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报酬就没有意思了,我写文章从来都不是为了报酬,我是那种会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吗?”齐木登不满地斥道,没等何继安插嘴,他又大义凛然地补充了一句:“我如果想要赚钱,随便接个什么课题,十几万、几十万的费用也都有了,根本就不需要从你们企业那里不清不白地拿什么报酬吗?”
“明白明白!”何继安何其聪明,一下子就听出了齐木登话里的暗示,他赶紧说道:“齐教授,刚才是我说错了,其实是我们染野公司想请齐教授为我们做一个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项目,经费嘛……,暂定为10万元,您看如何?”
齐木登微微颔首,说道:“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评价,这倒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经费多少无所谓,我就是觉得能够深入你们企业去实地研究一下,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要不,这件事咱们就先定下来,你们那边的文章,何经理可以先找人写个初稿,让我看看。如果我觉得可以,会送给几家财经媒体,他们对于我送去的稿子,一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齐木登在这个问题上还真没有吹牛,几天后,国内一家小有名气的财经杂志上,便登出了他的署名文章,标题写得很艺术,叫做《谨防首台套变成手抬套》。
在这篇文章里,齐木登首先勉为其难地肯定了国家刚刚出台的首台套促进政策,随即话锋一转,开始指责国内某些装备企业缺乏真正的创新,所谓的首台套,其实是“手抬套”,也就是抬手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东西,是没有灵魂的。
顺便说一下,“手抬套”这种俏皮的谐音梗,显然是出自于齐木登之手,毕竟,这些文科教授平常就是靠玩这种梗来吸引眼球的。
为了说明标题上的观点,文章举了某国有大型机床企业新推出的汽车用多工位机床的例子,指出该企业的产品大量模仿了一家外资企业的同类产品,虽说依据现有的法律,很难追究这家大型机床国企的侵权责任,但其作法却是严重伤害了市场规则,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竞争,后患无穷,云云。
文章在陈述这个案例时,用了大量的机床术语,让广大吃瓜群众感到不明觉厉。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机床技术的,看到这些拗口的概念,大家便决定相信文章的结论了。
何继安给齐木登送来的初稿,其实是直接点了临机的名字的,但齐木登毕竟是一个老江湖,知道不能把事情做得太过,所以在发稿之前亲自动手把临机的名字改成了“某大型机床国企”,避免了直接点名可能带来的麻烦。
不过,时下国内企业造多工位汽车机床的只有临机一家,而且这件事最近也一直都在媒体上报道,大家一看就知道文章的所指了。
“首台套政策是一本好经,但要防止被一些假和尚给念歪了。笔者认为,首台套政策的推行,应当慎之又慎,避免这个政策成为‘手抬套’设计的保护伞,这样既损害了下游厂商的利益,又会挫伤那些真正创新者的积极性……”
在临机集团的总部会议室里,办公室副主任李佳念完齐木登文章上的最后一段话,放下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杂志。
“这家伙疯了吧,凭什么就说咱们的设计是抄袭、模仿来的,他到底懂不懂机床设计啊!”分管生产的集团副总经理詹克勤愤愤地评论道。
“这个齐木登是个经济学教授,他哪懂什么机床设计。”销售公司总经理韩伟昌说,“这篇文章,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当是染野的何继安那小子找人替他写的,文章里那些术语,也是何继安列上去的。这老东西当年也是搞工艺出身,还有点技术底子。”
第四百七十五章 找到一个拒绝的理由
“齐木登的这篇文章,影响很大,很多网站都进行了转发,在有些网络论坛上还被置顶了,跟帖的人非常多。”
李佳向众人介绍着情况。她原来是临一机的厂报记者,被唐子风培养起来专门负责集团的舆情管理,现在已经很有经验了。临机集团的管理层大多数都是做技术或者搞生产出身,对于舆论宣传方面的事情完全是两眼一抹黑,所以这块业务便是由唐子风直接管理的。
“跟帖的那些人,主要是什么观点?”张建阳向李佳问道。
“支持齐木登和反对齐木登的都有,不过,总体看来,站在齐木登一边的人更多。很多人都觉得有关咱们集团的正面宣传不实,齐木登曝的料才是真相。”李佳说。
“这些人怎么会这样,这不是是非不分吗?”集团副总工程师郭代辉恼道,“齐木登这篇文章里写的那些,都是牵强附会的,稍有点工业常识的人也不会相信啊。”
唐子风笑呵呵地说道:“老郭,你对网民的要求太高了。稍有点工业常识的人,谁吃饱没事成天在网上泡着?会在网上起哄架秧子的,都是一些狗屁不通的小清新。这些人宁可相信阴谋论,也不相信科学,齐木登能够这么火,就全仗着有这批人作为拥趸呢。”
“还有一些纸媒体也在推波助澜。除了齐木登之外,这些媒体还请了其他一些名气很大的学者来发表意见,基本上也是齐木登的那个腔调,认为国家在这个时候出台支持首台套应用的政策是一个面子工程。”李佳继续介绍道。
“这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总工程师秦仲年感叹道,“我们投了五个亿进去搞研发,这些媒体连屁都没放一个。现在我们的成果出来了,他们就围在边上说三道四,临到最后还要说中国人不注重科研,没有创新精神。”
“国家怎么也不管管这些媒体,这不是给咱们这些企业添乱吗?”詹克勤嘟哝道。
唐子风说:“这个问题,说起来就比较大了。舆论这种东西,堵不如疏,一味地不让人说话也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你越是不让人说话,大家就越觉得里面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大家畅所欲言,最终让事实来教育群众。”
“畅所欲言是可以的,但现在却是西风压倒东风,齐木登这些人说的话,明明是错的,偏偏就有那么多人支持。同样是人民大学的王梓杰教授说的事情,明明是有道理的,可就是传播不起来。这算个什么事?”郭代辉说道。
唐子风说:“这也正常,这其实就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家想想,往回倒退十年,甚至只是倒退五年,咱们有多少能够拿出来和国外竞争的技术?咱们难道不是跟在国外企业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吗?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咱们赶上来了,开始有一些技术能够和国外分庭抗礼了。但普通百姓的观念哪有那么快就能够改变过来的?看到咱们说咱们临机的多工位机床可以和染野的机床平分秋色,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相信,觉得咱们是吹牛,是打肿脸充胖子。
“齐木登等人就是迎合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装出代表社会良知的样子,跑出来揭露所谓的真相。大家觉得他们是大牌教授,肯定是掌握了内部信息的,他们出来否定我们的成绩,大家自然就相信他们所说的事情都是真的了。”
“这个倒是事实。”詹克勤点头道,“说实在话,如果不是唐总经常在咱们面前说一些要有自信的话,我也不太敢相信咱们的技术能够比得上国外。你们想想,人家国外搞了多少年工业,咱们从建国开始算到现在,满打满算不到60年,怎么跟人家比?
“可事情就怪在这里了,咱们临机这几年搞出来的新产品,还真的能够和海姆萨特、博泰、染野这些外国老牌子比,看起来,咱们的脑子也不比外国人差嘛。”
最后一句话,詹克勤是笑着说的,多少有些调侃的意思。秦仲年是老一代人,对于这种梗很是敏感,虽然知道詹克勤没有当真,他还是严肃地说道:
“咱们的脑子当然不比外国人差!过去咱们的技术不如国外,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技术积累,二是投入不足,三是实验条件和生产设备不如他们。这几年,咱们做了大量的技术积累,集团又提出了技术优先的策略,实验室的条件和车间的设备也都升级换代了,在这种情况下,咱们搞出来的技术别说和国外差不多,就算是超过国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郭代辉附和道:“没错,其实搞工业也没什么神秘的,基础理论咱们掌握了,再有足够的投入,怎么就做不出好东西来?倒是那些写文章的什么狗屁专家,张嘴闭嘴就是什么精神、传承、独立思考啥的,这不是把技术弄成巫术了吗?”
“可不就是把技术弄成巫术了吗?”唐子风笑着说,“我如果不是娶了一个做技术的老婆,天天看着她设计图纸,我也会觉得搞设计和修仙是一样的,坐在那里意守丹田,憋上半天,突然就有一项发明了。”
“顿悟的事情,也是有的。”秦仲年把唐子风的话当真了,认真地解释着,“搞技术,有时候也的确需要一些灵感。不过,夸大灵感的作用,就是像小郭说的那样,把技术神秘化了。其实我们搞机床设计都是有一些规律的,照着这些规律去做,各种技术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这和写诗不一样。写诗的确是完全靠灵感,没有灵感,坐在那里坐一年也写不出好诗来。”
“秦总工的话,我也有些不赞成。”韩伟昌抬杠道,“当年唐总提出迷你机床的设想,这算不算是灵感爆发的结果?如果不是唐总想出这样一个点子,光靠咱们这些工程师去想,恐怕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么好的创意吧?”
韩伟昌虽是销售公司总经理,但也是从临一机技术处出来的,有资格说“咱们这些工程师”这样的话。他把自己也代入到工程师的角色里去,是为了避免因为拍唐子风马屁而给自己拉来仇恨。
秦仲年也笑了,说道:“老韩说的也对。迷你机床嘛,的确是一个好点子!不过,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