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急存亡之中,要自救,就必须在各方面学习西学。因为他比较中西事理所
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好古而忽今,西方人力今以胜古;中国人一治一乱,
一盛一衰,是循环往复的,西方人则是日进无疆,进化不已的。所以他主张
中国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救亡图存。
第二,庸俗进化论。他在《政治学讲义》中说“宇宙有至大公例,日万
化皆渐而无顿”,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化只能是渐变而不能突变。因此,他
主张维新变法,但坚持“变法当以徐而不可骤”。他认为可以不用革命的办
法来推翻清朝的统治,而只靠教育的力量渐渐地改变人心开通民智来救国。
第三,批判旧文化教育,提倡新文化教育。严复对旧文化教育的批判主
要表现在反对八股和对当时的学术以及治学方法进行批判上,对新文化教育
的提倡主要通过翻译工作。他翻译了很多新书,如赫胥黎的《天演论》、斯
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已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孟
德斯鸠的 《法定》、亚当·斯密的《原富》等。通过这些译著,他介绍了西
方自然科学的成就和西方的政治、哲学等各方面的思想。此外,他还努力提
倡多办学校,实行义务教育,他对中等和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独道的主张。他
也重视留学教育,特别注意留学生出洋之前应学习西方语言。
在严复的思想中,承认事物是变化的,这点与当时封建卫道士们所宣物
的“循环论”、“复古论”是直接对立的,是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的叛逆,具有进步意义。但到后期,严复也倒退到主张复古,政治上逐渐堕
落到与革命为敌,丧失了原有的精神而向封建文化投降了。
谭嗣同 (1865—1898),在变法维新中,是一个坚决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和提倡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向封建伦理道德猛烈进攻的战士。
谭嗣同的教育思想包括:
第一,批判封建教育。他认为当时的读书人,徒尚空谈、不务实学。造
成这种不学无术的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度,所以他坚决主张废除科举,这是
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对封建“三纲五常”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他认为
“三纲五常”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人民身心的枷锁,“一切刑律”都是根
据它制定出来的,他主张父子平等、夫妇平等,没有百姓为君主“守节”的
道德,而君王的作用该是为人民办事,否则,人民可以起来反抗。
第二,提倡新文化教育。他主张广兴学校,改变学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
法。他努力提倡实行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同时他对创办学会、办报纸也
不遗余力。
第三,主张先变法后教育。他认为先取得政权以变法,而后才能正人心,
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谭嗣同对封建教育制度及伦理纲常的抨击和批判是猛烈的,但没有进行
到底。在封建统治者疯狂镇压维新运动时,他与康有为、林旭、杨秀深等人
一起被杀害了。不可否认,谭嗣同在反封建文化教育斗争中是最杰出的一员,
是维新运动中最激进的分子。
… Page 83…
(3)20世纪初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大量的资本输出,使亚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受到更大刺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显著增强,年轻的资产阶级
迫切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和扫清道路。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提出了民族
独立、建立共和国、平均地权、发展民族经济的纲领,并开始用革命的、激
进的手段为实现这样的纲领而斗争。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对教育的改革和发
①
展也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所以,随着“亚洲的觉醒”亚洲教育的发展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初,日本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其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扩大和加强
了国家主义教育,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政策的需
要。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其措施是修改中学校令,
颁布高等女学校令和实业学校令,将中等教育结构改为男女高等普通教育、
女子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系统。这样,日本的中等教育结构在初等
教育的基础上分为三条轨道,而又各自形成系统,各有不同任务。这种多轨
制的学制是欧洲大陆型的模式。
修改的中学校令公布后,中学的数量明显增多。1898年全部普通中学的
数量为186所,学生数为61400多人,到1912年中学校数增加到315所,学
生数达128900多人。
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在日本受高等普通教育的女生极少,日俄战争后,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女子受教育的必要。当高等女学校令颁布后,高等女子学
校数量进一步增多。1893年高等女校有28所,学生有3000多人;1905年增
加到100所;到了1912年学校又增加到209所,学生数达到64800多人,实
科高等女校发展到90所,在校学生人数为10200多人。
此外,对中等教育的投资也逐年递增。1890年对中等教育的投资在整个
教育投资中占3。1%,1895年占6。1%,1900年一下子增加到16。5%,1905
年达18。2%。
可以说,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时期日本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明治
维新时期的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了。
第二,增设帝国大学。1897年以前日本只有一所国立的帝国大学。为适
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1897年开办了京都帝国大学,这是一所理工科大
学。1899年又增设了法科大学和医科大学。1907年在仙台又开设了东北帝国
大学,并把札幌农学校改为东北帝大的农科大学,1911年增设了理科大学,
1912年附设了医学专门部和工学专门部。1910年在福冈开设了九州帝国大
学。至此,日本帝国大学共有4所,新设了许多学科和专业。所以到20世纪
初日本的高等教育也获得了较大发展。
第三,发展专科学校。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专科学校已有一定程度的
发展,在各地相继成立了不少公、私立专科学校,但没有制度化,也没有形
成一个学校体系。1905年第一次公布了《专科学校令》,并将专科学校制度
化、法制化了。《专科学校令》对专科学校的任务、教学内容和组织机构给
予了明确化的要求,并根据校令的要求对原有专科学校进行整顿,同时在各
① 《列宁选集》第2 卷,第448 页。
… Page 84…
地又新成立了一批公、私立专科学校,日本的专科学校在这个时期有了长足
发展:
在医学方面,公立的有1903年创立的京都府、大阪府、爱知县的3所专
科学校;私立的有东京慈惠社医院附属医专。在这之后,又相继设立了私立
熊本医专,富山县立药学专科学校,东京齿科医专,日本齿科医专,九州药
学专科学校等。
在法律方面,较著名的有庆应义塾大学部、早稻田大学、东京法学院大
学、明治大学、法政大学、京都法政专科学校、关西法律学校等。
在语言学方面,东京外国语学校根据《专科学校令》改为东京外国语学
院,青山女学院英语专科等也改为专科学校。
第四,扩展师范教育体系。1897年公布了《师范教育令》,该令对师范
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的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学校培
养目标、学制、教学计划、学科设置、学生毕业后服务、招生等事项。同时
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强调培养“忠君爱国”的气质是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
教师要教育学生讲求忠孝之大义,养成国民应具备的情操。师范教育体系得
到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自从公布《师范教育令》以后各类师范学校便迅速增多。1896年普通师
范学校有47所,1912年增加到86所,学生人数由6300多人增加到24900
多人。师范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
第五,加强职业教育,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社会更加认识到职业教育的
重要性,政府也更加感到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为适应军需工业的发展,明治
政府决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于是在1899年连续公布了《实业学校令》和
与实业学校有关的规程,以整顿各种职业学校,使职业教育系统化和制度化。
《实业学校令》公布后不久,为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和商船制造
业,以培养“战时能忠于皇国的勇士,平时于社会有益的工人”,文部省又
制定了《工业学校规程》、《农业学校规程》、《商业学校规程》和《商船
学校规程》。并于1901年单独制定了《水产学校规程》,1904年修改了《徒
工学校规程》。
《实业学校令》及各类实业学校规程有这样几个特点。①从规程上看,
职业教育已制度化和体系化。②实业学校的种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
的。③在结构上分为工业、农业、商业、商船和水产。④在授课形式上有全
日制的实业学校和业余制的实业补习学校。⑤有公立与私立学校之分。
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产业界要求建立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