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武将列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还是不会把他和韩信并列,如果只能看这种数字的话,那可真是对不起韩信了!
  实际上,韩信这个人乃是名将中的名将,无论在战术指挥,还有用兵等方面都非常杰出,只不过在政治判断力上似乎有所欠缺就是了。
  总之呢,最后在结果就是刘邦成为汉高祖。本来,刘邦这个名字在《史记》上是没有出现的。在上头只有写道姓为刘,字为季。刘邦这个名字是出现在《汉书》。惟“邦”这个字究竟是否为其本名,已经无从查考。本来,名字不清楚的话,大抵上都是因为其出身较低之故,然而一个开国皇帝如果本名不清的话,似乎并不太好,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适当地安上一个字也说不定。
  ※※※
  项羽
  名籍。纪元前二三二~前二○二年。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出身。秦末混乱时期之武将。幼时因受叔父项梁养育而移往会稽。自幼就有不少豪放的逸话,即使诸事不学,但一定要学兵法这段尤其有名。在秦末的动乱中与项梁共同举兵,以旧体制派的身份拥立楚王之孙——心,而兵临天下。项梁战死后依然统率楚军西进关中,立楚王为义帝,而自称霸王,意图裁量天下。后来则与举起叛旗的汉王刘邦展开楚汉之争,在每次个别战役中均压倒刘邦,惟因政治力及组织力较弱,终反被对方压倒。纪元前二○三年与汉结成和平条约,将天下二分分别支配。之后汉随即背信,为打倒项羽而将之围困垓下。这时的四面楚歌故事,以及与爱姬虞美人别离之歌等皆相当有名。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书》卷三十一《项羽传》
  张良
  字子房。?~纪元前一六八年。活跃于秦时代以至于前汉初期中,为汉帝国建国时之谋臣。本来为韩之世族的后裔,在国家灭亡后带着怨恨投入家财求取刺客,可惜力士以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在博浪沙一地袭击东游之始皇帝一事失败,张良只好改变姓名逃亡。在逃亡中遇到黄石老人授与《太公兵法》。后混入任侠之徒中,在陈胜、吴广举事之乱中与从者百余人共同呼应,最后以韩王成之司身份进入刘邦手下,在鸿门宴中从项羽手中将之救出,因而开始活跃。在韩王成为项羽所杀之后,正式进入刘邦的帷幕之中,以其纵横无尽之谋略为汉帝国的成立建立大功。除了替创业未久的汉帝国订下基础外,独排众议将定都之地从洛阳改至长安一事亦为人所知。
  ——《史记》卷五十五《留候世家》、《汉书》卷四十《张良传》
  韩信
  ?~纪元前一九六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出身。活跃于秦时代以至于前汉初期中,有功于汉帝国之建国。在年轻时曾因贫穷而接受洗衣女之布施、以及忍耐街头无赖的要求自胯下钻过之“胯下之辱”等许多逸话留传。在秦末乱动中,先意图投靠项梁及项羽,然不为所用,而后进入四川出仕汉高祖,授予击破项羽之策。由于其军功而与张良、萧何同被列为建国功臣并受封。由于战略与统兵优越,因而在帝国明确完成后就被逐渐疏远,后来更为害怕其实力之吕后与萧何以谋计诛杀全族。于赴刑场之时大叫之“狡兔死、走狗烹”之句子尤为有名。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候传》、《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庐吴传》
  更多精彩图书尽在…逐浪原创文学 (zhulang)
  光荣与寂寥 前汉时代
  在此,伟大的汉帝国时代开始了。
  第十九位的周亚夫,他的父亲是周勃。在下头的说明中也会提到,周勃这个人仕奉刘邦亦曾立下武勋,乃是汉帝国之重臣。他的个性正直,刘邦曾经说过,把事情交给他是绝对不会错的。基本上,刘邦这个人本身是比较随便的,因此周勃这个人比刘邦要来得正经应该是不会错的。
  在此我想到另一件事,也就是和刘邦有关的有名逸事。项羽被打败——这真是有名的故事,在后世也是常常被拿出来谈,不管项羽胜过刘邦多少次,只是在最后一战中失败,就失去了天下。在作战之中,当我方的状况相当恶化的时候,如果想要逃走的话,就会想到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反正只要在最后一战中获得胜利就行了!而像现代的职业棒球比赛也是一样,只要在第九回结束之前获得胜利就行了。而拳击赛也是相同,只要最后还站在擂台上的人,就是胜利者。
  就在刘邦已不知第几次败给项羽的时候,乘车逃走的途中,这时车子的御者叫做夏侯婴,当时刘邦的孩子也在车子上,而当快要被敌人追上之时,刘邦一心慌,就把孩子往车外放出。然而夏侯婴却把车子停下,将小孩拾起之后继续逃。刘邦生气地说道:我是为了要让重量减轻,所以才把孩子丢弃,为何你又把他给拾回来呢?这样不是更慢了吗?这故事十分有名。
  在司马辽太郎所着的《项羽与刘邦》中写道:这并不是非常无道,而是在儒家的伦理中,把双亲看得比小孩子重要之故。极端地来说,小孩子死了还可以再生其他的小孩,但如果刘邦死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点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个蛮新鲜的见解。
  只不过,这依然是违背了人情,因此夏侯婴才一次又一次地停车把小孩子抬回。在司马迁的《史记》特别将这件事情写出,他并没有对其做判断,我想大概也是要把对于这件事交给读者来判断吧!幸好,后来所有的人都得救,算是一个好的结果。而从这样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是很难取得天下的,我想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总是会有某些地方是凡人无从了解的。相对地,在项羽这方面,当其感受到激发时,也会将敌人全都杀死,其所代表的意味如果要拿来理解的话,似乎也不是非常正常,而难以肯定接受的。只不过,比较起来,刘邦这个人还是比较给人不好的感觉就是了。
  不好意思,我好像离题了,现在要谈的是周亚夫。
  周亚夫这个人最初乃是因为父亲身为功臣,所以才出仕的,大概在纪元前一六二年,他继承父亲之位为候,并以将军的身份负责北方的防卫,也就是与匈奴作战。这时,汉文帝——也就是高祖的子孙——在到访阵中的时候,却受到兵士的阻挡而无法进入。总之,兵士们是遵守着就算是皇帝,没事也不能随便进入阵中的军律就对了!文帝倒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十分感佩,称赞他是个真正的将军。
  其后,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这乃是吴王、楚王等七王——之前也曾说过,所谓的王指的都是王子,全都是汉皇室的一族这七王领有非常广大的领土,也拥有自己的军队,再加上非常任性,根本就对中央政府的命令置若罔闻。如此一来,景帝就想要缩减他们的领土、削弱他们的势力。这自然造成了他们的不满,于是七国之王联合叛乱,导致汉帝国进入半混乱的状态。
  在此,景帝将进言建议削弱七国的人给杀了,希望能够平息吴楚等七国的不满,然而却没有用,因而只好派周亚夫为将军前往平定乱事。周亚夫首先就施行不让敌军团结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将从敌军根据地出发的部队,从中间加以分断,使补给断绝。而当其慌忙回返时,便加以各个击破,让一场本来声势十分浩大的叛乱,在三个月间便遭到平定。
  之前,吴楚七国也曾送使者前往匈奴,告知请其一同出兵,共同将汉帝国灭亡,然在匈奴还来不及出动之前,叛乱便已平定,因而并没有成功。
  这样的叛乱和在秦朝末年自然发生的全国性大叛乱有所不同,而只是贵族因不愿自己的权势受到削减所起的叛乱,由于这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因而有人认为这也是其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周亚夫虽然建立了非常的武勋,但后来在一些事情上与景帝不合,甚至还被怀疑谋反,最后竟绝食而死,结局非常地悲剧化。
  再接下来,则终于进入了武帝的时代。
  在此先来看看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直到这个霍去病为止,都是曾在《史记》上出现过的人物,而《史记》的世界,也是在这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后告终。由于《史记》这本书日本人已经相当熟悉,因此在此就不再多言。
  现在回到第二十位的李广,这个人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是以率领骑兵活跃的人物。他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加入军队,勇敢无人可以并称。李广同时也是使弓的名人,留下一则“箭立于石”的故事。当时,中国有许多老虎出没,某一天,李广远远见到老虎,于是拉弓射出,没想到老虎却完全没有倒下。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便靠近察看,才知道那是一块形如老虎的巨石。本来,箭是不可能射在石头上的,然而这时箭却立于石中,因而表示李广这人弓箭威力之强,从此即以勇之名人而出名。
  之后,以对匈奴的北方防卫为主,他立下相当的武勋,不但他个人武艺高强,在领军上也有一套,相当受到匈奴的注目,称呼他为飞将军。
  李广虽然以匈奴为对象立下不少令人恐慌的大功,惟其后多少也有些失败,还遭到嫉妒。其实,当他来到阵中时,兵士们必定欢声雷动,平常看来虽然轻松,然而一旦进入战斗,却能够带领整合全军,对敌方使出尖锐的攻势大破敌军。当其获胜之后,自是会获得许多的奖赏,然他会将所有的奖赏完全分给兵士,自己则过着贫乏的生活,也因此获得兵士们深厚的信任。
  还有一次,当文帝出去狩猎的时候,眼前突然跳出一只大老虎,李广立刻跳出与老虎扭打,最后以短剑将老虎刺死。看到这情景的文帝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晚生了五十年,若是早五十年出生的话,就能够跟随高祖打天下而成为大诸候了!因而对他感到十分惋惜。
  在这儿我想到一件事必须要先提,那就是我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这篇文章中,曾经写过两个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