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信息量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如果不给我原谱,仅这么一次首演,我甚至无法领悟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精妙处理!”
“这里面的动机并非单纯的多!!”
早期与李文音有过争端的埃布尔教授赞同的点了点头。
“很多巧妙的变形与组合,我也认为,只有看到谱子才能领会。”
“这部《女武神》的音乐成就绝对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绝对的天花板!!”
瓦尔兹指挥夸张的评判,让更多的人陷入了怀疑人生。
总感觉自己好像疏漏了很巨量的信息啊。。。。。。
不少乐评人甚至都开始感到受到了冒犯。
以前自己总是站在高处,指责很多普通人听歌就是听个响,明明那么好听那么惊艳,咋就没人懂?
这次却换了个身份位置,隐约的觉得自己只是听了个响。。。。。。
“这一部一部积累出来的动机,还可以逐渐向后延伸暗示,甚至是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动机!!”
凯琳娜说话甚至都有些大舌头。
“而且不断的在暗示!!就今天的演出来说,我好像清晰的听到奥丁【冈格尼尔的动机】进行了起码两次以上的改写变动,形成新的动机。”
“对对对!!”
一直沉默的阿贝尔突然兴奋的插话。
“还有【尼伯龙根指环的动机】!从序幕中就出现的动机,到现在好像就已经更改了三四次,我甚至觉得后面的剧情可能会变换的更加复杂,而且我昨晚就专门做了部分动机的还原,发现这些动机在谱面上,居然有种神秘的魅力,甚至不需要哼唱就能体会到动机的用意!!”
“快快!!给我们看看!!”
更多的音乐家凑了过来。
阿贝尔拿出一叠白纸,白纸上印着空白的五线谱,而五线谱中修修改改的,似乎有很多不同的段落。
“你们看啊,就拿出场非常容易辨识的【指环的动机】来讲,我昨晚在网上通宵看了回放,稍微还原了一下,大概能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准确度。”
阿贝尔在谱面上这么一连接,然后撕下这一段,形成一个长条。
“你看,指环的动机,在谱面上写出来的形状,居然就是一个首尾相接的环形!!!”
“哦买噶!!真的!!!”
“谢特,这太不可思议了!”
这群大师们眼睛都直了。
感觉这样的操作。。。。。。。。
巴赫再现人间?
“你再看看描绘【彩虹】的动机,谱面的形状居然就是一长串彩虹形状的音符,听起来也非常的梦幻。”
阿贝尔再次指向另一行五线谱。
“而且这个彩虹动机,经过我昨晚长达三个小时的分析,终于可以确定,它的同类变换动机,还有描绘大地的,描绘大地女神的,描绘黄金的时候也出现过!!”
“我觉得这些动机与其叫做彩虹动机,真的更像是在阐述。。。。。。。自然的起源!!”
“还有刚刚凯琳娜教授说的,神枪【冈格尼尔】的动机。”
听到阿贝尔说出这些话,凯琳娜瞬间兴致高涨。
nice!!
你居然刚好就分析了这个动机!!
“这个矛的动机,在谱面表现的形式,就是均等节奏,丛高处直直戳下去的双音!!你看,这像是长矛一样!!”
“嘶!!”
阿贝尔的语速越说越快,似乎更加的激动了。
“昨天的序幕里,长矛的动机只是出现在了表示奥丁力量与权威的时候,与巨人签订契约的场景中,契约的动机与矛几乎神似百分之八十,这就是变形!!”
“虽然不确定,但今天出现的【长矛的动机】明显更妙!!”
“齐格蒙德连夜出逃的情景下,暴风雨的动机中,我觉得就有一部分下行音阶,与长矛动机中的一部分完全相似,这TM绝对是在暗示齐格蒙德不幸的命运是来自奥丁的安排!!”
“嘶!!!!”
看着临时模拟出来的曲谱,音乐家们只感觉一阵阵的头皮发麻。
虽然阿贝尔也说了,通过这种手段还原出来的曲谱很难全对,或许能达到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准确度。
但即使是这样,一些透露出来的信息量还是巨大无比。
“而且,奥丁在惩罚女儿布伦希尔德的时候,也出现了非常零散的矛的动机!!”
“但是和低沉有力的矛的动机相比,同样的动机源头,在不同的配器以及更改了部分旋律走向的时候,居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变得温暖无比!!”
“我头皮发麻了。”
“我也是。。。。。。”
累积到现在,这部巨著中,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动机。
而这些动机,或许会两两组合形成新的暗示,或许会进行变形阐述不同的情景感情,或许会时不时蹦出来隐约的进行暗示。
就好像齐格蒙德叙述出身时,响起的瓦尔哈拉的动机!
这让鉴赏难度简直成倍上升,但更让欣赏的乐趣也成倍上升!!
就好像打地鼠一般,音乐家们的乐趣,就是紧盯着音乐,辨认出突然钻出来的熟悉动机。
而这些调皮的动机,有时候也会变换伪装,或者转瞬即逝,或者合体变成“新”的地鼠。
太好玩了!!
这些大师们越聊越兴奋。
但身边竖着耳朵偷听的人却麻了。
你们在说什么啊?!我为啥一个字都听不懂?
这。。。。。。真有这么玄乎吗?
所以这两天我到底听了个什么啊?!
。。。。。。
巨量的信息暗示,当然有利有弊。
就仿佛一些很是经典用心的电影一般。
在场景布置中,会有非常多的彩蛋与布置的深意,甚至暗示剧情走向,主角选择,乃至于结局。
但这些转瞬即逝的彩蛋,往往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很少人会注意到。
直到后来,当有些人挖出了这些精彩的彩蛋后,再次观看起来,就会体会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爽感”,更是不由得赞叹卧槽精细。
而巨量信息的暗示,也会带来一个负面的影响。
如果第一次观看的时候,注意力被某一点吸引住,这时候出现的细节,不仅容易被忽视,还容易让很多观众产生一种。。。。。。。“无关紧要的东西太多”这种拖沓感。
但毕竟,没什么东西是所有人喜爱的。
尤其是在如今娱乐风气的社会之中。
有时候,想要广度,必须适当舍弃一些高度。
而想要高度,也必须舍弃一部分的广度。
虽然可以在高度与广度的协调上能够做的很好,但毕竟也是有极值。
在追求无限的高度之时,追求哲学,思想,艺术程度之时,也总会失去一些广度。
而本身,李文音的目的,便是追求这极致的高度。
所以,这部著作的出现,天然就将高度与欣赏门槛拔的很高。
也注定了《尼伯龙根》或许会火不少选段,“插曲”。
但总体看来,整篇的歌剧就会有些小众。
可是,小众不代表没有用。
所谓“追求高度有什么用?曲高和寡自娱自乐?”的想法或许很多人都有,只不过,这样的想法是基于娱乐与生活的,并非是基于本身音乐科学与音乐艺术的。
不曲高和寡的所谓娱乐大众的作品。。。。。。。。
越娱乐大众,死的越快,火是火了,爆是爆了,消失的速度也仿佛快枪手的一哆嗦一般,快感转瞬即逝,就好像是快餐,越轻易能得到的舒适,也更容易被人所抛弃。
而真正站在顶点,可以长久绵延传承下的东西,无一不是艺术上的至高成就,无一不是所谓“曲高和寡”的东西。
表面上小众?
但实际上影响并不在横向的人数上,而是在纵向的传承上!!
虽然有些作品可能目前的十年,只有一百人接受,但足以影响数百年甚至更加久远。
而有些作品,或许一时追捧人数破千上万,但转瞬即逝。
时间的长河里,能够留下来的,全是大浪淘沙中,筛选出来的最闪耀的金子。
这两极分化的观感与评价,这音乐家们无比战栗的反应,更能让人感受到,李文音达到的这种高度,恐怕真的是自己完全难以想象的。
“叔本华!!李文音的作品里,有叔本华的影子!!”
几名音乐家,依旧在热烈的讨论着。
“还真的,你看这两天的演出,所有角色行为的动机,还真的能概括成叔本华的伦理学思想。”
“你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利己,恶毒,同情!!”
利己,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们行动的根源都是利己。
比如满足生理上的一些基础需求,吃饭,睡觉。
或是心理的满足感。
个人名誉,或者道德,或者自私,或者法律法规。
而恶毒,即是嫉妒,幸灾乐祸。
这是人性无法摆脱的阴暗面,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这样的恶毒无处不在,或者说人人都有。
但恶毒,会被第三种动机压制。
同情!!
这是真正的稀有道德。
就好像卢梭所言。
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
同情的本质就是共情,对他人的悲苦感同身受,将他人视为一体,是从真正的情感与道德出发,高尚无私。
而这第三种“同情”在一个人成分含量越高,那么道德水准便越高。
圣母是真圣母,共情,绑定,视为一体,言行合一。
而一但出现了双标,那就是虚假的圣母,只会用舍利子崩别人一身而已,虚假的圣母,成因其实便是过量的利己,他们需要用“同情”来掩盖“恶毒”,以此“利己”。
人们会对那些道德的,高尚的行为产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