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足迹遍及中印度恒河流域各地,上至国王、后妃、贵族、豪商,下至奴隶乞丐、妓女,不分种姓等级,均得以参加僧团组织,信众都尊称他为佛陀。佛陀传教历时四十五年,八十岁岁去世。从关于他的传说中,大体可以看到早期佛教僧侣的传教生涯。
佛教的全部学说,是围绕人生何以存在,痛苦何以解脱这一主题展开的。它的基本教义,集中表现在“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中。
一、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它的基本观点是“因缘论”,被认为是佛教教义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采用的独特方法。所谓“因缘”,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作是一种相依、相缘的关系,世上一切事物是依各种关系而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这些关系犹如层层法网,每一事物都处在法网之中,没有绝对独存的事物。这一因缘论,最初是为了解答众生的生死问题;其后进而扩展到观察、对待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十二因缘”是把上述因缘论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的因果环节,对有情生命的生死业报轮回的原因、过程、以及如何才能解脱等,作出系统的说明。这十二个环节为: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根、名色、识、行、无明。这十二个环节构成生命不断循环的序列,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生死轮回。佛教认为只有悟出三世因果法则,正业净因,才能免受它的支配,从而摆脱生死达到涅槃境界。
二、四谛。“四谛”是佛教备派共认的基础教义,相传佛陀悟道的核心即为四谛,它阐述了佛教对人的生死痛苦与解脱安乐的看法和途径。谛,含有“实在”或“真理”之义,它包括苦、集、灭、道这四谛。
苦谛:即认为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无幸福可言,这是佛教教义的首要出发点。人生苦多,有肉体的,有精神的,有外因造成的。因为现实世界原是无常、无我的,与人们的心理要求难相一致,故苦不可免。苦谛旨在阐明苦恼是社会人生的真相。
集谛:佛教谓“集”有聚合义,其意为由于自心的“无明”,执著于无穷的爱欲,故产生妄行,带来千般烦恼,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误惑所生,未来的苦果是现在的误惑所生;苦果循环相续,此起彼伏,苦无尽头。集谛旨在说明引起“苦”的根由。
灭谛:灭谛就是要人们熄灭由贪欲引起的种种烦恼,从凡身解脱出来,进入寂静清凉的涅槃境界。在佛教中,“灭”含有“解脱”之义。灭谛说明了信佛者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道谛:怎样才能免除生死轮回,达到精神解脱,道谛指出了通向涅槃境界的道路与途径。被总结为“八正道”。
三、八正道:
正见: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四谛”等佛教教义。
正思:指远离邪妄贪欲,保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正语:指修口业,不虚言,不妄语等。
正业:指不偷盗、不奸淫等,保持高尚善良的身业。
正命:指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
正勤:指按正确的方法,勤修涅槃之道法。
正念:指远离颠倒妄想,明记佛教真理。
正定:指身心专于一境,消除一切杂念,以修习“四谛”之理。“八正道”又可以归纳提挈为纲领,那便是“三学”。“三学”指学佛者应修持的戒、定、慧,这是对全部佛学要义的概括。
戒:要求出家佛教徒严守戒。法主要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也就是修积功德。定:即禅定,即心住一境,禁止一切妄念,使心身轻安,以深入思虑所修习的佛法。慧:即通过正见,正思,正精进,以此起到断惑解脱的慧心作用,求得实践修行的成果。原始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注重实践,其重心在于道德伦理修行,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好释迦牟尼死后一百年左右,早期佛教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别。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内心修持;大众部则注重博学多闻,致力于弘传教法,强调接引众生。公元一世纪,由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上发生分歧,又分化出大乘、小乘两派。“乘”为“运载”之意。“大乘”自称可以普渡众生,相比这下,“小乘”则只能自我解脱。其实,小乘佛教的主张更接近早期佛教的传统,如人认为释迦牟尼是教祖,他的伟大人格是累世修行的结果。在教义上主张“我空法有”,强调修习三学和八正道,出家修行,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则对原有教义有所修正和发展,对释迦牟尼无限神化。把他说成法力无边,主宰一切;在教义上提出“我法俱空”,无任何实体,比小乘佛教的主张更加唯心主义化;在■诮淌导■矫■■虿痪窒抻诟鋈诵扌校■髡判尴傲■■ú际h。■纸洹■倘琛■进、禅定、智慧)普渡众生。并认为人人皆在佛性,皆能成佛,因而允许在家修行,不必严守禁欲生活。
佛教的经典是 《双藏经》。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佛教经书,由经(佛经)、律(戒律)、论(对经文的解释)三部分组成,故又被称为《三藏》。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自公元七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是三大宗教中最年轻的宗教。这一宗教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阿拉伯半岛大部分由沙漠复盖,土地贫脊,气候炎热,然而它三面临海,并有一条从也门通往叙利亚的商道,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因此,大约从公元四世纪起,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争夺商业通道的战争就十分频繁。它们各自通过宗教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阿拉伯半岛。大约在公元六世纪,罗马人在半岛的南部建立了几座基督教堂,许多人接受了基督教,同情罗马人,波斯帝国则带来了拜火教,还有犹太人的犹太教。而阿拉伯当时正处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动荡混乱,阿拉伯人自己崇拜形形色色的偶像,几乎每一部落都奉有一个偶像为神,在不同神的旗帜下互相仇杀。这些宗教冲突加剧了半岛的内忧外患,也是民族统一的障碍。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顺应历史要求,担负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重任。
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0年,属麦加的古莱氏部落哈申族人,祖父为该族族长。他童年生活相当不幸,其父阿卜杜拉于穆罕默德出生前二个月即病故。六岁时母亲又离开人世,后由祖父抚养。二年后祖父又去世,只得靠伯父收养,穆罕默德八岁时就给人作牧童。自十二岁起随伯父经商,二十五岁时受雇于一位叫海底彻的富孀,帮助她料理商务。海底彻逐渐发现穆罕默德善于经商,精明诚实,因而产生了爱慕之情。双方结合时,女方大男方十五岁。
婚后,穆罕默德生活十分富足,但他并未养尊处优,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他经常去麦加北郊一座山洞里隐居,苦思冥想,废寝忘食。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四十岁时他又独自在山洞里静坐冥思,忽然隐约传来一种声音:“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宜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穆罕默德不知何故,吓得浑身发抖,回到家中,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大约四十天后,穆罕默德在路上行走,忽然空中又传来了一种声音:“盖被的人啊!你应当起来,你应当倾扬你的主宰,……”,伊斯兰教义认为,这两次传来的声音,是真主安拉派遗的天神传达的启示,使穆罕默德成为先知。穆罕默德从此便以先知者的身份开始传教活动。
穆罕默德“为圣”二十三年的经历,可以划为两个时期:前十三年(610—622)为麦加时期,后十年(622—632)为麦地那时期。穆罕默德早期是在秘密状态下传教的,皈依者只是几个至新好友,如妻子海底彻、堂弟阿里、释奴、后来成为义子的宰德等。以后,皈依者逐渐扩大到部族亲朋,传教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
当时麦加的统治权掌握在以艾卜·苏富扬为首的多神教手中。穆罕默德宣扬教义的核心是真言独一,反对任何偶像崇拜,否定任何特权地位,这教义引起多神教恐慌,遭到残酷迫害。穆罕默德处境十分危险。几经周折,终于在公元622年9月迁往麦地那。迁徒后结束了受迫害的历史,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十年,以胜利告终,完成了使者的使命。
穆罕默德把麦地那作为发展伊斯兰教的基地,首先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宗教制度,将穆斯林团结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在政治上,穆罕默德建立了不分阶级、地域和部落的宗教公社,打破了氏族制度下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形成以共同信仰——真主独一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关系。穆罕默德以宗教领袖身份掌握了包括司法判决权在内的一切国家权力。在军事上,他主张“圣战”。迁徒后,麦加多神教方面与麦地那伊斯兰教方面战斗数十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白德尔之役、伍侯德之役、联盟军之役。由于穆罕默德提出“为主道”而战,并亲临一线指挥,所以这三次战役,虽然兵力弱于敌方,但都取得了胜利。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站住脚跟后,便集中力量转向攻打麦加城,以实现穆斯林的宿愿。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一万大军向麦加前进,兵临城下时,麦加贵族望风而逃,居民也纷纷躲到山上。于是,穆斯林大军和平地进入了麦加城。穆罕默德向他们宣讲了教义,各部落派出代表团纷纷表示归顺皈依。伊伊斯兰教终而取得了统治地位。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于麦地那,享年六十三岁。
伊斯兰教的宗教信条为“六信”: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