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武帝在派兵出击匈奴、加强同西域联系的同时,对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进行了安抚和平定,使这些地区归附了汉朝。西汉政府在这些地区设置郡县,加强了东南和西南地区同内地的联系,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进一步扩大。
六、重视农业,垄断经济
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农业是国家的命脉。西汉自开国初,即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视农业为国家之本。武帝承父、祖既定国策,也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汉武帝初年,黄河决口,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武帝命汲黯、郑当发兵十万治理黄河,但屡塞屡决,二十余年,不见功效。公元前109年,天旱少雨,汉武帝认为这是治理黄河的大好时机,决定全面治理黄河。这年四月,汉武帝任命汲仁、郭昌为治河官,发卒数万,堵塞瓠子河口,并亲临现场督促施工。官兵见皇上在烈日下亲自指挥,士气大振,终于完成了堵塞河口的巨大工程。奔腾万里的黄河之水,终于被驯服于大堤之内。为了减轻洪水暴涨时对瓠子口的冲力,他们又开挖两条水渠,使之流入大禹治水的旧道。从此以后,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汉武帝亲临黄河指挥筑堤,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丰功伟绩之一。
汉武帝不仅治理了黄河,而且还修凿了其他许多著名的水渠,如漕渠、六辅渠、白渠等,这些河道的开凿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是汉王朝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其财政来源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和封建国家的强盛,为汉武帝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是,汉武帝在即位之后的二十余年间,对外进行军事扩张,连年征战,耗资巨大;对内挥霍无度,穷奢极欲。强盛的外表下掩盖着衰亡的危机,国家财政逐渐陷入困境。然而这时的富商大贾却由于拥有冶铁、煮盐、铸币之利而暴富,他们不顾国家死活,我行我素,甚至与国家争利,这样使本来已经困难的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面对严重的财政困难,汉武帝走投无路,只好改革经济,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说起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个人就是桑弘羊。
桑弘羊是洛阳一个大富商的儿子,13岁时就入宫做了侍中,此后一直呆在汉武帝身边,参与谋划国家大事,而处理经济问题则是他的拿手好戏。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任命盐商东郭咸阳和冶铁商孔仅二人为大农丞,总领全国的冶铁煮盐事务,并派桑弘羊协助二人共行理财之事。东郭咸阳、桑弘羊和孔仅三人经过一年的筹划,在公元前119年向汉武帝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原来归少府主管的盐铁业划归大农令主管,并由国家垄断生产,严禁私家生产经营,违者除没收器具外,还要处以重刑。这一计划公布后,全国哗然,一些富商大贾公然站出来反对,许多朝臣也不支持。汉武帝不顾朝臣和富商大贾的反对,毅然批准了这一计划。结果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效果显著,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提升了桑弘羊等人的职务。
紧接着,在公元前113年,桑弘羊又向汉武帝提出了币制改革的建议,汉武帝也欣然采纳。他下令取消郡国铸币的权力,禁止私人铸币,改由官府铸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而一扫私人铸币之风,币制改革大获成功。
由于盐铁官营和币制改革的成功,国家的财政形势大为好转,汉武帝颇感欣慰,对桑弘羊的理财能力更加信任。桑弘羊也不负汉武帝重望,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思考,他又提出了均输和平准制度。所谓均输制度,就是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负责运输各郡国的贡纳物品。所谓平准制度,就是平抑市场物价,由大司农在京城设立平准官,将各地运到长安的货物,在京师市场上出售,利润上交国家。并且“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平抑市场物价。这既保证了对京师百姓的供应,又打击了投机倒把的商人。
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制度的实行,是桑弘羊改革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得力举措。他在不过多地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满足了国家巨额的财政需求,确实为汉武帝立下了一大功劳,所以他一直受到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公元前100年,桑弘羊被武帝任命为大司农。从此,桑弘羊为武帝理财十三年,充分发挥了他的理财能力,使西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
第二部分 汉武帝刘彻第11节 汉武帝刘彻(3)
七、好大喜功
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汉武帝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继大败匈奴之后,又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平定了两越、西南夷,大汉王朝开疆拓土,声威远播。随着盐铁官营、统一货币、均输平准等经济改革初见成效,国库又重新丰盈。此时的汉武帝可算得上功德卓著,恩泽四方了。
有些官员和儒生趁机讨好汉武帝,建议汉武帝进行改制封禅。汉武帝本来是个好大喜功、独裁专制的皇帝,对炫耀圣武、神化皇权的封神之事很是热中。特别是汉武帝听说封禅是延年益寿、白日飞天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更增加了兴趣。
元鼎四年六月,在今山西河津南有一个叫锦的巫师,在祭祀土神时,挖出了一个大鼎。这只鼎与其他的鼎不同,上面刻有花纹,但无文字记载,地方官将此事上报朝廷。公卿大臣们都认为“宝鼎”出土,是上天显示祥瑞。武帝大喜,下令将宝鼎迎至甘泉宫。这时一些趋炎附势的官员纷纷上书恭贺道:“相传从前泰一帝造神鼎只造了一个。这‘一’也就是大一统,象征着天下万物都统一于‘一’。后来黄帝造宝鼎三个,象征天、地、人。再往后,禹收纳天下九州牧贡金,铸造了九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并用它们烹煮牺牲,祭祀上帝鬼神。只要遇到圣明的君主在世,它们就会出现。现在宝鼎在甘泉宫,光彩四射、变幻神奇。而且在迎回宝鼎时,天空还飘过黄白彩云,原野上有麋鹿奔来。这接连出现而又互相配合的祥瑞,都说明陛下与天地合德,是受命于天的帝王。”这番话说得武帝心花怒放、神采飞扬,更坚定泰山封禅报功的决心。
此后,汉武帝积极筹划泰山封禅事宜,时常与公卿、儒生博士们议论封禅的程序和礼仪。汉武帝按照古代先整兵耀武,再解散军队,然后才举行封禅的原则,在公元前110年颁布诏书:“南越、东瓯都已平定,而西蛮、北夷尚未平定。朕将置十二路将军,亲自掌握兵符,统帅这十二路大军巡视边陲。”于是亲率十八万大军离京出巡,北到长城,东到大海,然后来到泰山脚下,准备进行泰山封禅活动。
泰山封禅是报功于天地的盛典,参加者都感到万分荣幸。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马谈,因为被汉武帝留在了洛阳,竟然气得一病不起。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痛哭流涕地说:“现在圣上承千岁之统,封禅泰山,这是旷世盛典,而我却不能同行,这就是命啊!”
汉武帝来到泰山后,先在泰山脚下的小山梁父祭祀地神。祭祀过地神后,武帝命凡是担任侍中的儒生一律头戴皮帽,将笏板用丝带系于腰间,参加射牛仪式,并随武帝在泰山东坡祭天。此后,汉武帝单独与侍中、奉车都尉等人一起登上泰山,再行祭天之礼。从山上下来后,又在泰山脚下东部的肃然山再祭地神。祭祀的时候,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在音乐的伴奏下,行叩拜之礼,并以江淮地区出产的三条脊棱灵茅献神,用五色土建造祭坛。祭坛上放满了从远方运来的美味佳肴和珍禽异兽。
一切仪式结束后,汉武帝改年号为元封元年,下令此次巡行的所到之处,历年所欠的田赋及今年应当交的税赋一律免除,赐天下有爵者人增一级,并规定从此以后,天子每五年举行一次大典,各诸侯国都要在泰山脚下建造馆舍。汉武帝的这次封禅奢侈豪华、极讲排场,充分显示了他好大喜功的个性。
汉武帝不仅好大喜功,而且在生活上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他不仅封禅泰山,而且还多次巡游全国,游历名山大川,见诸历史记载的就有二十多次。每次巡游,汉武帝随行的官员、军队多则十余万骑,沿途百姓供应粮蔬果品,修整道路、宫馆,郡国官员都要负责接送,负担沉重,这些都给各地百姓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武帝好大喜功,每次出巡的时候,都要将各国使臣全部带上,遇到大都会或人口稠密的地方,都要大摆场面。每到一处,都要让宾客参观各地仓库中储存的物品,以示汉朝之强。为了表示汉王朝的博大胸怀,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来投降的时候,汉武帝下令边郡调集二万车辆前往迎接,因朝廷一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马匹,无法凑足,气得汉武帝要杀掉长安县令。
汉武帝不仅喜欢大规模的外出巡游,而且还经常微服私访、游历民间。一次,他在终南山打猎,到处追逐飞禽走兽,结果践踏了大片农田。看到自己辛苦种植的禾苗被毁,田主破口大骂,并向官府报了案。地方官闻讯前来抓捕,才发现是当朝皇帝。又有一次,他外出私访时,夜宿客店,被店家怀疑是强盗,结果差点丢了性命。
汉武帝成年以后,他的后宫嫔妃之多,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记载诸宫美人加起来有七八千之多。他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没有女人陪伴。为了满足自己奢侈腐化的生活,汉武帝大兴土木,修建了无数的宫室楼台。他在长安城内建起了建章宫、明光宫、柏梁台,在长安周围还建有长杨宫、五柞宫等六宫。为了便于巡游,汉武帝还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行宫。
八、迷恋神仙方术
秦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