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放运动领导人提拉克创办的 《月光报》和《猛师周报》等。尤其是国大党
领袖甘地更是主张报纸要反映大众的政治要求,由他支持和资助的 《印度舆
论》等报刊大力宣传摆脱英殖民统治,实行自治的政治主张。
在菲律宾的“宣传运动”时期(1872—1892年),皮拉尔在马尼拉创办
的第一份他加禄文日报,哈恩纳在西班牙创办后来秘密运回国内的《团结
报》,以及1896年创办的《自由报》等,都努力在人民中间传播民主改革思
… Page 90…
想,有着鲜明的政治改革主张。
在中国,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和《强学报》注
重发表政论文章,大力宣传变法,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派》,也以其精辟新
颖的政治文章风行全国。其他地区维新派的报纸如华南的 《知新报》、湖南
的《湘子报》、北方的《国闻报》等,也是以政论为首要内容的政治性报刊,
它们为变法维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这个时期亚洲一些国家无论是服务于政府的报纸,还是服务于派
别团体的报纸,抑或是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报纸,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这一特点有利于报刊社会合法地位的获取,同时,对于打破外报的侵入,开
辟亚洲国家近代政治报业的发展前景,创立早期报纸政治文体都具有重要意
义,也为政党报纸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党报纸的出现主要发生在日本和中国。
1881年,日本明治政府决定于1889年制定宪法,设立国会,于是,各
政党纷纷建立。为宣传各自的纲领和政见,都积极控制报纸,或创办新报,
或收买、支持和资助已有的报纸。所以,从这一年起,日本报纸进入了政党
报纸时期。
在政党报纸中,比较著名的有坂垣退助的自由党的《自由新闻》、《朝
野新闻》、《日本立宪政党新闻》等,它们的政治主张是“主权在民,宪法
民订”;大隈重信组织的改进党的主要报纸有《邮便报知新闻》、《东京横
滨每日新闻》、《内外政党事情》、《大阪新报》等,它们则鼓吹“主权为
君民共有,宪法君订”;福地源一郎的帝政党主要有《东京日日新闻》、《明
治日报》、《东洋新报》、《大东日报》等,其主张是“主权在君,宪法君
订”。此外,也有一些报纸持中立派观点,如《时事新报》、《朝日新闻》、
《东洋自由新闻》等,其中以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创办的《时事新
报》为中派典型,它标榜“不偏不党”,是一家很有影响、很有特色的报纸。
日本的政党报纸影响很大,甚至曾占据了报业的主导地位。但是90年代
以后,由于政坛的风云变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些报纸已不能适应新
形势的需要,加之这些报纸由于政论性太强而使读者层狭窄,影响发行量,
自身经营很困难,所以这些报纸便逐渐失去当年的锋芒,慢慢萎缩了,甚至
有的倒闭或被查封了,也有的转变办报方针,另图新路了。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在政党报纸时期,出现了不少报界的名流,如古泽
滋、岛田三郎、矢野文雄、犬养毅、小松原太郎、原敬等,这些人可称为日
本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后来都先后跻身于政界。又如福泽谕吉、中江兆民、
福地源一郎等在政党报纸时期,也是很活跃的思想家,他们为推动日本报业
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党报纸的创立是有个过程的。
从戊戌变法到1905年,是政党报纸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分野日益明显以及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形成,代表不同
政治派别的报刊出现了,而且有的已经具有政党报刊的雏形。如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会系统的报纸《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
就具有政党报纸的性质了。这些报纸虽然风格各异,但其实质一脉相通,它
们都以宣传保皇立宪宗旨为主要内容,并极力底毁、歪曲民主革命学说,康、
梁及保皇会员们明确地称这些报纸为“党报”、“机关报”。以孙中山为代
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有《中国日报》、《檀山新报》、《大同日报》
… Page 91…
等,这些报纸也开始具有萌芽状态的政党报纸的性质。它们以宣传反满反清、
宣传民权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要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这
些报纸得到各地革命党人的热情支持。在这个时期,在留日学生中,在海外
的革命派中,也创办了倾向革命的报纸,有的在宣传驱除满清、光复中国的
革命宗旨上表现了绝无仅有的勇猛激烈。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中国报纸的政党性日趋成熟,为政党报纸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
从1905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政党报纸的创立时期。1905年后,资
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对立日益激烈,各种团体迅速形成。在孙中山领导
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
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1月26日创办了机
关报《民报》,《民报》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确立。
《民报》是以政论为主的大型月报,全力宣传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
领,积极开展反对改良派的斗争,得到许多群众的支持。但是由于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使其党纲存在许多局限,加之同盟会内部思想不很
统一,存有派系,因此同盟会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同盟会这些局限
性和弱点在《民报》的宣传上也有反映,如在对待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上,
有妥协倾向;在对待孙中山领导的起义问题上,缺乏支持;并在一段时间内,
其领导权在中右派,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其作为革命政党机关报作用的发挥。
但从总体看,《民报》的创办,对同盟会的活动是有力的促进和推动,
它得到各地同盟会和革命的同情者、支持者的欢迎。
除《民报》外,同盟会在国内和国外许多地区所创立的分会也纷纷创办
了分会机关报,这些报纸同当地的保皇派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扩大
民主革命势力和同盟会的影响作了不少工作。
辛亥革命后,由于同盟会内部党派纷争,特别是国民党和进步党的权力
之争相当激烈,两党的报纸也为此争论不休,甚至发展到进行人身攻击,互
揭老底。不仅两党报纸之间,后来在同一党内报纸间也常常争吵,笔战不停,
政党报纸被搞得乌烟瘴气,所以党报已失去其革命性,沦为脱离群众的党争
工具了。
(2)最早的通讯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一些国家在办报高潮兴起的同时,还出现了
从事新闻采集,并向各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日本最早的通讯社可说是1887年由六角政太郎在东京创办的“东京急报
社”,但其规模小、业务也多为传递商情,因而影响不大,以至日本新闻史
学界并不公认其是日本第一家通讯社。
日本新闻界公认的第一家通讯社是1888年1月创办的“时事通讯社”。
社主是为其提供资本的三井物产董事益田孝,但实际股东和领导人是当时伊
滕内阁内务省警察保卫局长清浦奎吾。因此,这家通讯社的言论都是站在政
府立场上维护政府利益的。1892年,“时事通讯社”与报纸承办公司合并改
名为“帝国通讯社”,并对业务进行改革,除播发政治、经济新闻外,还代
理广告业务,设立了摄影部和国际通讯部,与英国路透社、美国国际新闻社
也签订了交换新闻的协定。同时,它又给报纸的文艺、家庭等专栏播发通讯。
《帝国通讯社》为日本后来通讯社机构建制以及经营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奠定
… Page 92…
了基础,它是一家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通讯社。
日本另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是光永星郎于1901年7月创办的“电报
通讯社”。6年后,该社与日本广告株式会社合并改名为“日本电报通讯社”
(简称电讯社)。电讯社的主要业务是办理广告,播发社会新闻,并同英美
的路透社、沃尔夫社和合众社等签订了协定,还在中国设置了分社,派驻了
记者。该社很注意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经营方法,所以它在日本国内新闻通
讯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1914年,日本成立了国际通讯社,这是日本第一家对外的通讯社。
日本通讯社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出现,是由于日本政党报纸开始向商业性
报纸过渡的缘故。日本的商业报纸是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但当时日本的报纸
基本上都是踞守一地,其获取新闻的范围、人力、财力都是有限的。因此,
需要有一个能够专门提供各地新闻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通讯社的产生就
很必要了,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当时日本的民权运动兴起,反政府言
论甚多,在这种形势下,明治政府为了控制舆论,需要建立一个能统一发布
消息的机构,这就为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政治上的可能性。第三,日本经济
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电讯技术发展水平更高,这就为建立通讯社提供了物
质和技术上的可能性。
印度在1910年成立了一个联合新闻社,1919年,该社成为路透社的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