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何日请长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也不会只锻造999次啊。”刘江源说,“生产零件都是有工艺文件的,工艺文件上说锻造多少次,就必须锻造多少次,这和工匠精神无关啊。”

    “我只是举一个例子,不是真的要锻造1000次。”卢玉杰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工匠精神,是指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什么德国、日本的产品会那么精密,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融在他们的工人血脉里的。因为拥有这样的精神,所以他们的每一件产品,都能保证完美的质量,而这一点,我们是做不到的。”

    “我还是不明白……”刘江源皱着眉头,似乎是想继续杠的样子。

    于晓惠却是抬起手,阻止了刘江源继续说话,她看着卢玉杰,微笑着说道:“卢先生,你说的工匠精神的说法,我也看到过。不过,我想跟你说的是,搞工业,光有工匠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工程师精神。相比之下,工程师精神,可能比工匠精神更为重要。”

    “工程师精神,什么意思?”

    这一回,轮到卢玉杰犯懵了,楚占龙和徐金云也觉得新鲜,不由把目光对准了于晓惠。

    工匠精神这个概念,有一阵子很流行,卢玉杰经常在公司里说,楚占龙也觉得有道理,还曾在公司的一些会议上提过这个概念,弄得公司里的不少高管也是张嘴闭嘴就讲工匠精神。

    不过,具体说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卢玉杰说不清楚,楚占龙也同样说不清楚。在大家想来,反正就是一种很玄虚很高级的东西,是值得大家去追求的东西。

    可如今,来了个商机集团的女总工,却给他们抛出了一个“工程师精神”的概念,还说这比工匠精神更重要,这就有趣了。

    于晓惠看看大家,不慌不忙地说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说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就像古代的能工巧匠一样。做工业,当然应当有这样的精神。

    “但是,工匠毕竟是手工业时代的职业,那个时代的产品都是很简单的,比如一把锄头,一根钉子,工匠只要把细节注意好了,做得足够精细,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大工业时代。我们产品,是由几千个、几万个零件组合起来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光能够把每一个零件都做到极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保证所有这些零件的组合是最优的。这种系统的优化,远比单个零件的优化更为重要。”

    “这倒是。”楚占龙点头应道。

    新维公司是做风电机的,一台风电机也是几千个零件组成的。楚占龙深深地懂得,要做好一台风电机,光是把每个零件做好是不够的,关键是零件间的组合。一个好的设计,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这远比把一个零件做得尽善尽美要重要得多。

    于晓惠说:“系统的优化,不是一个工匠能够做到的。我们设计的机床,要兼顾功能、加工精度、加工速度、无故障工作时间、操作便利性,还有成本,这涉及到很复杂的计算,光有工匠精神,是解不开这样的最优化模型的。”

    “这就是你说的工程师精神?”徐金云问道。

    “正是。”于晓惠说,“工匠精神,讲的是手艺的传承,父传子、子传孙。而工程师精神,讲的是知识的分享和积累,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最优的方法。

    “刚才卢先生说德国、日本的企业有工匠精神,而我们没有,这一点我不想和卢先生争论。但是,要论工程师精神,德国、日本的企业无法和我们相比,因为,要论搞大型系统设计的理论和经验,德国、日本都是欠缺的。”

    “你凭什么说德国、日本缺乏工程师精神?”卢玉杰硬着头皮反驳道。

    于晓惠说的东西,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样子,卢玉杰是个文科生,对技术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于晓惠说的有没有错。他用眼角的余光看了楚占龙和徐金云一眼,发现这二人对于晓惠的话似乎有几分赞同的意思,这就让他更觉得心里没底了。

    于晓惠笑道:“工匠精神和工程师精神,本来就是相克的。过于注重工匠精神的人,往往会执着于细节,就很难看到全局了。卢先生刚才说德国、日本都是最讲究工匠精神的,那么它们缺乏工程师精神,也就不奇怪了。”

    “有道理。”楚占龙说道,“我和德国人、日本人都打过交道,的确是觉得他们做事有点轴,认死理。说好听点是认真,说难听点的就是像于总工说的那样,缺乏全局观念,因小失大。我原来还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听于总工一说,真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听到楚占龙附和自己,于晓惠有点想笑的感觉,想不到,自己一番胡扯,还真能激起共鸣。

    关于工匠精神和工程师精神的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是于晓惠的发明,而是来自于习惯逆向思维的唐子风。

    当今世界上的两大机床强国德国和日本,都有关于工匠精神的传说,诸如下水道旁边必须埋油纸包,马桶必须刷七次,临了还要喝一口马桶水等等,这都是曾被传为美谈的。

    工匠精神应用得当,自然是质量的保证。但如果把工匠精神发展到极端,就难免会导致僵化。这就有点像注意个人卫生一样,不讲卫生当然是不对的,但如果把讲卫生发展成洁癖,这个人也是不正常的,他将会失去许多生活的乐趣。

    临机集团一直将德日的机床企业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对于这些对手的特征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集团技术部门指出,德日的机床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产品的精度高,这得益于它们的零部件水平,临机集团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同样的水平,难度很大。

    但同时,集团技术部门也发现,德日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机床整机的水平低于零部件的水平,形成一加一小于二的结果。

    技术部门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零部件水平的拖累。每一个零部件都追求最优,结果就是零部件之间的协调性受到了影响。

    唐子风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发明出了一个工匠精神与工程师精神对冲的理论,认为追求工匠精神必然导致工程师精神欠缺。

    于晓惠是个搞技术的人,对于这种什么精神的说法,一向是付之一笑。今天,卢玉杰上来就大谈什么精神、什么文化,楚占龙看起来似乎还挺相信卢玉杰的话,于晓惠也就不得不拿出唐子风的理论来对付卢玉杰了。

    卢玉杰是个文科生,有情怀而不懂技术,跟他谈技术是对牛弹琴。要战胜一个文科生,必须使用另一个文科生的理论,而唐子风,恰恰就是一个擅长于发明奇谈怪论的文科生。

    “于总工,你刚才说,搞大型系统设计的理论和经验,德国、日本都是欠缺的,那么,咱们国家就有这方面的理论吗?”徐金云抛出了一个问题。他是跟着楚占龙创业的老人,有工业生产的经验,提出的问题也更有针对性。

    于晓惠很笃定地点点头,说道:“有。目前,在关于机床系统优化方面,我们国家的研究水平是最高的,代表人物就是清华大学机械学院的肖文珺教授,她是我的老师,而且,她还是我们唐总的夫人。”

 第五百六十五章 系统优化

    机床系统化设计的概念并不是由中国学者首创的,其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机床起源的年代,在那个时候,中国人甚至还没有接触过现代意义上的机床。

    什么叫系统化设计,如何做系统化设计,在过去200年中有着不少讨论,但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却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而在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便是来自于中国的工程师和学者。

    自2000年开始,中国便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随后又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生产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与应用息息相关的。丰富的应用实践,为工程师和学者们提供了海量的研究数据,这便促成了中国在机床系统化设计领域里的飞速进步。

    肖文珺从十几年前便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凭借着她的天资以及临机集团、苍龙研究院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她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如果肖文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只能排第二,还真没有哪个人敢跳出来说自己是第一。

    肖文珺所研究的机床系统化问题,涉及到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单台机床的最优化设计。她所以会在这个方面做出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势所迫。中国机床与西方机床相比,在零部件的精度方面有很大差距,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基本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零部件的配合来弥补单个部件的精度差异,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也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唐子风的支持下,肖文珺和于晓惠联手,一个做理论研究,一个做实践验证,也不知道花费了临机集团的多少研究经费,终于开发出了一套计算模型,并且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践。

    有了这套模型,临机集团便补上了零部件精度不足的短板,能够制造出精度、品质不亚于西方同行的高端机床,参与市场竞争。由于降低了对零部件精度的要求,临机集团的机床还拥有了价格上的优势,进而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也改写了机床市场的竞争规则。

    于晓惠向楚占龙等人说起工匠精神和工程师精神的差异,其实也并非强词夺理,而是有一定依据的。

    零部件精度的提高是有极限的,精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每提升一点,要付出的成本都会呈几何级数上升。所谓工匠精神的背后,其实就是成本的无限堆积,而这些成本都是要由用户来承担的。

    借助于系统优化的技术,临机集团可以用精度稍逊的零部件,组合出高精度的机床,这就大大地节约了成本。这样一来,机床企业的竞争就由不断追求零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