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轮胎大量地用实心软木替代——省出那点橡胶去支援必不可少的飞机机轮。
斯大林责备了卡冈诺维奇的报告不够及时。
卡冈诺维奇辩解;这是由于各个生产厂情况汇总得混乱和无序。斯大林只是简单地答道:〃这些都是在你的职权范围内;卡冈诺维奇同志。不要再推诿了。〃
同时;他以严厉的措辞致电英美首脑:过去的一年里;西方向苏联提供的汽车轮胎比双方协议和承诺中的短缺了120万套。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由此直接造成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更大的流血付出;和反攻战役的滞后。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补齐协议中的缺口;那么就不能指望在西线的作战行动中;得到东线的任何有力配合。英美自己用他们青年的鲜血去换取那些轮胎的代价好了。〃
丘吉尔的答复一如既往;老调重弹:强调克里米亚未能收复而无法利用的港口;强调苏伊士运河疏竣的缓慢、目前仅容船只单向通过;强调北冰洋航线仍处于德国海军的威胁之下……首相并且好像趴在耳边说悄悄话那样;告诉元帅一个〃不久后将采取的一个秘密行动〃——用特种穿甲弹轰炸挪威峡湾里深藏不出的德国战列舰〃提而比茨号〃;打掉这个〃孤独的北方女王〃的威胁;扫清北冰洋航线的障碍。
最后丘吉尔答应;查处运输大臣及其下属〃在配货计划和调整沉没物资方面的粗疏和不力。〃
罗斯福总统则对自己前段忙于大选、未能及时过问表示歉意。并暗示他会改组内阁;〃相信未来的租借法案执行机构和领导者将会更具有前瞻性和应变能力〃。
作为应急计划;他将立即安排两条万吨货船从西海岸启航;经远东航线给苏联送去10万套轮胎和8000吨橡胶。
〃请放心;您得到的数量一定会超过敌人现在拥有的数量……〃
(241)
第聂伯河。〃豹防线〃南段。
10月的最后一天;乌克兰第一和第二方面军几乎是同时发动了进攻。
从切尔诺贝利到克列缅丘格;第聂伯河中游笼罩在硝烟中。苏军迅速地夺取了数个登陆场;开始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基辅。
在德国援军赶到之前;基辅于11月10日被苏军占领。
弗拉索夫军队的最大也是最后战果;是伏击了红军著名将领——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这是1944年苏军高层的最重大损失;也是唯一显示了南线弗拉索夫军队仍然存在的少数战例。
曼施泰因元帅集结上一次反击所残余的兵力;在南线又厮杀了半个月。在切尔卡瑟进行了一次装甲反击之后;就逐次向西退去。
亚速海延岸低地里的德军也是疲惫不堪;导致前不久夺回的、通往克里米亚的要津——梅利托波尔再次失守。乌克兰第三方面军抱着一雪前耻的愤怒;直抵第聂伯河的入海口。
德国第17集团军的指挥官耶纳克上将不得不再次在克里木半岛与大陆的唯一通道彼列科夫地峡组织防御。
越过第聂伯河的苏军不惜代价、坚定地推进着。
曼施泰因继续执行焦土政策;打算不留给对手任何可以利用的东西;但是这一点引发了乌克兰自治政府的强烈不满;一度造成了内部危机。
12月12日;希特勒元首将〃片面追求战场效果、破坏了德国人民和乌克兰人民的传统友谊〃的曼施泰因元帅解职。安排名声显赫的隆美尔元帅继任。
然而这一任命第二天就失效了。
在隆美尔坐着他的〃桶车〃赶赴文尼察与曼施泰因交接的路上;一架〃黑死神〃伊尔-2型攻击机拦住了他的去路。大口径机炮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
消息传到〃鹰巢〃大本营;惊呆半晌的元首喃喃地说:〃是我的急躁任命把他断送了……〃他转头吩咐副官长施蒙特:〃曼施泰因还是暂时留任南方集团军群吧。告诉他;作他想作的事。〃
过了一会他再次开口:〃鹰巢这边收拾一下;施蒙特。后天我们赶回狼穴。〃
渴望和隆美尔正面较量的科涅夫元帅;得知消息;心有不甘地说:
〃这么说是空军兄弟抢在我们前头了……也不错;就算是替我们的瓦图京大将报仇了吧!〃
德国手中的克里木半岛最终在12月中旬丢失。耶纳克带领着6万多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在塞瓦斯托波尔战斗到最后几百个人。
这场失败使得罗马尼亚出现了明显的不稳定征兆。而此后的一周内;土耳其通知德国大使馆;两国的外交关系自即日起中止;这等于停止了对德国稀缺的金属资源——铬的供应。
到了12月份;豹防线南段实际上不复存在。
唯一还在坚守的是防线的北端;少量的德国军队和多数波罗的海三国部队战斗得可以算是顽强。那些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尽管在白俄罗斯表现不佳;可是当战火烧到他们的家门口时;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倔犟精神。因为1940年苏联的短暂统治给他们留下印象太深刻。
白俄罗斯的情况令德国人深感忧虑。以防御见长的莫德尔能过做到的;只是坚守住了明斯克以西防线。到处出没的游击队对于德军的补给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令被调到这里协防的乌克兰解放军焦头烂额。从北线赶来的装甲部队用钢铁和血肉阻挡住了IS2和T34组成的装甲洪流;双方在夹杂在沼泽与湖泊之间的平原与垄岗之间搏杀。
双方都由于后勤的牵制;使这场搏杀显得不那么有章法。遭遇战甚至多于有组织的进攻与防御。同样的场面在后勤不畅的西线也比比皆是。
严冬;沉重的苏联压路机喘着粗气;摇摇晃晃;缓慢而又坚定地向西开去。
(242)
南线的巴尔干;史迪威将军在战区司令部里正在把腹部顶在桌子角上;忍受胃疼的巨大痛苦。
但他烦躁不安的更是战局的进展。
在这里;他的战线不存在后勤牵制;除了原有在中东囤积了数十万吨物资外;中国人的整体消耗量较小也是重要原因。
接近年底;整个战局大势和自身疾病的困扰使他流露了自己的焦躁。几名高级指挥官——中国远征军司令李宗仁、先遣军司令白崇喜、巴尔干第二兵团司令刘伯承、和装甲52军军长关麟征都受到了他的质询:
〃我们是不是打得过于循规蹈矩了一点?〃
两个月前他发出的《远征军扩军计划》得到了中国国内的响应。组建正规空军和装甲兵、炮兵、工兵的吸引力;和士兵待遇的提高改善;使得南京和华北又各自派出了30万和20万军队。加上原有的60万人;五星上将史迪威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大军的统帅。
此外还有30多万人的铁托部队和接近10万人的希腊游击队。而他们面对的德军及其仆从军;加在一起也不过70万人。
这样的力量对比;加上无可争议的标准美式装备和后勤;三个多月里仍然没有拿下贝尔格莱德、雅典和索非亚;推进到多瑙河边……怎么不让这位63岁的老将军着急呢?
几天以后;《时代》周刊中文版(在中国发行)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巴尔干呼唤猛将》。
在派出空军的问题上;南京国民政府不甚积极。他们的主力正在国内接受退役的陈纳德组织的系统训练;训练规划时间是整整一年。
在地中海战区;南京只派出2个运输机和两个轰炸机中队;一个机场勤务团;组成一个2000人的航空联队。
倒是力量弱小的〃华北联军〃肯下本钱。
沈阳的中共为了锻炼自己的空军力量;派出司令员聂荣臻和参谋长刘亚楼亲自带队;组成10个中队、近万人来到欧洲。从9月份开始混合编入李梅少将的第15航空队。
已经在美国陆航高层任职的杜利特中将;对这支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年轻空军似乎刻意照顾;在短短几个月里;调配了数百架各型飞机——从教练机到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以及相关器械;这些加强了〃华北民主联军〃空军联队的训练和装备;使其空勤和地勤的水平日益提高。
进入1945年;即使李梅的轰炸机群里;机枪手和投弹手也多数由中国士兵担任。机场后勤岗位充斥着东方面孔。黄皮肤、黑头发的驾驶员也逐日增多。
选派来的飞行员多数都是东北、华北各大城市里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青年;也有自愿从南方投入华北民主联军的学生兵。
杜利特在意大利的盟军基地视察时对史迪威将军满意地谈到:〃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中国共产党人可是并不落伍。这一点甚至好于中国国民党人。〃
几个被选拔开飞机的、曾经在当年纳兰基地草原上学会开车的战士和军官;对比那时和此时学习新技术的情景;感叹地谈到体会:
〃几年里;从汽车到飞机;虽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但是这也难不倒我们。别人能学会;我们也能学会!〃
对于美军来说;也乐得有人替他们去执行危险的飞行任务。毕竟每次值勤;都会有10%左右的人不能回来。他们于是对中国空军联队从各方面给予保障和扶持;使他们能够越来越有效地替代自己。
新年来临的时候;聂荣臻、刘亚楼兴奋地向毛泽东汇报:
〃主席;来到欧洲的100天里;我们已经组建了自己的'B24解放者大队'、'B25米切尔大队'、'A26入侵者大队'和'P51野马大队'!现在已经拥有298架各种型号的飞机。连地勤和防空兵;约有11000多人。〃
毛泽东面有喜色;但并不激动。挥笔题了一幅字:
〃人民空军;任重道远。〃
大战结束时;这支空军已经发展到3万人、作战飞机700架、运输机400架的规模;体系完整、管理正规;成为一支有独立番号的航空队——盟军第33航空队。
(243)
在11月的大选中;罗斯福总统赢得第四任期。
按照日程表上的优先次序;处理了国内诸多问题之后;他启动了霍普金斯的计划。
为了他的战后世界格局的理想;有必要协调中国国共两党的矛盾。而现在正是最恰当的时机;更早和更晚都会损害或减低效果。
霍普金斯的计划就是:由新任、也是连任总统;向中国两党领袖发出邀请:欢迎前来美国;参加他的就职典礼。
霍普金斯引用一句中国成语说:这叫做〃调虎离山〃。
总统认可霍普金斯的观点。但他不能那样赤裸裸地说出来。委婉是必要的。
他强调自己希望与他们亲自见面;是为了了解他们的意见分歧;研究美国用于支持中国战后恢复的贷款如何使用、怎样陆续到位;研究未来的中美关系;东方政治和世界格局理念;研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