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操、体操、各类户外竞技运动,以及组织、发展体育运动的一些经验,从而
使亚洲体育获得长足发展。
亚洲国家中,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的是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半期,就
制定了卫生法律,并富有成效。明治后期,日本经历了工业革命,环境受到
传染,因而环保卫生是其迫切任务。但由于军国主义者多次发动战争,加之
自然灾害,随使财政困难,卫生工作受挫。直到20世纪初,卫生事业才又受
… Page 8…
到重视,建立了一系列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保健制度。
非洲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运动和竞赛活动都是由欧洲人组织和控制的。
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在 19世纪末逐渐形成了民间体育和欧洲体育相结合
的体育体系,出现了一些体育组织,开展了一些运动项目的竞赛。到20世纪
初,拉美体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于1901年成为英联邦成员,所以其近代体育是由英国
人直接传入的,且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一些传统的运动,如游
泳、冲浪、划船等项目在国际上是享有盛名的。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20世纪初颁布了卫生法律,制定了有关方针、政
策,为后来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条件。
… Page 9…
二、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
1。欧洲教育 (上)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大为增
强。这就为欧洲发展教育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
劳动者素质的有待提高,也需要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欧洲工业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教
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1)制订颁布教育法
发展教育,首先要制订教育法律。在这点上,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存有共
识。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与此同时,世界资本主义
经济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英国发现,诸如美国,法国等都很重视初等教育的
发展,重视对工人文化技术的培训;本国工人也不断地为争取受教育权而斗
争。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英国政府认识到初等教育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
要性,于是于1870年由国会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国
家拨款补助教育;划分学区;对5至12岁儿童实施强迫教育;学校教学与宗
教分离等。“初等教育法”的制订和颁布标志着英国教育国家化的制度的形
成。1902年,国家又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这个教育法对1870年的“初
等教育法”作了重大修订,其突出特点是扩大了地方教育的权力,强调要以
新成立的地方教育局代替原来只管辖初等教育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并规定,
地方教育当局的任务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
提供资金。
英国政府在实施教育法过程中,根据教育法规定,的确逐步增加了对教
育的投资。仅1870年政府对教育拨款就达到90万英镑,后来又逐年增加。
到19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已成可能,初等教育在这个时
候迅速发展起来。
在德国,俾斯麦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和发展教育工
作。1872年教育部长法尔克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以代替1854年旧的教育
法规。新的教育法令的基本精神包括:加强实科教育;教学要力求提高学生
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倡多办多级小学;改进小学教学内容;设立介于小学
和中学之间的中间学校;加强国家对学校的监督,摆脱教会僧侣对学校的干
涉活动。根据新的教育法的精神,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法令规定,例如规定
要对6岁儿童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凡违反此项法令规定的父母予以
法律制裁;规定凡年龄未满 18岁者,必须继续在职业补习学校就读,直至
18岁。
新的教育法的实施,对各类学校教育、业余教育都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
用。
法国资产阶级建立第三共和国政府以后,在发展国民教育方面,也是首
先致力于制定新的教育法,以形成系统的教育制度。坚持共和精神的费里律
师两次出任教育部长,他主持制定了1881年、1882年先后颁布的教育法,
即法国教育史上著名的“费里教育法”。“费里教育法”的主体精神即国民
… Page 10…
教育的“中立(对宗教、政治而言)、义务、免费”三原则。具体规定就是
建立“母育学校”;公立的“母育学校”和初等学校免收学费,师范学校免
膳宿费;6—13岁为义务教育期,实施强迫义务教育;废除公立学校的教会
监督和僧侣担任教师的特权,重申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证书者才能在
校任教;公立学校取消宗教课,开设伦理和公民课。1886年、1887年政府又
制定了新的教育法,对初等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的建制等提出了明确规定。
1891年教育法令再次对中学的建制、课程、收费等问题制定条例,并用十几
年时间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19世纪末,法国的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它的特点是双轨制,一轨是:母
育学校(2—6岁)——初等学校(6—11岁)——初等学校高级班,后升入
艺徒学校和职业学校,或者就业。这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的。另一
轨是:幼儿园——中学预备班——国立中学或市立中学——大学或专门学
院。这一轨是为有产阶级设立的。
从总体上说,法国在教育方面基础比较落后,这对于大工业的发展是极
为不利的。所以法国政府在制定新的教育法同时又积极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
来改变法国教育的落后状况。
欧洲其他国家象瑞典等开发教育也是首先从致力于建立国家有关不同类
型教育制度的法律开始的,依法建校,依法办学,把教育置于法制的保证之
下。
(2)发展初等教育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国都很注意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所以初等教育
得以发展。在这方面,英国尤为突出。
英国实施初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城市贫民的子女。在最初实施初等教育
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曾遭受过上层阶级特别是一些守旧贵族的冷漠,也
曾遇到过贫民中一些人由于负担不起子女的学习费用而对普及初等教育的不
理解,甚至抵制和反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英国政府实施了新的
教育法案,也由于生产实践和现实生活的需要,阻力有所减缓,初等教育的
发展状况有了好转。当时的初等教育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慈善学校和贫儿学校,这类学校创立于17世纪。其主要任务是向贫民儿
童进行宗教教育,知识性的训练是得不到重视的。这类学校的资金主要靠慈
善家捐款,有些学校有自己的田产,收入还比较稳定。
预备学校,这是专为上层阶级的子弟创办的学校,是与“公学”相配套
的一种学校。其任务是对8—13岁的男孩子进行读、写、算的教育。这种学
校很重视体育,音乐和宗教教育,以为将来进入“公学”或文法学校作准备。
此外,其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求严。学生大多
数寄宿,学费昂贵。此类学校在19世纪末已达400多所。
幼儿教育,英国在1870年的教育法中就把幼儿教育列入初等教育的范畴
了。到20世纪初,幼儿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1918年由于实施了费舍法案,
幼教事业便进一步发展起来。
高等小学(或称“新中心学校”),这是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
涌现出来的一种学校。学制3—4年,这是为城市小商人,高级工匠等小资产
阶级子弟服务的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和书写能力,以造就普
通职员、会计、文书之类的人才。这种学校发展较快,到1914年,仅伦敦一
… Page 11…
地,就发展到20所。而且这种学校还为贫民子女设立奖学金名额。
此外,英国政府对受教的贫民儿童的生活福利也比较关心。根据 1902
年新的立法和1906年的教育法规定,地方当局要为初等学校膳食和医疗提供
经费。1907年还开始为学生进行体格检查,这些措施对保证儿童的身心健
康,保证教育质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英国的初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它为其他国家发展初等教育提供了宝
贵的借鉴经验。
关于对初等教育的改革,瑞典是领先的。瑞典在教育大权转入新兴资产
阶级贵族之手以后,少数上层阶级的子弟便进入正规的“学术学校”,而绝
大多数下层社会的子弟只能在小学接受短期的初等义务教育,这类短期制学
校称为“民俗学校”。如此二元学校教育在19世纪不仅瑞典有,整个欧洲大
陆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贵族教育和普通大众的教育是分开的。后来,进步
人士要求提高民俗学校的地位,取消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学术学校”,提出
创办全民综合性学校,以使教育向着平等合理的方向发展。瑞典于1867年通
过了建立公立学校,即由贵族子弟和贫民子弟同校就读的法令,并于 1894
年建立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