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月如知道,自己越是反抗,夫君越是兴奋,所以干脆安心的躺在夫君怀里,闭目养神!
前排的黄大忠和保镖,早就被雷盾安保洗了脑,那就是对老板的私事不听不看不闻。
第二站,来到筲萁湾拉链工厂,这次吴光耀直接拿着个扩音器,每层厂房都讲几句拜年的话。
大家热情是很正常的,吴光耀又不是吝啬的老板,而且今天还是发年货的日子,大家显然都比较高兴。
吴光耀旗下公司的工人工资,在港岛都是位列同行高水准;当然又不会超出那条线,以免成为港岛老板的公敌。
但是,吴光耀会在节假日发一些米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在一些细节上面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这样一来,反而达到了更好的结果!
就像后世一样,吴光耀作为模具厂的老板发现,发再多的工资,员工都觉得理所当然;
但是每年要是组织一次旅游,节假日、生日发放礼品,反而这些员工会更有感恩的心。
筲萁湾的拉链工厂足足三幢楼,两幢生产用的楼房,显然得一层一层的和大家拜拜年。
这样下来一圈,吴光耀发现嗓子都干了!
不过吴光耀乐此不彼,心情非常的好!
三个字——成就感!
接着下来耀世工业、优衣库、长江实业、环球行业等公司,吴光耀足足花费了一天,才走完这些公司。
回家的时候,林月如躺在吴光耀怀里,熟睡起来,跟着走了一天,身体显然吃不消了!
早上的林月如非常高兴,自己作为这些企业的老板娘,终于有机会露露面了。
后来也终于见识到了,吴光耀这个老板辛苦的一面,还有记忆力好的一面。
作为老板,吴光耀能记住好几百人的姓名,并打了招呼!
换成是自己,怕是早就忘记了一些小人物了!
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6点,周雪芬已经准备了一大桌年夜饭。
而李翠现在也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虽然跟着吴光耀是无名无分,但是周雪芬并没有亏待李翠。
儿子在乎名誉,不肯娶姨太太,宁愿在外面养情人。
周雪芬觉得,这有得有失,名声是好了;
就是流落在外的子女,显然对吴家怕是没有多少归属感。
所以,周雪芬提议过,以后把深水湾的别墅作为祖屋,外面的情人子女定期回来聚聚,增加一下家族感情。
吴光耀没有答应,在自己的心目中,更愿意在全世界都有家,利用家族基金维护家族成员的感情。
就算是以后家族聚会,也不会选择在深水湾别墅,那是自己给林月如和长子的家!
到时候,可以去白家道建一幢家族式庄园,以供家族团聚!
至于为什么不娶姨太太,吴光耀认为自己不会局限于港岛发展,走向世界。
以后要是在世界上发展,不会被那些记者刁难这个问题,要知道后世的女权比较严重,要是给自己打上封建家族,显然得不偿失。
至于情人,西方家族比比皆是,反而是一种美谈!
说白了,就是遮羞布,东方的姨太太是封建压迫,西方的情人是追求爱情!
真TMD会耍流氓!
再说港岛四大家族、包船王这些,也没有姨太太,红颜知己倒是听说过。
“月如,辛苦啦,洗洗手先吃饭!”周雪芬一见儿媳妇回来,立马热情的招呼道。
“谢谢娘!”林月如也礼貌的回应道。
好温馨的家庭,好和睦的婆媳,吴光耀忍不住想到!
大年初一,舅舅周致远和岳父林有德、方哥儿一家,齐聚吴光耀的唐楼。
吃完饭,女人在一堆聊些闲话,而男人们则泡上茶,聊事业。
“岳父,听说你们厂经常供货不上,出在了什么环节?”吴光耀开口问道。
林有德一囧,因为自己的五个布厂,都是供应的PG拉链和优衣库;
而且女婿会给自己提前说,明年需要多少料子,让自己提前准备。
没想到最近缺了好几次货,要不是是和女婿合作的,优衣库和PG拉链的高管一定会责难自己。
可就算是这样,两个公司的高管还是会向吴光耀禀报了!
“你也知道,自战争以来,内地的原材料进口就有点困难了。再加上港岛的纺纱厂规模也都不大,所以港岛的优质纱锭稀缺,我们只有尽可能的进口欧洲的纱锭。航运毕竟慢,所以有时候会耽误一点时间。”林有德老老实实的解释道。
林有德的厂子,就是吴光耀一手扶持起来的。
光PG拉链每年的布料需求量,就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别看拉链上只有一点点布料,但是别忘了,PG拉链每年可是卖出了几亿条拉链。
所谓,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优衣库的布料需求,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所以,林有德的厂子规模,在港岛是绝对的霸主!
“岳父,下游产业也该发展一下啦!虽然你没有做过纺纱,但是可以邀股,找几个沪上的行业人,大家共同组建一个大纺纱厂,特别是棉纱,这个市场非常的好!”吴光耀的语气,难免有点怒其不争。
港岛的纺织业不弱,就是没有什么大的厂子,有点像一群乌合之众。
当然,这才五十年代初期,大家都还在谨慎的发展,再过几年就会好很多了!
“回头我就去办这件事!”林有德全然没有岳父的气场,仿佛是在和老板汇报!
谁叫自己全靠这位女婿吃饭呢!
第182章【新亚学院中医药院】(求月票)
新年伊始,吴光耀来到自己每年捐资10万港币的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校舍,位于九龙深水埗桂林街一栋老式建筑的三四楼,一二楼则是店铺,环境显然不好。
“吴先生,新亚书院目前一共98名学生,大多为内地流亡来港的青年,未能负担学费,有能力缴纳学费者仅三分之一。学校经济窘迫,老师以钟点计薪,每人的月薪由六十至八十元不等。”
说话的是新亚书院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钱穆,后世华夏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不过此时,面对着吴光耀这个大财主,也只能小心翼翼的陪同,说话多少有点讨好的意思。
没办法,新亚书院严重缺钱,而吴光耀虽然承诺每年捐款10万港币,但是从一开始就把这笔钱投入到新校区的筹建中。
新校区从1949年底开始筹建,目前还得需要半年,到1951年下学期才能安排迁校。
“我听说,钱院长在去年访台,说服了台北方面,每月拨款3000港元资助教学,可有此事?”吴光耀突然问道。
钱穆毫不犹豫的说道:“是,因为我受邀到台北演说和与蒋家小叙,传授华夏文化和历史精神,提及了办学困难一事,所以那边行政院每月拨款3000港元以解决办学资金的困难。”
“那这学校有政治方向嘛?”吴光耀直白的问道。
吴光耀也不管陪同的,还有几位前华夏政界名流,和学届名流会怎么想。
“当然不会有,新亚学院只有商学系、哲学系、经济系。”钱穆立马说道。
吴光耀点点头,想来这所学校也不可能是台北那边势力的。
但自己作为最大的捐钱人,总得问问,以免被人利用了。
新亚学院虽然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但吴光耀只承诺每年10万的捐款,而且全部被用到了新校区建设。
搬进了新校区,总不能还是这几个学生和老师吧!
学校得扩大规模,自然又需要一大笔资金。
所以在赵冰的牵线下,新亚学院邀请了吴光耀这个名义上创始人。
吴光耀虽然是创始人,却是时隔一年才再次来到新亚学院,仿佛忘掉了此事似的。
“港府那边的态度怎么样?”吴光耀再次问道。
在港岛办学,自然要受港府的管理,如果港府不支持,有钱也没有用。
“港岛教育署很重视,对新亚书院多有通融,有所请求,皆蒙接受!只是在资金方面,支持甚少,全靠大家自筹!”
吴光耀点点头,港府能给你政策就不错了,还想要钱,显然是没门!
和大家一起来到一间老师办公室,顿时,这件办公室挤满了诸多学者。
有赵冰、吴俊升、罗香林、张维翰、梁寒操、陈伯庄、程兆熊、罗梦册等人。
今天吴光耀的到来,关系着新亚学院的未来;
如果在吴光耀这里凑不到资金,那搬进新校区,就大受限制。
“钱院长,我有三个请求,如果你答应,那么我每年就再捐10万港币,用于学校运行。”吴光耀开口说道。
自己捐款10万每年,已经是仁至义尽,总不可能一点回报都不得,自己可是商人!
“请说!”
“第一,我向来喜欢中医,觉得中医博大精深,甚至也可以申请专利,走向世界。所以我想让新亚学校增加中医药学院,主要教授中医知识,分析草药的成分等。”
说完第一条,房间的学者们纷纷惊讶。
本以为这位年轻的港岛巨富,是要求在学校得到什么股份之类的,没想到居然是增加中医药学院,这当然是件好事。
吴光耀提起这件事,自然是深受后世的影响。
后世的东瀛和南韩,这两个国家忒不要脸,居然把中药的专利全部申请了。
以至于华夏到国外卖那些中药,还是构成专利侵权,简直是不可忍!
“当然可以,中药发展几千年,自然有其很多独到的地方。只是一些中医学艺未精,做出了损害中医名誉的事情。吴先生请放心,我一定会找几位中医大师前来授课。”钱穆认真的说道。
“中医大师是很必要,但是我们更要对草药的成分进行化验,不能光凭借经验来教学,我们要讲科学,所以要设立先进的实验室。”吴光耀提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