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说,大部分只有红茶。
全发酵的红茶更加便于航运与长时间储存,但绿茶这种未经发酵的茶,这群老外还真是很少喝。
扑鼻的香气浸人心脾。
“富春江,其实就是钱塘江的中游。”
李文音的话,让外宾们更好的去感受这养育了一方人的水土。
音乐是什么呢?
音乐是从人们的行为中诞生的。
生产劳作,学习感悟,观赏天地,宗教祭祀。
无数独特的符号,才会拼凑出独特的音乐。
“之前在华山音乐会中,大家听的古筝曲,属于秦筝。”
话题饶了一圈,重新回到了音乐上。
李文音的话让外宾们顿时感兴趣了起来。
毕竟,琴师就端坐在帘后闭目养神,看的人们一阵心痒痒,只想让琴师赶紧弹点什么,符合这样的意境。
“而我们浙江,也有自己独特的古曲与古筝风格,被称为浙派筝!”
同样是筝。
但从北到南,无论是风格,还是曲调,都完全不同。
帘后的琴师,便是李文音托了不少关系才找来的浙派古筝大师,王昌元。
浙派筝,与浙江本地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着很浓厚的关系。
当时的筝,常在滩簧中作为伴奏乐器,进行“加花”演奏。
例如“四点”演奏法,其他流派的筝乐就完全没有浙派的筝乐用的那么突出与明显。
活泼明快。
而浙派的风格,与江南丝竹也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琴师已经摆好了架势。
音乐家们凝神看过去。
一种乐器的流派,不同之处绝对不仅仅在于文化与乐曲风格,更多的还会有弹奏习惯与技巧运用的方式。
看过了北方的秦筝,外宾们对于这即将演奏的南派筝乐,有了浓浓的期待感。
轻轻的,王昌元的手动了。
淡雅的音色响起,外宾们却眼前一亮。
这手法,果然有所不同!
六百一十七 《高山流水》和合文化(求订阅~)
若说秦筝的技法,颇有些势大力沉。
在摇指的时候,小指会作为一个支点,支撑在岳山右侧,同时大臂摆动做惯性运动,非常具有爆发力。
此为“扎桩”!
大指撑住,小指稳定!
虽然这种“扎桩”的技巧,多多少少在其他各种流派中都出现过,但无疑秦筝是最善用,也最爱用这类技巧的!
夹弹!
这也是最主要的演奏技巧。
是指手指按弦向面板的方向,向下使用力量,让琴弦上下振动。
通常这种清晰的弦音夹弹后,手指会留在下一根琴弦上,触弦,却不动,蓄势待发。
像是河南,山东这些北派的筝,以这类技法最为多用。
陕西秦筝更是特色鲜明。
但很显然,王昌元先生上来不紧不慢的五个音,却用了另一种非常鲜明特色的弹奏技巧。
“提弹法!”
这是一种悬手演奏的方式,与“扎桩”刚好为相反。
手指,手掌,手腕相互配合,向着手心的方向,也就是“上方”用力!
待到弦音出后,手型是半握拳状态的。
很好理解,往上提着弹奏!
一个音后,手掌松开,开始弹奏下一个音。
这样的技巧更为灵活便捷,适合轻灵快速的乐曲。
浙江筝,尤其以提弹法为最多!
当然,王昌元先生的速度并不快。
但演奏的技巧,却确实是提弹法。
与之前外宾们观赏的古筝独奏《秋夜筝》运用的技巧与架势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
如果说,最能代表陕西秦筝的曲目是这首《秋夜筝》,那么,典型的浙派筝曲。。。。。。。
便是这《高山流水》!
。。。。。。
《高山流水》,伯牙与子期那“知音难觅,相知可贵”的典故,可以说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
华国十大古琴曲目之一。
分为《高山》与《流水》。
但其实。。。。。。。
知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和王昌元师傅演奏的古筝曲《高山流水》。。。。。。。
没半毛钱关系。
只不过恰好名字一样容易混淆罢了。
他古琴的《高山》《流水》。。。。。。。和我古筝的《高山流水》有啥关系?
只不过恰好他叫张伟,我也叫张伟罢了,隔壁有家人也叫张伟呢!
同名同姓,但也只是同名同姓,实则没有半点瓜葛。
张伟,可以是律师,可以是医生,也可以是富二代,更可以是金甲战士。
。。。。。。
于青山绿水之间遨游,耳边聆听着《高山流水》古筝曲,冉冉而起的是沉香,飘远四溢的是香茗。
在人与自然中,静下心,慢慢的去打磨自己内心的道德,器量,学识。
来自浙江民间的传谱,经过现代人的还原与打磨,最终迸现了旋律典雅,韵味隽永之味。
高山之巍然,流水之洋洒。
武林逸韵!
古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高山》《流水》完全不同。
而同为古筝曲,不同流派的《高山流水》曲谱也完全不同。
曲调上就完全不同。
与山东筝,河南筝的高山流水不同。
浙派的《高山流水》,音色雅致纯净,有一种古朴典雅,超凡脱俗的高洁。
山水墨迹流于音律。
在场的外宾,感受到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与自然对话,秉持修养德行的音乐,内心之中顿时充满了无数的奇思妙想。
感触也完全不同。
普通的听众,听到一首曲子,尚且有完全不同的意境,更何况是名家大师。
他们甚至感受会更多。
但通过音乐的启迪与思考,感受其实殊途同归。
各种学术流派的思想,仿佛繁星点缀天空。
但贯彻在浙派《高山流水》之中的理念,始终如一。
和!
汉族人民传统的“和合”思想,即使到了如今也贯彻始终。
天下大同,和谐发展。
通过这描绘山水与静心的音律,这种超脱的思想油然浮现。
筝音柔和唯美,淡然恬静,但骨子里,有一种傲,从未缺失。
就仿佛古人强调的“和合”思想一般。
和,并非是软弱的求和。
古人从不否认事物本来的矛盾,更不逃避进行必要的斗争。
追求的,是通过克服矛盾,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
正视矛盾,却推动矛盾转化,促进新事物的形成。
所谓包罗万象的胸襟,安心立命的觉悟,也无非如此。
为何音乐界有句话“学艺先修德”?
尤其是在华国的古典音乐中,更是将这句话,代入到幼年启蒙的第一堂课中。
“保合太和,乃利贞!”
“养之以德,则民合!”
音乐作为一种思维的启迪,道德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要使人愉悦。
但这样的愉悦,却并非是短暂的刺激。
而是长久熏陶中,来自道德层面的提升,思维学识的进步所带来的愉悦。
。。。。。。
从略显粗犷的北方,来到浙江杭州这个充满水汽的鱼米之乡。
音乐上最大的体现,便是柔和细腻了许多。
山与水,交相辉映。
庄严的山音,波荡清亮的水音。
流淌中的水音中,低音的山音,便仿佛苍古伫立。
王昌元并没有加速。
花指不断滑奏着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流。
静中有动,动中却又极静。
轻轻的。
泛音结尾。
恍若是一滴水花,轻轻击打在磐石之上。
绝美的意境,当真是让人回味过来后,起一身的鸡皮疙瘩。
此时,什么叫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便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这里!!
夸赞?
不!
没有人想要出言夸赞。
这个时候,不说话才是最好的。
似乎任何称赞,都会玷污这种高洁与雅致。
与其“趋炎附势”一般的跟风夸赞,不如静静的欣赏品味,与乐师,与音律,与这山水,一起去追寻内心的平静,宇宙的真理。
品味这如同涓涓细流般清扬优美的浙派古筝。
也感悟着汉家思想的“和合”文化!
明心,见性!
存心,养性!
一首琴曲中,不少音乐家也陷入了一种模糊朦胧的感受之中。
这种朦胧中,似乎愈发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境界与精神。
良久后,众人回魂。
瓦尔兹大师微闭的眼睛慢慢睁开。
闻着空气中微微带有的沉香味,似乎还能依稀听到这典雅的琴曲。
品了一口依然温热的茶水,兰花香扑鼻,浸人心脾。
此时此刻,瓦尔兹大师的内心,只有一个感受。
美!
这就是一种美学的享受。
何为美学?美学存在的意义?
李文音做出了解答。
美学,是一种科学。
用科学的严谨性去搭建美学的框架。
美学更是一种哲学。
用思想的高度,去填充内里。
那么,美学的意义呢?
便是使人愉悦中,提升内心思想境界与道德高度。
有的人,烦烦燥燥,忧忧恼恼,空活百岁,老后回想人生,恍若一片沙漠。
有的人,名心见性,修身养性,年岁不高,却窥得天命。
美学是没有极限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一种愉悦与欢喜。
无论年岁,每一次的大彻大悟,也都是一种黄金体验。
有的时候,回想起年少的无知,总会有令人羞耻的蜜汁操作,也会有让现在自己啼笑皆非的言论,最后坦然的一笑了过,接受现在的自己,也接受曾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