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武将列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最后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
  本稿的讨论就此打住。
  背靠着万年冰雪的喜玛拉雅山、立于尼泊尔骑兵先头、在辛都斯坦平原上奔驰的中国武将之姿,我等可以想像。只是归国之后的他,并没有再度出世,而是在宫廷的一个房间里默默地写作《中天竺行记》一书。冬日长安,停笔望向窗外,铅色的天空粉雪无声无息地飘落,一面哈着热气的王玄策心中在想此在么呢?而到了老年,他是否又会对着孙子们道往昔,说说那永不会落雪的遥远南国的故事呢?可惜的是,《中天竺行记》一书至今几乎完全没有残留下来,其活跃的史实也唯有从《旧唐书》、《新唐书》,以及从印度出土的铜版文书研究中探索了。
  ※※※
  王玄策是往南行,那么,在中国的武将中,向西行到达最远的人又是谁呢?走海路的是第八十四位的郑和,他所率领的大船队横断了印度洋,一直到达非洲的东岸。至于陆路的话,则是第七十九位的郭侃。
  西历一二五二年,大蒙古帝国的皇弟夫拉可汗率领大军开始了往西方的远征,其中有位汉人的年轻将军郭侃,他乃是第六十位郭子仪的子孙,自祖父那一辈以来就一直出仕于蒙古帝国。
  西征军沿着丝路进军,于一二五六年渡过阿姆阿。侵入波斯领土的第一个关口为鹫城阿拉莫德,此地乃是在一百六十年间威猛席卷全西亚的回教伊斯玛伊教派暗杀教团的根据地。当时,五万兵力死守绝壁上的要害,死斗之末,郭侃陷落了鹫城阿拉莫德,歼灭了暗杀教团。而也以此事为开端,当其转往东南准备征服喀什米尔时,竟然不战而胜,被称为不费一兵一卒即可陷城的常胜将军。依据《元史》的记载,他是个有时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展开奇袭,有时则布下伏兵,除了是位纵横无尽的兵略家外,在攻城战方面也相当拿手。直到巴格达的攻防战为止,他总共陷落了一百二十八座城池。
  一二五八年二月,这座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都城巴格达在决死的防卫战中陷落,结束了近五世纪的回教教主政权。激烈的攻防战中,郭侃于底格里斯河上以浮桥勇敢地在敌前强行渡河,而当教主企图乘舟逃出巴格达时,就被郭侃手到擒来了。
  在攻陷了巴格达后,夫拉可汗并没有停止西进。郭侃率军进入叙利亚境内,准备讨伐富浪。所谓的富浪,指的是当时占据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欧洲人基督教徒之骑士团或是小国家群,这时的西方世界正是处于十字军东征的时代。
  中国的武将与十字军的骑士展开了作战,这并非幻想情节,而是实际存在于史实之中。郭侃一共攻陷了一百二十座左右的富浪城池,在地中海岸策马,然后北上侵入了小亚细亚半岛。当时,富浪的首长兀都算滩、加叶算滩、阿必定算滩等人相继降伏,他们名字的原文发音究竟如何我们不知道,唯一所知的,乃是他们都把身为敌方的郭侃称为“神人”。
  随着小亚细亚的平定后,西征可算是告了一个段落,郭侃回到了夫拉可汗的阵前。这时虽然发生了侵人埃及的蒙古军为单眼猛将拜巴尔斯所败一事,但东边也传来了忽必烈汗即位的消息,郭侃在拜别了夫拉可汗后东归。回到蒙古本土谒见忽必烈汗则是发生在一二六○年的事。
  蒙古的大远征并不需要过度美化,然而中国的武将能够见到地中海的落日,并且策马攻略十字军骑士们做为根据地的城塞,则确实是件如画一般不可思议的事。
  ※※※
  关于郭侃,书上记载他“所向无敌”,现代也是这么使用来表现这样的情况的。不过,史上最初被如此称呼的勇将又是谁呢?那就是第二十八位的岑彭,他是后汉光武帝时代的人。
  历史上,叫嚷着要“再兴汉室”的人不少,但几乎都是彻底惨败,成功的就只有光武帝一个。他在前汉灭亡后,以二十八岁之姿起兵,并以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天下。统一后,他也没有肃清任何一位功臣,这点倒是超过了其先祖前汉高祖。之后,他还提出了前所未见的奴隶解放宣言,在一代之中集创业(以实力统一天下)与守成(确立新的秩序、安定民生、振兴文化、并育成后继者等)两者,简直可称为中国史上最棒的名君。在他的手下,有所谓“光武二十八将”之称的名将群,岑彭就是其中之一。常胜不败,而且军规严正,从不做危害民众之事。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只余下陇和蜀两地之时,位于前线的岑彭收到了光武帝的亲笔书信。光武帝本就为富有文才之人,这时的亲书也以名文而为世所知:
  “人因不知足而苦,既平陇、复望蜀,每发一兵,头发为之白。”
  这就是“得陇望蜀”的语源。两百年后,因被第三十一位的曹操所引用,因而更为出名。
  在平定陇地一年之后,岑彭准备从长江中游前往上游,也就是进入蜀地之中。这时与之对峙的乃是在蜀称帝的公孙述,他率领大军沿长江而下,出三峡而在长江中游筑了一座大要塞。他先在南岸的荆门山与北岸的虎牙山之间以浮桥连结起来,在荒乱的激流中立起数千支的木桩以防敌船人侵。接着又在两岸的断崖之上筑楼,列上箭弩,以数万松明照亮夜空,不让一名汉兵有可趁之机。
  看到这样的阵仗,即使是岑彭都不得不在第一时间考虑是否要退却了!这时,光武帝激励的亲书来到,接下来便展开了全面攻击。在某个强劲东风吹袭的日子,数千只汉军军船的船帆满载着风,溯着急流迫近蜀军要塞。水里的木桩阻住军船的进路,加上左右两岸如雨般的箭矢,在一进一退的攻防之中,汉军的先锋部队终于立上了浮桥,放出了准备好的火箭。火势在强风之下一发不可收拾,笼罩了浮桥以至于城楼。在猛火之中,岑彭发动了突进。就这样,有了《后汉书》中“所向无敌”的表现。
  在一日中陷落了水上要塞之后,岑彭虽欲一口气攻下蜀国,然却被公孙述派出的刺客所暗杀。在此一年之后,汉军终于将公孙述击毙,报了岑彭的仇,并因此达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这是发生在西历三十六年的事。
  在中国历史上,自力成功地统一天下的皇帝,自秦至清也不过大约十人,因此光武帝与二十八将的事绩应当让更多人所知,并给予更高的评价才是。汉武帝虽为一位英雄君主,然却有滥刑酷杀的倾向,常以无实或轻罪致人死于狱中。此外,他对民政也几乎无甚关心,竟让黄河的堤防决溃二十年以上而不闻不问,造成两百万的民众流离失所、家屋农地流失也不救济。宋太祖赵匡胤则是自先帝手中继承莫大政治遗产的幸运儿,而明太祖朱元璋则以流血肃清,杀死了不少朝野的人才。光武帝完全没有这些人的所为,他之所以被日本所无视,乃是因为和楚汉争霸时代或是三国时代相异,并没有一本广为流传的宣传文书来大吹特吹。像是《三国志》的读者,应当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将敌本阵中的文书加以烧毁,用以安定人心之事吧?其实,这乃是模仿光武帝在讨伐了群雄之一的王郎之后,在其阵中烧去文书的行为。
  ※※※
  好了,这次的列表并不是“圣人君子列传”,因此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如问题儿童般的人物,第二十五位的陈汤就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他趁总司令官卧病在床的时候擅自动员官兵,而且还假称受命欺瞒部下。当得知事情的总司令官于吃惊之余命令其军队解散时,却被顶了句“事到如今怎能停止?这个没有用的东西,还不赶快下出动命令!”,同时还以剑相逼,甚至在作战结束之后,不但穿上了战利品,还要求朝廷尽快给予恩赏,真是个乱来的家伙。不过,他在用兵方面倒真是个天才,决断力和行动力亦非寻常,在前汉末期当上了西域副校尉一职。当时乃是匈奴的黄金时期,郅支单于在西域一带威猛无敌,陈汤领了四万兵力对之全面攻击,在天山山脉周边激战之后,大败匈奴军队,讨伐了郅支单于。也因为这场大胜利的缘故,西域也暂时回复了和平。
  在接连下来的战斗中,陈汤曾有与奇妙的敌人作战的经验,那就是以密集队形作战、带有红或金色毛发、青蓝眼睛的重装步兵团。本来匈奴即为骑马民族,但全军皆为轻装骑兵,说到步兵的话,则是由匈奴将支配下的绿洲都市居民或是俘虏所集结编成。因此,陈汤也不免为这特异不同的战斗法所苦。但结果,陈汤还是将之追讨降伏,并于祁连山附近兴筑骊轩城,让他们居住于其中,负责汉帝国的边境警备工作。
  这个骊轩城的居民到底是什么来头呢?陈汤在西域之战乃是发生在纪元前三十六年的事,而在经过了两千年后的一九八九年,澳洲的历史学家在兰州大学进行了一场特别演讲,终于将这神秘事件传达于世。根据他的说法,骊轩城的居民乃是罗马帝国的战士。在纪元前五十五年,罗马的执政官克莱斯士率领七个军团往东方进行远征,而在与中世波斯王朝之一的巴尔迪亚军作战时大败,克莱斯士被杀,罗马军亦溃灭。好不容易其中有六千人突破了包围逃出,但他们并没有回到罗马本国,他们的去向成为西洋史上的谜团。看来他们大概是在受波斯军的追击时,往祖国相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