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在神圣罗马帝国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际,他以支持哈布斯
堡王朝为条件,使帝国皇帝承认勃兰登堡王国。1701年,腓特烈三世在
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举行加冕礼,改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1701—
1713年),勃兰登堡选帝侯国改为普鲁士王国,首都设在柏林。勃兰登
堡选帝侯从此成为普鲁士国王。根据《乌特勒支和约》,其地位得到国
际承认。
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时,则确立了普鲁士王国
的专制体制,建立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兵力由3800人增加到85000
人,成为德意志境内有能力同奥地利抗衡的强国。1723年,普鲁士成立
直属国王的“财政、军队与王室领地最高总管理处”,消灭了城市自治
的最后残余,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威廉一世还继承其祖父腓特烈·威
廉的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特别奖励军事工业和毛呢工业。
到 18世纪后半叶,普鲁士已是德意志境内最强大、最有活力的国
家。这和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的开明君主制度是分不开的。
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把普鲁士军队扩充到20万人,占欧洲
第4位,而其人口只占欧洲第13位。腓特烈二世参与了奥地利王位继承
战争和第一次瓜分波兰。他的继任者腓特烈威廉二世参加了第二次和第
三次瓜分波兰。
在内政方面,腓特烈二世提倡“开用专制”,进行改革。他鼓励发
展工商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成品,禁止出口工业原料,限
… Page 45…
制工业品进口。限制行会垄断,取消国内关卡,奖励资本家兴建各种手
工工场。为促进经济发展,政府统一币制,创办银行、建立邮政、并且
修公路、开运河。在农业上提倡开垦荒地,将奥得河沼泽地辟为耕地,
而且在王室领地首先废除了农奴制。当时王室领地占全国耕地的近1/3,
因此其影响非同一般。后因发现东部容克农庄更有利于生产,这一改革
没有继续。此外,他提倡发展文化,重建了普鲁士科学院,重新启用被
逐出境的启蒙思想家,还与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交往。他重
视教育,支持艺术的发展。
腓特烈二世一即位就干预奥地利的皇位继承问题,出兵占领了奥地
利工业发达的西里西亚地区,随后挑起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1740—1748
年),使占领西里西亚得到承认。不久在七年战争 (1756—1763年)中
使这一占领再次得到国际承认。18世纪末,腓特烈二世及其后继者于
1772、1793、1795年三次参加瓜分波兰,取得大片领土。同时还参加干
涉法国革命的战争。到这时,普鲁士的领土已从当年勃兰登堡选帝侯国
的2。3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0。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60万,成为欧洲
重要强国。
3。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1)彼得一世改革
俄罗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于16世纪。17世纪中叶后,它迅
速扩大为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这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据统计,17
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法律规定:农奴被束缚
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可以任意处置农奴,买卖或转赠。农奴
负担沉重,要缴纳实物地租、现金和劳役地租,此外还要向政府缴纳皇
家税,在地主兼营的手工工场服劳役。如果逃跑,一经抓到,其本人连
同家人和财产,全部归还给原主人。农奴制度被法律化了。
但是,手工工场的建立是这一时期新的经济现象。俄国最早的工场
是俄籍荷兰商人维纽斯在1632年经沙皇特许在土拉建 立的炼铁场,
这是俄国第一座炼铁场。到17世纪末,俄国已有30多个手工工场,包
括冶金、制革、造纸、玻璃制造等行业。当时的手工工场多数属于国家
或贵族。除少数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外,其余都使用农奴工人。与此相适
应,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17世纪已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
但是,从整体上看,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西欧国
家。因此,俄国的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及新兴的商人希望能够改革,
为自己的经济活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彼得一世的改革就是在这种背景
下展开的。
1682年,年仅10岁的彼得·阿列克塞也维奇继承皇位,其姊索菲
亚摄政并掌握实权。1689年,索菲亚发动宫廷政变,企图自立为沙皇。
彼得依靠部分贵族和军队,挫败了政变,废黜索菲亚,取得了政权。执
政以后,彼得针对俄国落后的状况,实施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对外
争取出海口,对内进行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
在政治上,彼得加强专制制度,严厉打击拥有权势的大贵族,解散
近卫军;1711年设立参政院,作为中央权力机关;1718年在参政院下分
… Page 46…
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等部,建立起一
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为加强地方管理,他将全国分为8个州、50
个省,州长、省长直属中央。彼得又改革教会,废除干预皇权的大教长,
把教会直接置于皇帝权力之下。1722年彼得颁布“职官等级表”,废除
旧贵族出身享有高官厚禄的特权,打破门第和资历的限制,规定各级官
吏应从中小服役人员中选择,论功赐予职位和俸禄。国家的机器大大加
强了。
在经济上,彼得鼓励工商业发展。不仅国家开办手工工场,而且还
鼓励私人兴办。鉴于缺乏自由劳动力问题,他下令把乞丐编入工场。更
重要的是,1721年他颁布法令,允许工场主买进农奴,甚至整村农奴,
还鼓励地主开设工场,用自己庄园上的农奴进行生产。此外,彼得重视
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开设工厂,高薪招聘外国技术人
员。1697年他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参加大使团出国考察。彼得为
保护本国经济,实行保护关税和重商主义政策,推行“按丁纳税”的人
头税,严格要求国无游民。为此进行了人口调查,为各类农奴规定了纳
税额。同时也规定了盐、酒、烟的高额间接税。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
俄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呢绒、麻布、皮革和铁的生产大大增加。全国已
拥有手工工场240多家。
军事改革是彼得改革的重点。在军事上,他建立新的正规军和近卫
军,实行强制的征兵制,规定25户农民劳动者抽1名壮丁,每年征募新
兵2万人,到1725年建立了20万陆军、2。8万海军。彼得在位时共征兵
53次之多。为培养军事人才,他选派贵族子弟出国留学,在国内开办炮
兵学校和海军学校。此外还兴建军火工场、造船工场。到彼得晚年时,
土拉的军火工场已能年产1。5万枝步枪、1,000多把手枪。俄国军队成
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
在文化上,彼得注重学习西方,设立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
简化俄文字母,采用公历,创办报纸,翻译出版大量科技书籍,大大改
变了俄国的文化科技面貌。
彼得的改革是全面而有效的。他以强制的手段加以推行,以便改造
落后的俄罗斯,彼得是使俄国开始走向富强并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的奠
基人,成为俄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和“俄国政策的创立者”,后被尊称
为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在对外方面积极为俄国争取出海口。长 期以
来,俄国虽然地域广阔,但它基本上还是一个内陆国。整个国家只有一
个出海口——1584年在白海建立的阿尔罕格尔斯克港,此港口作用有
限,因一年有9个月冻港,冻港后商船不能出入。同时,由该港到西欧
比起由波罗的海到西欧要远两倍。这时的俄国通往西欧的主要航道,南
方被土耳其所控制,北方为瑞典所掌握。俄国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解决
出海口问题。
1695—1698年,彼得曾两次出兵攻打土耳其均遭失败。彼得发现控
制波罗的海的瑞典与丹麦、波兰矛盾很深,丹麦、波兰结成反瑞典的“北
方同盟”,俄国参加北方同盟,派兵参战。这一战争从1700年开始打了
21年之久,史称“北方战争”或“俄瑞战争”。北方战争的胜利,使俄
国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夺取了征服欧洲的基地。
… Page 47…
(2)叶卡特琳娜二世的贵族帝国
1725年彼得去世,此后的37年中,俄国显贵复起,出现了大贵族
争权夺势的混乱政治局面,发生了5次宫廷政变,一直到叶卡特琳娜二
世即位,俄国才从混乱之中稳定下来。叶卡特琳娜二世标榜开明君主制,
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发展工商业和对外扩张的基
本政策,使俄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为实现政治上的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叶卡特琳娜二世以加强农奴
制来稳定贵族情绪,将大量土地连同农奴一起赐予贵族。在农奴制贵族
庄园形式下,农业发展起来,使用农奴工人的手工工场也发展起来了。
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下令取消工业专利权,宣布工
商业自由,而且允许贵族经营工商业。对外继续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凡
本国能够生产的商品不准进口,本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