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一步,一些音乐爱好者们可能会无意识中考虑音乐所讲述的故事,描绘的形象等等。
而音乐家们也不例外。
作为一门非常广阔的学科,音乐分支太多了,而音乐家这个笼统的概念划分之下,更是侧重点不同。
台下的这群音乐家们,对于李文音作品的感知也是完全不同的。
作曲家正在仔细的听辨音乐的层次,分析其中出现的动机,调性的转变,以及配器的运用,强弱与音效的表达。
小提琴弓背击弦达成一种特殊的音效,急促的断奏与强弱划分清晰去表达战争的惨烈,而大量不和谐音符突兀的出现,也能描绘战争的邪恶感,达成一种战争的阴云密布大地的效果。
而后面的乐章,从快到极慢,再从激昂到宁静圣灵,去抒发一种画面的转变。
不少作曲家们开始将李文音表达出来的东西记在心上。
虽然李文音运用出的很多东西,放到音乐家这个层次,都属于老生常谈的东西。
不过。。。。。。。
老生常谈与精通常用还是两个东西。
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
如何让实践的能力去进步。
这是作曲家们一定要考虑的事情。
尤其是李文音这一波来的sao操作,用小提琴的弓背部去击打琴弦,制造一种特殊的音色,这样的奇思妙想根本没人想过。
甚至没敢想。
毕竟,对比于用弓子拉出来的声音,单从音量上,这弓背敲奏,可以说就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五倍。。。。。。。甚至是十倍之差都很有可能。
而放在整个乐团里,弦乐的“正常”音量本身就是与管乐达成了一个平衡。
如果换成弓背敲击制造的音效。。。。。。。
换在场的任何一个作曲家,如果没有实际案例,你跟他说可以用这种特殊的演奏方式,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大B兜,给你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可本来在众位作曲家看来有些荒唐的事情。。。。。。居然就这么成了?
虽然弓背敲奏的声音相对来说小的多。
但数量起来后,在整体的音效中,刚好就处于一个若隐若现,能听的很清楚,但又不是很清楚的微妙境地!
这感觉就来了!
主要的声部营造一种笼统的,广视角的整体战争形象画面。
而这种微妙的音效,就仿佛无数士兵们整齐前进的步子,或是身上盔甲与武器偶然间摩擦在一起的声音。
不需要你听的很清楚,甚至你完全可以听不到。
但必须要有!!
在浅层中,这就属于一种“暗示”!
想明白了这一点的拉森,整个脸型都开始变了。
以至于。。。。。。。后面的曲子更庞大的信息量袭来后,多少显得有点懵B。
身为一名作曲家,对于“音乐心理学”是一定要了解详细透彻的。
就比如。。。。。。
曾经有一个着名的心理实验。
在两个放着同样片子的电影院,一边放映正常的电影,而另一边则是在电影中,偶尔的插入一帧冰可乐的图片进行放映。
事后,加入了“冰可乐”的电影院中,可乐的销量明显上涨,很多顾客在看完电影后都觉得口渴,并且对冰可乐进行了消费。
。。。。。。
你根本看不清,甚至没有意识,但只要那时候接收到了整个信息,即使没有记住,没有看清,甚至没有意识到,但大脑却处理过了这个图像,只不过当作无用图像处理掉了。
但留下来的潜意识却是货真价实的能对观众进行影响与暗示。
也就是影响到了阈下意识。
当然,这样的说法难以取证,并且这样的事件听起来也很玄乎。。。。。。。
可是,潜意识广告却是真实存在,只不过有些方式被列为了非法的广告行为。
而拉森却清晰的意识到,李文音在第一乐章中,运用的这种“弓背敲奏”的方法,与这类心理学知识运用的案例却有很大的相似。
好像是听到了,但好像也没听到。
听清楚了,但又不是十分清楚。
甚至如果没有音乐基础的兄弟很容易大意之下直接带过,难以注意到这个亮点。
可它却真实存在,并且不断的对观众进行一种“微量”的信息输入,掺杂在管乐之下那“架架架”的奇特音效,直接影响到听众的整体听感。
拉森的脑海中,顿时便泛起了奇思妙想。
李文音可以这么处理,达成了确实很惊艳的效果。。。。。。那么,自己以前是不是也忽视了更多的音色呢?
一定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于是,拉森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上鉴赏课的时光,开始静静的继续聆听音乐,心神不自觉的在反复的乐段与变化的层次之中不断的飘荡。
。。。。。。
而歌唱家与评论家,更加侧重于看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人文元素。
描绘行星,怎么与人文接轨呢?
自然就是从每一个行星名字由来,去找神话故事,然后跟随相应的神明,去将具象化了的“神权”抽象化,换成人文生活中的元素与片段。
从这个角度进行情感的传达。
而这些歌唱家与评论家们,也在听音乐的过程之中,去细细的思考着李文音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哲学。
布里克时而眉头微皱,时而双眼放光,时而神情舒缓。
如果说,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套行星组曲,是描写各个行星的特色,以及相应神明在人类社会中所体现到的事件。。。。。。。。
那么,在布里克的眼中,这首曲子,就是另一种感觉。
第一乐章便战火燃烧,毁灭后的重生,让布里克读出了一个感觉。
“创世”!!
从第一乐章中,世界因战争而毁灭后,步入第二乐章,在经过爱与美的引导后,大自然开始重新自我修复,毁灭的世界重生。
旋即,另一批完全不同的人类再一次诞生,再一次发展。
也就是这第三乐章。
发展,繁荣。
布里克甚至忍不住去想。
如果这个行星组曲,换成另一种意象。。。。。。。
完全可以四个乐章形成一个收尾!!
没错!
如果按照传统的篇章来看,第四章完全就可以书写变得无比繁荣的人类社会后,再一次因为欲望的膨胀导致战争爆发,随后世界毁灭,陷入了一个套娃循环中。
乐章之中表达出强烈的反差,还能首尾呼应,引人深思。
但。。。。。。。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按照李文音的规划,很明显,后面会有更多行星登场。
那代表了各个神明的行星,不同的具象与意象。。。。。。。那又该如何书写?
布里克麻了。
如果按照李文音的布置。。。。。。。
就很难去表达自己猜想之中的“轮回”之意了!!
已经赋予了天体音乐如此雄厚的人文,布里克觉得,李文音后面赋予的人文绝对不能少!
不然,整部套曲,就可以说得上是高开低走,成为“失败品”了。
如果让整部套曲画龙点睛,一定要在最后几个乐章中,表达出不同的人文思想走向!!
可是。。。。。。
布里克觉得,这就有点陷入自己的知识盲区了。
按照自己的想法,肯定就是经历《毁灭》《新生》《发展》三个乐章后,在第四个乐章中,表达出《繁荣》的主题结束,或是玩一个对比与轮回闭环,在《繁荣》后重归于《毁灭》!
可李文音很明显不是这么想的。
。。。。。。。
到底该如何的开启下一步呢?
想到这里,好奇的布里克忍不住瞥了一眼半空上的投影特效,继续等待着演出的进行。
。。。。。。。
而瓦尔兹在意的确是别的地方。
身为指挥家的瓦尔兹,在意的是李文音的指挥功力!
看着台上动作流畅,细微处理极佳,并且姿态优雅,充满美感的李文音。。。。。。瓦尔兹实在是不想再多么赞叹了。
还记得。。。。。。
自己见李文音第一次指挥的时候,就是在前不久。
那时候的李文音,指挥上的能力,在瓦尔兹看来,虽然很不错,但却有些稚嫩。
在瓦尔兹看来,走入了职业的指挥之路后,一名指挥家的成长,有三个阶段。
首先,就应该像李文音首次以指挥家身份露面的演出,《尼伯龙根》时那样。
一名合格的指挥家,对于作品,有着最为细致的刻画,最为细腻的表达,能够完美的沟通整个乐队,以领导者的身份去带领乐团不同乐器去排兵布阵的冲杀。
这样,表达出作品,也就是“作曲者”的内心所思所想!
所以,李文音第一次指挥的完美,并没有让瓦尔兹过于惊讶。
因为。。。。。。。演奏自己所做的曲子,难度系数上少了相当多。
而。。。。。。
一名优秀的指挥家,第二个层次,便是在作品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
没错。
在华山音乐会上。。。。。。李文音演绎了很多自己的作品。
但。。。。。。。他人的作品,也是有选取应景的拿出来演奏!
别人或许因为李文音个人作品的光芒而忽略了这方面,但指挥家瓦尔兹肯定不会。
那时候的李文音,将世界名曲演绎的仿佛是自己创作的一般,个人风格极其浓郁,甚至整个乐曲的处理方式与表达方式都别具一格!
但这只是一闪即逝的表现,瓦尔兹好奇,但并没有太当回事。
可是,名指挥家的第三个层次,那边是根据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在融入自己个人风格的同时,也会转变自如,表达随心!
就算是再优秀的指挥家,也绝对不可能驾驭所有风格的乐曲!
所以,很多世界知名的指挥家,都有其擅长与不擅长的曲目。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