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遇到的正是人的自由问题:“诚然,最严格的财富共有共享体制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通过公众宴会和娱乐使人的精神在六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外获得充分的活动和寄托;但是,有一种欲望强烈的人,他们如果不能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欲望行动,就会感到不幸福。”“一些人会突然想起这一天或那一天不去工作,另一些人不喜欢联盟的服装式样和家具式样,还有一些人想要吃喝公共食堂菜单上没有的这种或那种东西……”
魏特林显然意识到:在普遍物质保障之外,只有加上自由,人才可能是幸福的。这是他的思想高于早期乌托邦设计者的地方,也是晚期乌托邦普遍高于早期乌托邦的地方。
二、更复杂也更自由的分配形式
如果说公共仓库是早期乌托邦分配制度较为原始的(也是基本的)形式的话,那么“取货证”和“交易簿”就是晚期乌托邦一种较高级的、相对复杂的,因而也是比较自由和灵活的分配形式。
“取货”的方式在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乌托邦小说《回顾》所描写的社会中运作得更为复杂些,也是“商店”的经营形式,但“顾客”在这里实际上是看样订货,由国家的“生产大军”根据他留给商店的订单进行生产。这理想化地解决了逻辑中必然遇到的供需平衡问题,显然比早斯乌托邦考虑得更全面了。
《回顾》在分配方面具有一些形式上的“回归”。在这里,国家向人民定量发予“取货证”。在《回顾》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用“取货证”来支付——包括艺术欣赏、买书买报。实际上,这是一种超出“配给”功能的准货币系统。它自身“反对”了自身。为什么呢?这个社会是丰富的,也是尽量保障自由的,这就不得不给个人以更多的支付途径,而不再限于“货”,因此“取货证”至少是名不副实的。它只是没有货币形式(从而也规避了货币风险)的货币而已。由于“取货证”的发放起点是平等的,积蓄和转移是有限制的,因此也不可能产生贫富差距。《回顾》中的“取货证”制度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配给制,远比它丰富得多,但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各取所需”,远比它具有可操作性。这种“取货证”由于可以作任何支付手段,却仍保留了“钱”的名义单位,因此在使用上反倒更接近如今流行的电子货币——信用卡。
与《回顾》中“取货证”近似的,是十九世纪德国无产阶级思想家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设想的“交易簿”。前者基于平等的分配,而后者更侧重于记录一个人为社会付出的程度不等的劳动。它是劳动者之间相互服务,进行劳动交换的媒介。它基于把劳动分为两部分的观念:一部分是规定性劳动,对应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得的生活必需品,这是不能通过交换来获得的;另一部分就是在规定性劳动之外,被称作“交易小时”的自由劳动,“交易簿”上所记的正是后者。规定劳动对应的是生活必需品的平均分配;“交易小时”中的非规定性劳动,对应的是“舒适产品”的交易性分配。所谓“舒适产品”,包括剧院、舞会、音乐会、艺术展览会、私人庆祝会、啤酒和咖啡馆等等。正是这些,使魏特林的乌托邦最终告别了传统乌托邦的禁欲主义色彩。然而,在这部书中设计的社会,生产劳动没有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界限来划分,也没有以生产物质产品与生产精神产品的界限来划分,而是以生产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舒适产品”的界限来划分(这样,啤酒、烟草就与科技、艺术可笑地处于同一部类中了),也显示出仍有禁欲主义的痕迹。
从早期乌托邦简单原始的平均分配到十九世纪的晚期乌托邦中“凭证取货”,使乌托邦中的分配有着更具体形态的操作程序。比如魏特林的“交易簿”就写清问题是这样说的:“交易簿里包括执有人的半身像片和他的特征的说明。除了一页供备注特别事项的空页外,全册共六十页,每一页各供五个劳动日之用,以三百个劳动日为一年。每一页包含有四个不同的栏……在第一外窄栏上记明这个人交易小时的结存数字;下面记明他所在的劳动的技术工厂或是地方……在对面的第四栏‘享受小时’上,记载这个人所换入的一切享受及舒适的产品,注明其价值及所从中取得的供应单位。”“劳动小时只是每五个劳动日注明一次,享受小时在每次接受舒适的享受时即加以记载。”
可也真够麻烦的。这种在分配问题上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设计,从今天看来,也比早期乌托邦中模糊抽象的表述显得可笑。实际上,由于“交易簿”的核心是“所有产品的价值都根据劳动时间来计算”(魏特林),这需要大量的、十分复杂的社会管理——它要以抽象的“劳动小时”(一种价值量,而非个别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在不同性质的万千劳动产品之间换算,因此,它付出的还不仅仅是不方便,还有不自由。什么自由呢?由生活资料变成资本(生产资料)的自由。尽管这种“交易簿”比贝拉米设计的“取货证”更接近金钱,但与其说它是为了回避金钱,不如说它是为了回避资本,那些存在“交易簿”上的“劳动小时”,受到各种各样(限制于消费领域)的限制,是不可能累积转化成资本的。哈耶克说:“钱是人们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他讲的“自由工具”并非指支付方式的自由工具,而主要是指作为资本的自由工具。这种把“钱”限制于生活资料领域的消费,而禁止它们成为生产资料的投资的设计思想,可谓用心良苦。它是这个理想社会自由的底线,再退一步,这个社会就垮了,就与旧社会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钱用于生活资料给人造成的差距,与钱用于生产资料给人造成差距,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回顾》的乌托邦是容忍人们在生活消费上的差距的。
魏特林以劳动小时为基础的所谓“交易簿”的思路,不完全停留于空想,而是曾经在较简单的水平上被实践过的。这就是欧文领导的交换商场运动。苏联空想社会主义研究专家沃尔金在《论空想社会主义者》一书中说:“1832年至1834年在欧文直接领导下营业的伦敦交换商场,从合作社组织和个人手里收进商品。专门的估价员确定生产每件商品所必需的原材料及劳动时数,然后按照收进的商品所估计的‘劳动时数’发给生产者一定交换券——劳动券,但扣除十二分之一的管理费。每人都有权利拿着这些交换券从仓库中领取他所需要的、与劳动价值等值的产品。”这种尝试最终是失败了的。
“所有产品的价值都根据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思想,既是魏特林的,也是欧文的。它在抽象意义上的合理性,就是劳动价值论。避开商品与货币这一对有风险的、价格经常波动的、从而也是经常对劳动者不利的交换媒介,而直接以抽象的劳动时间作为劳动交换的媒介,一直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个理想。比如欧文在计算“劳动券”时,就假定每小时工作等于六便士。
无奈,对“劳动小时”的估价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劳动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自己现出“真身”。更重要的是,在回避货币之弊的同时,也失去了只有货币才能提供的价格信号:什么多了,什么少了?欧文的交换商场正是因为这个而最终破产,成为一次告别金钱的悲壮性实验。沃尔金说:“交换商场的破产,证明在无组织的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组织交换,铲除市场无政府状态的思想(这种思想曾迷惑了十九世纪许多社会思想家)是荒谬无稽的。”
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考虑中,这种证、券形式的分配,与金钱的形式相比较,还有一种重要的功能,即防止积累——防止资本的形成。所以罗素在《自由之路》中说:“最好使用一种只能在一定期限内(譬如一年)有效的票券。这让人可以为每年一度的休假积蓄资金,而不可长期积蓄下去。”他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然而,“取货证”、“交易簿”的思想已经因为太久远而显得可笑了吗?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的第三章《国家与公民社会》中,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流行于美国和日本许多城市的“服务信用”时说:“参加慈善工作的志愿者可以从别的志愿者那里得到以时间为单位的‘报酬’。一套计算机系统登记着每一‘时间-货币’(time-dollar)的收支情况,并且定期向参与者提供结算表。时间-货币是免税的,并且可以积累起来以支付保健及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包括降低健康保险的成本。‘纽约时间-货币协会’正在创建一个就业机构,它将为人民提供获得工作、接受培训和获得帮助的机会。”
一种理想的交换关系,首先在一些有理想的人们之间建立起来了。这不过是一种劳动交换的途径罢了,一种在市场和货币之外的劳动交换形式而已。
然而,有些劳动是买不来的,但是可以通过以同等劳动之间的交换来获得。你现在就要买你老了的时候需要获得的他人劳动,就买不来。当然你也可以攒足了钱,到时候再买,但是你现在不见得有足够的钱,你也不能确定到那时候就有足够的钱。现在你可以就为别人提供同样的劳动,到时候你就有资格享受这些劳动了。尽管货币与劳动的比值是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大不相同的,但是劳动与劳动本身是一样的。
三、理想分配的技术与原则
在什么范围内进行分配,不同的乌托邦著作有不同的设计,也有不同的结果。
十九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德萨米在《公有法典》中主张“在整个共和国境内,从这端到那端,普遍一律地在所有公社之间实行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所以,他诉诸一个“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