了口气:“我们不能把地收回来,我们自己种只怕产量更低,反而还与村里人把关系弄差了。况且,就算我们能种得像村里这些老农一样好,也只有三十石,除去口粮田税,也卖不了多少钱了。”
邢夫人气呼呼地说:“只怕是村里人欺生,把租子提高一点好了。”
“我也在别的村打听了,确实大多数佃约都是这个租子。还是想别的法子吧?”
贾环迟疑地开口了:“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