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3-06-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鞣窖д叩姆掷啵好褚獾场霸谛矶喾矫妫俺剖窍执植婪肿拥谋亲妗薄�
  老太婆怎么会为“恐怖主义”而哭?
  有一幅很著名的画,叫作《晚会》。它是苏联画家马科夫斯基根据著名科学家尼古拉·莫罗佐夫的回忆创作的。画中的内容是,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其中还有一个俄国军官)或坐或站,在全神贯注地听一位年轻的姑娘唱歌。
  莫罗佐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是一个大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参加了民意党的军事组织,1881年因参加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行动,被单身囚禁了二十五年。十月革命后,由于他在化学和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于1932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享年九十二岁而殁。莫罗佐夫晚年常回忆自己怎么走上了革命道路……
  那是遥远的过去。1874年,二十岁的他第一次随同学去参加革命者的秘密集会。一个梳着褐色辫子的姑娘将他们接了进去,她紧紧地握了一下他们的手,但却未通报姓名。屋里的年轻人也一样,谁也没问他们姓什么。大家谈到了沙皇欺骗性的所谓农奴解放与改革,谈到了政治形势,谈到了未来,集会上一个年轻姑娘留在了莫罗佐夫一生的记忆中:
  她走到钢琴边,先弹了一个急速的过门,忽然用一种奇幻的、有力的低音唱了起来。在剧院里也没听到这种歌声……歌词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当时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唱得不只是美丽,而且是神奇了。这个美丽的歌手的脸上的每一个线条,她唱出的每一个音调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灵感。在她唱歌的时候,她简直是崇高的美的化身……
  她一支歌跟着一支唱下去。我记得有“拉辛的峭壁”和死在西伯利亚苦役中的诗人米哈依洛夫的“最后的告别”。年轻歌手唱道:
  即使在压制迫害中,
  我的心灵里
  也神圣地保留着
  对青年一代的善良的信仰。
  她对直看着一个青年人,用热情高吭的调子唱出了最后几节:
  一旦严酷的时刻来临,
  睡梦的人民起来——
  在那为自由而战的大军中,
  有我们身列行伍!〔4〕
  当莫罗佐夫随最后的几个客人走到街上时,由于无法压制住内心的激动,以致“怎样回到家里的,都已经记不清了”。
  这是革命民粹派的集会。唱歌的姑娘属于民意党〔5〕。“第一代恐怖分子”光彩照人!
  画家马科夫斯基和当时的许多画家一样,被莫罗佐夫叙述的情节感动了。于是他创作了《晚会》这幅画。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作为纯洁和信仰的象征的唱歌的女郎。前苏联刊物评述道:“《晚会》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革命青年的集会。不仅环境、衣着、人物类型,而且情调都传达得多么准确!这里既有浪漫气息和高尚的精神,也有斗争的艰巨和对信念的执着!”〔6〕
  据推测,《晚会》中那位女郎的原型是苏菲娅·彼罗夫斯卡亚。她是彼得堡总督(陆军上将)之女,民意党的领导人之一,1881年因组织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判绞刑。临刑前,许多社会名流如列夫·托尔斯泰及哲学家索罗维约夫等都曾上书给亚历山大三世呈请宽恕,托尔斯泰并说他从此一生都拥护现制度,只要皇上能够宽恕苏菲娅:“我这个不肖的臣民宁愿做您的犬马、您的奴隶。”〔7〕但这些请求都无用,苏菲娅仍然被处死了。苏联刊物曾这样评述苏菲娅:“她是那些曾经探索、苦恼,而且在无益地寻觅那能使人民幸福的真正道路上毁灭了的女性中的一个。”并说:“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找到了这条道路,因为它具有改造生活的科学纲领。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些有着高尚的愿望的无畏而美丽的人。”〔8〕
  那个时代的“恐怖分子”闪耀着何等人性的光辉!
  像苏菲娅,她本该以公爵小姐的形象出现在宫廷舞会上,为什么要成为“无益地寻觅那能使人民幸福的真正道路上毁灭了的女性中的一个”?像莫罗佐夫,要发财可以经商,要升官可以从政、从军,要当学者可以上大学(他倒是上过大学)。他为什么愿一生把“牢底坐穿”?
  民意党的事迹曾使一个日本人掉泪。此人叫明石元二郎,陆军中校,1902年至1907年为日本驻俄国使馆武官。他有“光明的前半生”和“黑暗的后半生”。前半生,他竭尽全力(不但花光了日本政府的大额资金,还将自己弄得囊空如洗)资助俄国革命,与俄国革命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后受到日本政府的训戒〔9〕。而当日本政府召回他时,他一度想抗命留在俄国,放弃日本籍,当一名流亡者,加入到俄国革命中去〔10〕。后半生,他的职务越升越高:少将、中将、上将;师长、陆军副总参谋长、朝鲜宪兵司令、台湾总督,成了罪恶的殖民主义者。但在任台湾总督病重期间(他担任一年台湾总督后因病去世),他又回光返照,不时念叨年轻时的俄国往事,不时呓语他的“俄国伙伴们”。临终前,他最后问的居然是“俄国的革命怎样了?”〔11〕
  此人在前苏联史籍中无声无息,但西方至今仍有史家研究他。1982年,西方一部近代史系列记录片(资料片)在中国上映,里面有他与列宁会谈的画面。而关于明石1904年和列宁在瑞士会谈一事,日本传记作家杉森久英在《神秘的驻外武官》一书中有长段的描写,大意是这样:明石提议资助俄国革命,列宁拒绝接受。明石说希望不要将他看作是一个日本军人,而要将他看作是一个同情社会主义的外国留学生,等等〔12〕。
  明石初进俄国时,只是个负有谍报使命的军官。日本政府授予他扰乱俄国后方的使命,必要时可与俄国革命组织接触,资助它们。明石开始接触革命党时是个冷酷、精明的角色,丝毫不带感情色彩。可是一旦他潜心学习俄国历史文化,了解的俄国革命史越多,就渐渐陷入了困惑:“俄国的恐怖分子以知识阶层居多。压迫中的直接受害者农民没有成为恐怖分子,而知识阶层和大学生却成了恐怖分子,这是怎么回事?”〔13〕他不断地问认识的俄国人这一类问题。
  他听到的是一个长故事:原来俄国革命的第一代先行者是十二月党人,民意党这些人算第二代,他们是将十二月党人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十二月党人原是进驻巴黎的俄国占领军军官。当年俄罗斯帝国率领欧洲盟军击败了拿破仑军队,占领法国后,“这些贵族军官下马与法国民众接触,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被他们击败的法国革命,原来有如此高尚的道德理想?于是成群结队,纷纷去卢梭隐居地——爱维尔弗农山庄,在那里自愿接受法国革命的精神洗礼”。这些人回到俄罗斯不久即发起十二月党人起义,贵族军官在事变的纲领中还提出了明确的平民要求,以致于俄国人评价说
  :“从来都是鞋匠们造反,要做老爷;未见过当今老爷们造反,却为的是——要做鞋匠!”〔14〕他还听到了十二月党人妻子的故事,这些名媛贵妇在丈夫前往西伯利亚后,毅然放弃荣华富贵,动身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使得至今托波尔斯克和伊尔库茨克的郊外衰草荒丘间,尚埋有十二月党人妻子的忠骨。
  十二月党人被镇压后的岁月,农民生活更加困苦,社会上不良风气盛行,赫尔岑说:“十二月党人被迫退出社会活动以后,我们社会的一般水平就下降了。”但到了1874年,俄国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民粹运动。成千上万知识青年换上农民的服装,“走向民间”,与农民同劳动、同生活。他们一方面传播知识、文化,一方面宣传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思想,力图使农民起来为自身的权利而斗争。民粹派初期的斗争都是采取宣传的方式,但沙皇政府对和平的民粹运动采取了暴力镇压,“在民粹运动进行的六年中被当局逮捕及流放的有一万七千多人”〔15〕,许多人死于狱中。民粹运动失败后,民粹派分裂为“土地平分社”与“民意党”。前者人数极少,后转入了社会民主工党;后者人数众多,仍然保留着民粹派的特征。在唤起农民革命无望,并且看不到社会其他革命力量的情况下,民意党走上了个人恐怖道路,以暗杀个别(沙皇、有罪行的高官等)人物来反对沙皇制度,力图以自己的牺牲震撼社会,唤醒沉睡的人民。暴力换来了更大暴力,在1880年以来的大镇压中,民意党的整整一代精英都牺牲了:在三百六十五位被捕的革命者中,一百八十位属于贵族,一百零四位属于中产阶级〔16〕。沉寂十多年后,民意党的残余分子又成立了社会革命党,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他们和社会民主工党一道,可算是第三代革命政党。
  俄国人述说的这一切对于日本人来说真是太难理解了。日本人能够一波一波向死亡扑去,可那是为了效忠天皇。而俄国人前赴后继走向监禁、流放、终生监禁、牺牲,是为了受苦的人民大众。这两种行为哪种更高尚?
  明石开始了“光明的前半生”……
  民意党(当时改名为社会革命党)的事迹也曾感动过前清志士。差不多在明石援助俄国革命者的同时,清末的文学作品也在大力宣传民意党。晚清小说《孽海花》就写了一名女虚无党人英勇战斗的过程。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后,许多文章都介绍了“虚无党”(当时将民粹派、民意党统称作虚无党)的事迹〔17〕。同盟会成立后,由于“……崇尚俄国虚无党人的暗杀活动,还专门设立一个暗杀部,由方君瑛负责,聘请流亡日本的俄国虚无党人教授暗杀技术……”〔18〕辛亥革命前,共发生过吴樾、徐锡麟、喻培伦等九起同盟会会员刺杀满清大员的事件,四起成功,五起失败。其中除汪精卫被判终生监禁(辛亥革命后出狱)外,其余全部牺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